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研究
時間:2022-11-26 10:53:11
導語: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治方向不夠堅定。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中明確規定,堅定政治方向是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的第一項準則。然而,少部分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某些歷史事件、作者觀點和現實現象不能客觀公允地分析評價,帶有極強的個人感情色彩,甚至偏執于錯誤認識,并進一步把這些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廣而宣之。這既不符合教師的職業操守,更是政治方向不明確,有把學生思想認識帶偏、帶歪的傾向。這部分教師不知道或者偶爾偏離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正常軌道,忘記了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二)日常學習力度不足。正如美國學者珀金斯所說,“也許,我們需要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與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而少部分高職“大學語文”教師似乎只關注已知,不關注未知;似乎只懂文學史知識,對科學精神、科學文化則知之甚少;似乎只知道講解歷史上的作家名篇,缺乏對當下社會的實踐認知、體驗感受。作為教師,沒有持續學習的動力,沒有對未知的渴望與探求,沒有對世界的足夠好奇心,沒有對工作與職業的自主性與責任感,談何啟發人的智慧,談何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停止了學習,也就停止了教育,停止了為人之師,接下來有可能就是機械性地重復知識、復制課堂,讓學生變成知識的儲物柜,而不是懂學習、會學習、活靈活現的人。特別是極少部分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出身文學專業研究生,竟然連一本像樣的名著都沒讀過,就完成了研究生學業,從教之后也不及時充電、深入學習。當然,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從事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教師80%都是女性,且絕大多數都面臨著結婚生子、養育兒女,走上潛心學習、認真研究這條道路,對她們來說,似乎是坎坷而曲折的。同時,受當下功利價值的導向,一大部分教師讀書、學習僅僅為了寫論文,為了評職稱,這在無形中也削弱了“大學語文”教師讀書、學習的審美性、趣味性、思想性、人文性,更別提豐富自己、完善自身,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了。(三)教學缺乏人文關懷。教師人文關懷的基本特質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群體共性、理解學生的獨特審美訴求與文化審美需求、認同學生的現實感受與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親近學生的內心世界與情感天地、善引學生的精神困惑與迷茫失落。實際情況是,某些高職“大學語文”教師,要么思想過于消極悲觀,要么思想過于自由散漫;或與學生的關系保持著一種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有輕視高職學生的傾向;僅僅把課堂變成傳授文學知識的場所,沒有很好地給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發展和展示才能的機會與平臺;要么以學生考試分數高低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要么太過學術化地教授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這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理解、認同與對話,缺乏對學生人格的平等尊重、關愛與呵護,缺乏感染與喚醒學生精神主體意識的能力,說到底,是缺乏人文關懷。他們忘了,育人之后才是教育,教育之后才是某門課的具體教育。而“大學語文”應該是與人的內心世界、情感天地、精神素養、現實困惑、人性探索、終極追求等息息相關的一門課。(四)內容選擇不盡合理。教師講授內容選擇不盡合理,是政治方向不夠堅定、日常學習力度不足與教學缺乏人文關懷的一大表征。高職“大學語文”教材琳瑯滿目,高職“大學語文”教師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教師選取和教授的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很好地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地引領學生求真、向善、致美。或者說,部分內容只能作為參考資料,不適合在課堂教授;或者說,教師對于課堂內容的某些表述方式有失為人之師,遠離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按常理,為體現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開放性、包容性、人文性、探索性與創新性,鼓勵教師圍繞人才培養方案與教材,針對授課對象充分掌握學情,自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試圖體現個人風格,展示個人魅力,綜合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文化素養與人文精神,回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可是,部分教師卻變自由為隨便,變自主為自以為是,在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授課內容的表述方式上偏離主渠道,甚至越軌行車。這樣做,于己、于學生、于學校、于社會、于國家、于教育,都是失職的。(五)學生管理不夠嚴謹。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大學生來說,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都不太良好。比如說,很少有學生會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一大部分學生做作業采取應付交差了事甚至抄襲的態度,期末考試要么毫不在意,要么抄襲他人,少部分學生不愿意參加課堂實踐互動,甚至有極少部分學生穿拖鞋進入課堂,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等現象更是屢有發生。面對這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部分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置之不問,問而不管,管而不教,課堂教學秩序散亂無紀。這勢必會對學生的基本素養、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造成惡性循環。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應該采取哪些對策措施呢?這是本文第二部分所要論述的內容。
