學校德育面臨困境與反思
時間:2022-10-12 03:09:06
導語:學校德育面臨困境與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代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現代化”是我們國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景,從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便踏上了探索現代化的道路。經歷了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中國的現代化征程取得了舉世聞名的成就。當人們為現代化的成就驕傲自豪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代化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物質上的發達與精神上的貧瘠之間的不對等是我國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學校德育面臨的重要難題。歷史上,我國的現代化都更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從洋務運動中的“中體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防”,都忽視了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人們更關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生活環境的改善、物質條件的提高,卻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失去了道德、信仰、理想等等。這給學校德育帶來了迫切危機,怎樣通過德育重塑理想信念,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高度發展成為了學校德育亟待解決的難題。(二)新媒體時代對學校德育的沖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并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新媒體帶給學校德育技術、思想上革新的同時,它的到來帶給學校德育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是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老師霸權”的模式,學生通過網絡等平臺可以獲知更多知識或觀點,從而對老師產生懷疑和質疑,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遍的懷疑而導致的道德、信仰迷失。二是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青少年尚未形成堅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蒙騙誘導,導致道德沉淪、信仰缺失。三是新媒體以它的新奇性、娛樂性吸引了眾多學生沉迷于它,例如沉溺于網絡游戲、微信聊天、網絡直播等等,甚至因此荒廢了學業。(三)文化全球化帶給學校德育的難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文化全球化的過程,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積極地投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紅利外,也遭遇了一些難題。對于學校德育來說,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一是西方文化的過分滲透。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優越地位,使得他們以“強勢文化”的姿態將價值觀念、文化精神等輸入發展中國家,受到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一味媚外導致的青少年信仰危機是非常嚴重的。二是傳統道德文化的淡化。經濟全球化改變顛覆了我們的生活,看似傳統道德文化存在的社會生活基礎已被瓦解,于是很多青少年便認為傳統道德已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摒棄了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只一味地追求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念、文化精神,從而逐漸失去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四)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社會思潮,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各種社會弊病和矛盾顯現出來,反理性、反傳統的后現代主義思潮應時而生。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并在文學、哲學、音樂、建筑、思想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后現代主義以其反正統、反理性、反權威、反主流的思想影響了大量青少年,葛優癱、廢柴、“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做一只廢柴,沒有夢想,吃飯睡覺,保持可愛”等流行文化,都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青少年的潛移默化的折射。流行于90后的“喪文化”作為一種消極避世的價值觀,會使青少年越來越封閉自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疏遠,低欲望的價值態度也不利于青少年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后現代主義思潮反正統、多元主義的特點給學校德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反正統的觀點會使得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正統觀點產生懷疑,反而對一些非主流的觀點趨之若鶩,從而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
二、當代學校德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學校德育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一直在改革完善的路上,現代學校德育已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仍面臨著現實的困境。(一)學校德育教學存在問題。一是德育理念陳舊。以培養考試人才、博取社會認同的德育理念還廣泛存在于學校德育的過程中,而以“尊重、平等、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德育理念還未被廣泛接納和踐行。二是德育內容空洞。學校德育教學的內容偏重于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的闡釋,更新緩慢、不貼近生活,跟不上形勢發展和人的思想變化,也不符合青少年喜歡新鮮事物的規律,德育內容的過于枯燥乏味使學生對德育學習的好感消耗殆盡。三是德育目標泛化。德育工作的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這樣過于寬泛的德育目標會使學生感到德育是形式主義,不易被學生接受,不利于培養學生落到實處的具體實在的德育品質。四是德育方式僵化。大多德育教育者在德育教學中仍使用灌輸的方式,要求學生熟記德育知識并且對道德行為進行重復模仿,這種枯燥無味的德育方式無益于學生真正領會德育的要領和內涵。(二)難以樂觀的師德現狀。教師是開展學校德育的關鍵因素,學校德育開展的好與壞,與教師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當下,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常常傳出高校導師奴役學生、老師猥瑣學生、幼兒教師毆打學生等有傷風化的負面新聞,也時常出現教師在課堂上出口成臟、在公共平臺發表不道德言論的場景。缺乏道德的教師如何教出道德的學生哪?整治師德現狀是學校德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三)青少年道德迷失。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思想所迷惑,在這個網絡發達、信息開放的時代,一些不法分子將暴力、色情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東西穿上華麗的外衣,引誘青少年走上道德迷失的路途。目前青少年道德迷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責任感缺失,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社會中出現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都避而遠之,只掃自家門前雪。