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工作的困惑與建議

時間:2022-09-15 11:37:57

導語:中學德育工作的困惑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德育工作的困惑與建議

一、學校教育的困惑與無奈

1.教師對教育管理認識不到位致使教學缺失教育力的支撐。德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教學有力的保障和支撐。教學效果主要通過課堂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效果源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即“教育力”。課堂教育規范有序、專注互動,則教學效果不會差。反之,僅僅關注于課堂知識的教授,而忽視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教學效果則不會好。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是給自己講,或者給少數學生講,部分學生則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對課堂德育的認識不到位,教學態度有問題,職業認同度不高,教學效果就比較低下。

2.學校德育工作“說教”太多,師生關系不融洽。德育是學校對學生內心世界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與引導,關于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等人與事的評價與引導,要求學生“在正確的時間(年齡),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做正確的事”。學校在教育引導時大量的工作是說教———最簡單教育行為,缺失較深刻的體驗活動,教育過程乏力無效。社會對鼓勵和表揚教育的無度推崇,致使懲戒教育被弱化,使德育過程缺失有力的懲戒教育,也使學生缺失必要的挫折教育。要么顧慮多多,不敢大膽懲戒;要么輕描淡寫不痛不癢,使懲戒教育乏力無效;要么冷漠、諷刺和挖苦,缺失德育的溫度,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抗阻性心理,師生不親近、不信任;要么嚴格而不善疏導,使懲戒教育缺失藝術與智慧,慢慢地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要么缺失法律保障和情感支撐,使教育過程陷入困境。

3.教師工作壓力大,責任意識缺失。教育教學活動均是在師生的交往過程中完成,交流方式方法的合情、合理和有效性是影響和制約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問題。目前中學班級人數多、課業繁重;教師工作量多,壓力大;年輕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和尺度把握不是很恰當;中年教師承載家庭任務較重,職業倦怠凸顯;老年教師工作熱情衰減和職業倦怠加重。這些師生在交流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影響德育工作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隨著80后和90后逐漸擔當起教育重任,教育成長的背景使得他們的責任意識缺失、敬業精神淡化,比如,有的教師遇上頭痛腦熱、心情不佳就隨意地不到校。一位師大畢業的數學教師感覺教授數學乏味,頻繁帶動學生上課期間到操場玩籃球,管理者制止時這位教師美其名曰“玩籃球是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讓管理者哭笑不得。

4.優質的教育資源較少,學生評價唯分數論,弱化了中學德育工作的評價。中美人口之比約為4:1,大學之比約為1:2,人口基數和大學數量之比,凸顯我國教育資源的貧乏。中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表現在:地域性匱乏,部分農村中學師生趨于1:1的狀態,城市中學則人滿為患;示范性中學人滿為患,普通中學招不到學生,瀕臨關門。教育資源的貧乏、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以致教育公平問題被當作社會問題來討論和調節。唯分數為主導的終結性評價,致使學生、家長和老師過于追求成績。有時背離教育規律而單一關注課堂教學及教學成績,弱化了學生做事、做人的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與體驗是德育的主要途徑,體育鍛煉和體育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弱化或者不敢組織,致使德育工作的無效與無奈凸顯。

二、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關于家庭教育,“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學習,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長輩對兒女的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求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點和作用。”

1.“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背景為德育工作埋下了諸多隱患。全國超過1億的獨生子女大多分布在城市,大多數由祖輩參與教育成長,比較典型的家庭結構是421模式、221模式和021模式,這種獨生獨養的成長背景形成一些獨特的性格特征:“任性、愛發脾氣、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合作等;心理障礙:自娛自樂、孤獨、自戀、自閉、抑郁、抗挫折能力低下等;智育障礙:單一的學習背景,缺失必要的勞動和鍛煉,使智育缺失學科和實踐的有力支撐,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健康障礙:機男、機女、宅男、宅女的出現,豆芽菜、麻稈和肥胖體型的凸顯,身體素質的衰退,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等;生活自理能力障礙:無微不至的愛與照顧使他們生活能力低下或者不會,依賴與享受型思想嚴重。”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分析,主要歸納為———自我為中心、強依賴性和責任意識的缺失;團隊協作障礙:協作意識和行為缺失,眼里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包容心、寬容心缺失。當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父親和母親,在他們成長背景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待人、處事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之前形成的性格缺陷逐漸暴露。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家庭教育問題,也是現在社會的共性問題。家庭教育主要以承襲父輩和母輩家庭教育的經驗為主,是在學習、教育實踐中反思的傳承與創新。現代中學生因為成長的特殊背景和互聯網的普及,對父母的權威和榜樣產生疑問。家長的榜樣作用、家長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如果在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初期缺失教育影響力,就會喪失家庭教育的主陣地,教育過程就顯蒼白無力。在中國父母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薄弱。有資料表明,每天能與父親相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子更像男子漢,女孩子長大后更懂得和異性交往。現實是大多數父親忙于工作,忙于養家,對孩子的教育缺失,缺失教育的主體意識,缺失教育孩子的耐心,更是缺失必要的父子(女)親子活動關系,造成最大的家庭教育后遺癥:“規矩的建立、理性思維的培養、豁達開朗個性特點的形成,尤其男子漢陽剛形象的缺失。”年輕的父母在追求他們幸福生活的時候,把離婚造成的家庭教育問題全部留給了孩子。父母之間的冷漠、爭吵甚至打架,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教授給了孩子。有的父母因為忙,有的是缺失責任,把孩子放在或者拋棄給祖輩,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父母的教育與愛。造成的問題是學生會形成性格冷漠、孤僻、對人和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有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嚴重的依賴行為,甚至形成人格分裂和心理扭曲等現象。父母較忙或者單親家庭使部分孩子在祖輩那里成長,這種環境最主要的問題是溺愛、家庭教育觀念的落后和家庭教育一致性無法延續,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社會教育的困惑

