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意義及實踐

時間:2022-02-09 05:17:51

導語:孝道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意義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孝道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意義及實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構成社會公德的基石。小學階段是人生學習系統知識的開始階段,是學生成人的重要時期,故學校對學生的德育尤應抓緊抓好,而德育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孝道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在學校中,孝的思想并不被高度重視,孝文化不多見,孝的教育往往被忽視,盡管近些年有的學校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但總的來說不成氣候。當今時期,應該強調孝思想、孝文化是學校德育的一部分,讓孝道教育成為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

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的價值

“孝”在《漢語字典》里的解釋為:“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辭海》為:“善事父母”。“孝”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1.孝是每個人最基礎的道德品質。孝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本源。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倫理的禮儀之幫,形成了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孝文化。中國的傳統倫理是做人的基礎,正是因為人有良心,有道德,才能組建社會,繁衍生息。孝又是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而最能直觀地顯現的地方,就是其生活的家庭,即對自己家人的態度和行為。行孝的會敬重長輩,鹿乳奉親;不孝的會只顧自己,拋棄甚至侵害親人。通常情況下,行孝之人也會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2.孝是對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我們的祖先創造和積淀了孝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文化標志,以孝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延續下來,造就了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奇跡,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的革命先輩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孝道,才將國家治理和建設成屹立于世界的強國。主席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去看望韶山沖的親人;總司令在《回憶我的母親》中表達出濃烈的拳拳孝子之情;還有元帥幫母親洗衣的故事,都是孝的典型。前輩為當今青少年做出了榜樣,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3.孝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人類自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孝就是中國人維系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孝道也可以說是社會、民族、國家的一種粘合劑,它不僅具有親和力,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贍養,對別人、對社會哪還能有真正的文明之舉?這樣的人與人交朋友不可能成為真朋友,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有誠信。反之,如果人人都具有孝心,家庭必然和睦,整個社會必定和諧穩定。所以,孝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二、“孝,德之始也”———孝育對小學生的意義

1.孝是孩子學習做人的根基。人并非天生都會有好的道德品質。父母是孩子入世最先遇到的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養育和教誨中會感受到親情,并由此產生反哺之心,這是人類的本性。由最純樸的孝的情感,自然會產生愛,又會促其產生自然的孝,會去崇拜父母。孩子懂得了崇拜,就會聽從父母教誨,懂得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知道什么是對錯,從而進行無意識的自我修養,形成好的習慣和品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尊長、護幼、有禮、誠實、敬畏、善待,這也就是從孝出發的品德軌跡。

2.孝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孝既是人的品德的根基,自然就是小學生品行的基礎。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心智形成和人格健全的黃金時期,如果加強孝道教育,就能使小學生順利完成個人良心的構筑,進而增強他們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這樣就能自覺改變不良個性,健康成長。因此,孝能塑造少年的靈魂,助其成人成才。