二是信仰的缺失,多元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使很多青少年對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置若罔聞,他們沒有信仰,更沒有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三是道德行為的偏激,青少年受到各種暴力、色情等信息的沖擊后,很容易發生過激的行為,這些年來校園欺凌的不斷出現就是一個佐證。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的每況愈下加大了學校德育的難度,也敲響了學校德育的警鐘。(四)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的不良風氣在學校里也同樣會有折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社會風氣正在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轉變,但也仍然杜絕不了道德敗壞、世風日下的行為發生。貪污腐敗、權錢交易、敲詐勒索、坑蒙拐騙等行為仍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左右,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腐蝕著青少年,也腐蝕著學校德育。
三、走出當代學校德育困境的思考
(一)正視社會與文化變遷所帶來的德育難題。1.現代化進程為學校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現代化進程是生產力提高、生活條件改善、科學技術革新的過程,這一系列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為精神文明領域的創新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培養怎樣的人才是學校德育的目標?現代化給了我們答案———培養現代化人才。學校德育不僅要培養出具有道德品質、道德修養的人,也要培養出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現代化人才。2.新媒體時代拓寬了學校德育渠道。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平等、活潑等特點深受青少年的追捧和喜愛,將新媒體應用到學校德育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德育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實現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及時掌握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從而更好地實施德育教育;德育教學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以直觀、真實、形象的方式達到教育效果。3.文化全球化豐富了學校德育內容。文化全球化使我們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事,這為學校德育提供了具有時代性、全球性的內容素材。符合社會進步的道德觀念都是相通的,將西方值得借鑒的道德價值觀念、思想等整合到我們學校德育的課程中,不僅不會沖擊我國現有的道德觀念,還會豐富且升華它。4.后現代主義興起有助于培養道德素養。后現代主義主張以人為本,關注自我,這對于青少年培養獨立人格、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價值體系有很大意義;后現代主義主張多元化、差別化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用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問題,而在不同的思維和觀點碰撞的過程中,青少年更能夠理解道德含義,有助于培養完整、堅定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素養。(二)學校德育要大力開放培植德育新資源。1.學校德育要植根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雖然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著時代和歷史的烙印,但它的精華卻是可以突破時代和歷史的限制,成為一種文明積累,源遠流長、亙古長青的。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歷史經驗的沉淀,它凝結著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挑戰時的動力源泉,它激勵著全民族不斷奮斗,是全民族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正確的精神指引。因此,學校德育要植根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一是吸收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精華,豐富學校德育內容;二是運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培育學生民族主義情感,發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2.學校德育要加強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鑒。面對今天異彩紛呈的文化背景,閉關鎖國已不合時宜,也是再無可能的。學校德育也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取世界先進德育理念、德育方式和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思維,秉承著堅持民族化和國際化統一的理念,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即能繼承發展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又能融會貫通,將中國的學校德育推向世界。(三)形成系統化、生活化、人文化的學校德育體系。1.學校德育要整合協調。目前學校德育實踐中,德育內容層次不清晰、倒置現場比較突出,時常會發生中小學生學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大學生學團結友愛集體主義、而研究生階段搞文明宿舍評比,這種怪現象不遵循學生學習成長的規律,也不利于學校德育取得實效性成果。因此要對學校德育進行整合協調,科學確定各學段學校德育的有序層次,統一規劃每個學段應該開展的德育教學的內容、目標、方式等教學體系,加強學校德育各個部門的銜接,引導建立完善健全的學校德育體系。2.學校德育要回歸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礎,德育要回歸生活。目前,德育與生活之間出現了疏離,德育內容“高高在上”,不貼近生活,德育方法上不注重生活實踐,學校德育與生活的相脫節致使德育目標很難實現。因此,學校德育要來源于生活,教學過程中善用生活中的實例引發學生對德育的思考,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能力,培育生活道德修養;在教學方式上,增加生活實踐,設置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學生設身處地領悟道理。3.學校德育要回歸主體。學校德育是以了解學生的德育需要為起點,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滿足學生的德育需要為目標,以激發學生進行德育學習的主體性教育活動。因此,學校德育要回歸主體,關注學生本身,深入了解和切實關注學生的德育需要,盡可能地支持滿足學生的德育需求,疏導轉化學生不合理的德育需要,在不斷滿足和逐步提升學生德育需要的基礎上,實現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常立飛.我國德育資源配置現狀、原因和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149-155.
[2]鄭敬斌.學校德育內容銜接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科學研究,2012(4).
[3]張旭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4]魏云生.學校德育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德育教學的生活化[J].學周刊教學動態,2018(15).
作者:周進煒 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加強軍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設思考
- 下一篇:財務分析在企業決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