商業和市場的競爭使商業廣告與植入性浸潤無孔不入,宣傳的文字、語言、圖片和視頻中顯性和潛在的不健康內容對城市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網絡及網絡中“有色”游戲對中學生的侵害較大。社會轉型期人在逐利追名的過程中群體性心理:迷失自我,方向不清,虛榮、攀比與浮躁之氣,職業倦怠等負面的風氣彌散在社會,家庭與社會潛移默化地會影響中學生心理和思想,成為中學生成長的負能量,嚴重的影響和制約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會影響中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及價值觀的形成。當今,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也多為獨生子女,“三獨”人群在新千年后逐漸增多,他們具有獨特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或者缺點:崇尚個性、追求個性;知識面非常廣;獨、孤;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缺失;憂患意識淡薄等等。“三獨碰面”的教育現狀主要會造成學生缺乏多維人際關系的成長視野,社會責任與義務感、集體主義觀念和協作精神較差。“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和諧,人和諧相處的主要問題是人的修養與品質的提升,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尤其在物質逐漸地豐富和發達的時期,更是要提升人的素質,如何提升人的素質,最主要的是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并行。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德育不一致、不協調、不連續,是德育工作不能有效實施的癥結。

四、改進和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建議

(一)重視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

構建德育“知行”統一的評價體系:既要重視課堂教育,也要重視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落實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重視課堂的教育管理。把德育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通過教育培訓提高教師職業化水平的自我提升;通過教育教學評價,加強聽課和巡課管理,促使課堂教育教學有效實施。德育要通過一些具體的言行表現出來,就是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教育使學生的個性行為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經事識人,實踐育人。體驗教育是實踐教育的延續,預先設計好體驗教育的主題:讓中學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視角去參與體驗,讓他們感受參與的真實、參與的辛勞,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在道德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視角去參與體驗,感受他人工作時的心情和責任、工作過程中的辛勞和規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緒和收獲,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心理。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危機的凸顯,為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從教育規律來分析評價學生的成長,思想和心理成長是中學生成長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所以,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是迫在眉睫的對策。加強班主任心理常識與技巧的培訓,提高老師心理認知能力也是刻不容緩的。如簡單的心理疏導調整學生焦慮緊張的情緒時,從心理學的要求是不能有否定性語言,用心、努力地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能明確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的發展。認識到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重點發展學生的特殊能力,尤其中學生自我省思能力的培養是德育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工作。德育工作落在實處是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品德的發展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中要經過很多階段,而每一個階段的特征都集中體現在行為習慣的變化上。從這個意義上分析,德育的目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家庭教育改進建議

家長要樹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觀念,并能有具體的行動,要做好孩子成長的首席教師和終生教師;同時,家長要做孩子成長的榜樣。要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建立亦父、亦師、亦友的新型民主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角色要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具有終身教育的意識和習慣。(三)社會教育改進建議首先,政府重視教育政策落在實處,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真正體現在教師的重要性上,高薪養教育,讓教師有身份、有地位、有尊嚴地教書育人。其次,要以學校教育為平臺和重點,以孩子的成長為紐帶反作用于家庭教育,大力開展學習型家庭的創建活動,形成學習型社會。再次,政府職能部門切實對社會的顯性宣傳與教育進行監管,使成長中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正能量。第四,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婚前培訓,突出父母角色的培訓,未雨綢繆做好家庭教育的準備。學校作為德育建設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家庭是基礎,社會是主要的依托和平臺。三者互為依托、相互滲透。三者之間的紐帶是學校教育,只有學校積極與家庭、社會聯系才能抓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而社會和家庭也在抓好中學德育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蘭勇 謝登科 單位:蘭州市第五中學 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