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小學孝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小學生基本道德素養的形成。(1)懂得感恩。孝的具體表現就是孝敬與感恩,讓小學生知恩、感恩便是孝育的重要內容。感恩首先是感恩父母,讓孩子們從小懂得自己的身體來源于父母,是父母養育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一個群體。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慢慢地孩子們就會懂得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養育自己是責任,自己孝敬父母是義務。還會進一步懂得孝老愛親是人類一切高尚道德的源泉,從而對周圍給予自己關愛的人心存感激,并適時伺機報答。從感恩父母開始,自然會延伸到感恩老師,感恩學校,感恩社會。學校可再通過孩子自己成長的歷程,體會恩情的意義,引導孩子實踐感恩的樂趣,鞏固感恩的思想。(2)學會做人。孝道教育本身就是做人的教育。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并以同樣的熱情和態度去孝敬別人家的老人;要愛護自己的小孩,并以同樣的熱情和態度去愛護別人家的年幼者。再擴大些,就是孝敬社會,這是做人的基礎之一。不僅對自己的父母長輩要充滿愛戴和尊敬,而且對一切人都應當禮讓尊重。如是延展,待人處事自會循規蹈矩。如尊敬老師、友愛同學是敬老愛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物是遵循家庭倫理、熱愛家庭的擴展。(3)培養愛心。孝的核心是愛。在人的情感中,愛是良好動機的先決條件。在小學德育中發揮孝育的作用,以孝培愛,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定會事半功倍。(4)培養愛國。愛國心是與孝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小學生都必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加強孝道教育就可以使德育更接地氣地引導孩子們去愛自己的家鄉,去愛自己的祖國,從小樹立愛國主義精神。2.有利于小學德育的落實。德育價值的實現是以人的天性倫常和天理良心為依據的,因此,小學德育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小學生不懂得大道理,天生的天真、漂浮、頑皮、倔強等,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德育的落實。如果將孝道融入德育,效果會截然不同,孝道教育的特點就能說明這一點。(1)最易懂的道理。孝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孝道是最易懂的道理。一方面,孝是從自己出發的,有起點,而德育的條條框框似乎是無形地向下壓的。另一方面,孝是自身感受和自覺體驗,而德育的大道理似乎遙不可及,空洞乏味。(2)最能做的行動。德育要落實到行動一般情況下不容易,這也與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關,孝育就不一樣。如回家后向爸媽問好,關心爸媽的身體健康,不要讓爸媽多為自己操心等。聯系到在學校的學習,學生就會慢慢體會出德育的一些要求,就會自覺履行。(3)最好做的事情。前些年,一個小孩顫顫巍巍地給其母親端洗腳水的電視廣告,感動和教育了大批觀眾。所以,行孝是最好做的事情,也可以是極平常的小事。相對于德育理論的落實,孝育就既簡單又直接。

四、“百善孝為先”———小學在德育中實施孝育的實踐設想

孝育對小學德育尤為重要,那么小學德育工作者就要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來。小學階段在德育中究竟如何具體實施孝育,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開展各種形式的國學教育。引導孩子們學習國學,無疑是實施孝育的好辦法。現在,《弟子規》受到社會重視,中央電視臺《動漫秀場》已播出了根據此書改編的動畫片。很多地方的小學生,包括深圳,已在通過各種形式學習此書。要在小學德育中實施孝育,就要在德育課堂中教授此書。除此,其他國學經典中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也要向孩子們介紹,像《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讓學生提高對國學的興趣,提高思想認識,達到孝育的理想效果。

2.加強孝道的宣傳力度。要開展孝育,宣傳很重要。我國古代有著名的《二十四孝》,這些故事在社會上長期流傳,很多已成為成語,如:嚙指痛心、刻木事親、扇枕溫衾、臥冰求鯉、哭竹生筍等。當今,這些故事已出書畫和浮雕,很常見。因此,校園內宣傳孝道,可利用墻壁、走廊、板報張貼有關孝的內容,利用廣播、班報擇時擇期報道孝育事宜,均可營造好的氛圍。

3.開設孝道的校本課程。孝育可在小學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孝道教育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和實驗,既是科研課題,又是德育實踐,效果非一般,也易出成果。全國有的學校已開展類似課題的研究,但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越是無路,方顯必要;越是需要,方可聚力。于小學來說,對孝育進行研究并作為校本課程,選題不能太大,研究面不能太寬,要因校制宜,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4.積極開展孝道社會實踐。實施孝育可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孝育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檢驗和落實孝育的效果。孝育的社會實踐可分為家庭和社會兩部分。家庭實踐是孩子在家里敬愛父母,體貼父母,幫助大人做些小事。社會實踐是學校組織學生到社會去獻愛心,可以到福利院幫助老人,可以到街頭獻愛心,從孝育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孝心、愛心。20世紀80年代末,一批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到2500年前的中國孔夫子那里去尋找機會。”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儒家文化的精髓則是“孝”。我們教育工作者,具體到小學德育工作者,現在急需解決有關孝育的理論修養問題和思想認識問題,繼而解決孝育的實踐引導問題。可以說,小學德育中開設孝育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個融進孝育的德育體系,必將在小學校園里生根開花。

作者:徐燕 單位: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