二、優化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始終堅定政治方向。大學生“畢竟還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而且現代社會又存在這樣那樣的風險和誘惑,因此教師的守護人、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十分重大。”為此,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正能量,講課內容要客觀、辯證、理性,講課表述方式要正面、美好、向善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熱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鋤去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土壤上生長的雜草、野藤,讓其茁壯、健康成長。(二)建設創新型學習型教師隊伍。學習是燈,讓我們認清前進的方向;學習是路,使我們抵達理想的彼岸;學習是魂,令我們神清氣爽,步伐昂揚。學習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教師隊伍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寶。建設創新型學習型教師隊伍是實施“大學語文”教育的前提與保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終身學習意識的助推器,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要做一個有扎實學識的新時代高職“大學語文”教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足電、加滿油,必須把學習排在自己的工作表上,加在自己的日程中,這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當然,學習分很多種類,可經常跟班聽教研室其他教師的授課,進行學習,借鑒教學方法、課堂管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教學內容的表述方式,增強課堂的知識性、趣味性與審美性;可廣泛閱讀各類型教育教學相關書籍,各類型中華經典書籍,各類型世界文學名著,努力開拓視野,提升認識,豐富思想,完善自身,教研室主任可規定各位教師每學年看書不少于6本,撰寫論文不少于1篇,每2年參研課題或編寫教材不少于一項;教研室每個月召開不少于1次教學研討會議;可每次開會前集體朗誦一首詩歌或一篇美文,以雅興,以正風,以增強團隊凝聚力,以彰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參加部門、學校、社會或政府組織的各類型比賽、培訓、進修、校際交流等,進一步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大學語文”教師應做終身學習的第一實踐者、傳播者與分享者。(三)把人文關懷作為“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軸。要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就必須把人文關懷作為“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軸,就必須“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發展、享受等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促進人的建設與全面發展為內在價值尺度”,教授學生人文知識,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涵養學生人文精神,化育學生人生境界。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關心愛護學生,堅持言行雅正,尊重、理解、認同學生的內心世界,平等對待青年學生的人格;既帶學生遨游精神的天空,也領學生扎根親民的土壤,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也引學生洞明世事;與學生做良師益友,在課堂上采取互動式、交流式、對話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團隊交流與溝通互動中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視學生為兄弟姐妹,循循善誘,規范其接人待物之禮、為人處世之道,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真真與共,善善與共,美美與共。(四)把立德樹人作為選擇教學內容的指導原則。教學內容是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師走進學生、學生走近教師的橋梁,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關心與理解的核心話題。高職“大學語文”應把立德樹人作為選擇教學內容的指導原則。“立德樹人”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反映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對國際高等教育實踐經驗的吸收借鑒,是新時代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和方向”。可見“立德樹人”思想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國際性與實踐性。它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潮,不是一隅之見、空中樓閣,它是中國共產黨教育思想的核心體現,是培養知行合一、德才兼備、治國平天下之才的不二法門,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貼與回應。圍繞“立德樹人”來開展教育教學就要“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扎實創新能力、宏大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高校的職責與使命,是高校教師的目標與任務。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更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指導原則,多講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物、有美好道德情操的故事、敢為天下先的實例,引領學生誦、寫、講中華經典篇目,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施,做到課堂講解與實踐活動相統一、歷史關照與現實關懷相統一、精神情懷與技術技能相統一、自我成長與家國命運相統一、自我完善與宇宙大我相統一,融知識性、審美性、思想性、人文性、趣味性為一體,培養“有德行、有才學、有根基、有格局”的社會主義新人。(五)嚴格課堂管理,從點滴小事做起。面對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與生活作風,高職“大學語文”教師應該嚴格課堂管理,從點滴小事做起。古語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想,這既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老師應該有的作為。在日常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杜絕學生抄襲作業,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思維創新創造;杜絕學生考試作弊、竊取他人勞動成果,教導學生公平競爭,步入社會、進入企業公司要有社會良知;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擔當意識,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價值觀。在高職“大學語文”課堂上可循環采用“聽、說、讀、寫”的基本教學方式,使學生動嘴,動手,動腦,動心,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實踐、交流,增強課堂趣味性與實踐性,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面對新時代高職教育,高職“大學語文”教師應把良好師德師風的培養當作第一要務,始終堅定政治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把自己置身于創新型學習型隊伍當中,以人文關懷為“大學語文”教育的主軸,引導學生學習習慣、生活作風向真善美發展;始終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堅持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高職“大學語文”教師要做到以德立身,感染學生正直誠信、勇于擔當;以德立學,浸養學生積極好學、奮發向上;以德施教,化育學生真實謙遜、樸素自然;以德育德,溫潤學生美好認知、柔和以待。
作者:陳道雷 鄧萍 單位:重慶電訊職業學院基礎部
- 上一篇: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策略解析
- 下一篇:高校大學語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