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環境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模式
時間:2022-11-06 11:07:17
導語:金融創新環境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進步的前提下,各行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市場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金融機構的前行呈現出新局面,不僅要應對經濟體制的改變,還需要順應國際間的競爭,繼而尋求發展途徑并站穩腳跟。面對競爭環境施加的壓力,金融機構緊跟未來發展趨勢,審視以往工作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重視金融風險管理的改進,凸顯金融創新所獨有的價值,憑借先進理念來增強風險意識,通過管理體系的健全使內控更為有效,強化金融創新意識,使風險管理高質高效,企業穩步前行。
關鍵詞:金融機構;創新環境;金融風險;管理模式
新時期下,先進經濟理念蘊含著強大助推力,對我國金融機構有著極強促進效用,能夠保證多種不同類型金融產品的不斷前行,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當前的市場形勢下,供需關系的變化使得金融產品呈現出豐富性,整個金融業迎來新的前行機遇,故需緊跟前行趨勢,夯實自身基礎,應對前行途徑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基于金融創新環境來對金融風險進行切實有效的管理,借助政府監管,創新預警機制以適應發展需求[1]。為此,金融企業對管理模式做到改進,通過創新理念來對金融產業的前行注入飽含時代氣息的動力,減少管理中金融風險發生幾率,跟上時代進步潮流。
一、金融創新與風險之間的聯系
金融風險管理在新時期下需要依托于工作中的創新才能滿足進一步前行的需求,故二者之間所存在聯系可謂極為密切并相互依存[2]。如果金融操作過程缺失金融管理的輔助與約束,那么部分環節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阻礙金融創新,使產品吸引力下降,可見金融創新是需要圍繞各項管理來進行,同時也是風險管理得以有效進行的基礎。金融機構在新環境下處理好金融創新與多項金融管理間的融合,使金融產品和體系能夠長遠發展并呈現出穩定特點,故要鼓勵金融機構憑借先進理念,借助金融創新的手段使經濟穩步前行,繼而壯大金融機構,使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管理成效也逐漸凸顯,繼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保證金融環境的健康成長。
二、基于金融創新環境下的金融風險控制現狀
(一)控制手段略顯單一。正常來講,金融投資風險的規避是需要金融機構通過嚴格的風險評估來完成的,但新時期下這種方式開始暴露出單一性,反而不能夠有效減少風險幾率,也開始脫離國際化前行軌道,使風險管控的整體視域縮小,工作呈現片面性[3],理財者心理壓力較大并極有可能產生不同程度恐慌,使交易額下降,那么整個金融市場開始缺少資金來源及支持而不斷萎縮,失去原來活力,促使一些不明交易盛行,風險非減卻增,金融市場環境易朝著惡性方向前行。(二)風險評價有所滯后。風險評價體制能夠使金融風險得到切實有效地規避,也是金融機構常用管理手段。在社會進步前提下,以往風險評估方式開始呈現出落后趨勢,考評環節不夠嚴謹,同時對于金融信息沒有做到全面且及時地收集和后續科學的整合等操作,使評估缺失長遠性,同時動態監管力度也不足,金融風險的控制暴露出問題[4]。金融機構隨之開始創新,對誠信做到重視,但因體制不夠成熟,創新時域下的虛假信息增多,使金融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阻礙創新步伐,信息體制和相應評估手段亟待提升,才能實現良性前行。(三)從業人員意識不足。在創新視域下,金融管理人員是聯系客戶與不同金融產品間的紐帶,能夠順利引導客戶進入金融市場進行相應交易而使金融市場獲得不斷活動,使資金支撐得到加強,故從業人員的意識及其整體素質的不足成為創新前行的阻礙[5]。當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不足,那么將不能展現金融產品優勢,無法讓客戶感受到交易價值,也易忽略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與市場經濟趨勢有所脫離,對創新成效做到極大程度的影響。(四)創新機制不夠健全。市場環境愈發激烈,金融機構在經濟前行所帶來的洪流中感受到創新機制不夠健全,并未做出迎合創新操作的相應調整,呈現出機制滯后的狀態,對于金融風險的規避較為吃力[6]。與此同時,部分金融機構在陳舊理念的禁錮下,使創新環節被忽略,不能夠在長遠角度去考慮,管控機制與市場需求不夠契合,反而徒增金融風險幾率。
三、基于金融創新環境的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一)憑借先進理念,增強風險意識。新時期下,健康管理文化是金融機構進行創新的精神支柱,故需通過多種手段來增強全員風險意識,使管理呈現出人文特點,能夠保證深化管理。金融機構開始對創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問題做到應對準備,對風險進行極大程度地預測,同時也認識到這些問題及困難并不都是由創新導致,避免因噎廢食的情況出現[7]。金融機構憑借先進理念,對信息技術加以利用,通過計算機來對共享的信息進行相應收集并做到科學整合,與自身創新需求結合,繼而使金融工具有所創新,使金融風險得到預測與后續規避。與此同時,當金融風險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且及時地解決時,創新可以對風險做到一定緩解,凸顯出超前認識的價值,使金融管理更為有效。(二)健全管理體系,實現有效內控。現階段,金融發展體制中開始為創新注入動力,在對機制進行優化時,也需對風險規避做到極大程度重視,做到內外控制的雙向強化,使管理體系得到健全。一方面,關注內部創新環節,營造出陽光向上的內部環境,凸顯出“趕超”氣氛,增強金融企業整體實力,應對不同程度的市場沖擊,讓個人用戶及投資企業看到金融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對金融產品有所信賴,完成各類交易,同時創新“財務管理”,規范行為而減少風險出現幾率。金融機構對有著風險性的創新項目及時叫停并對問題根據做到深究,將可能發生的損失降低,保證創新環節下的風險也得到極大程度規避,使內控增強。另一方面,對金融創新機制做到切實有效的完善,對外部環境有所重視,挖掘用戶潛在消費力,對新金融產品做到宣傳與推廣,繼而完成有效交易,故需設立對創新進行監管的專門機構,對未來發展動向有所把控,在創新的同時留下自由空間來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將金融風險很好地規避。(三)強化員工素養,注入創新動力。金融風險的管理中,可能遇到一些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金融風險,這時的內部管理凸顯出其價值,員工素質也是創新這一環節中的關鍵,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不同方式來對員工素質進行切實有效的強化。首先,加強內控建設,在金融產品的開發中做好把控,避免過度開發,但應做好相應宣傳與多種形式的推廣。其次,組織專業培訓,涵蓋技術和思政等內容,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增強,對金融風險做到深入了解,并進行相應解讀,使之能夠在工作中創新。最后,注重風險意識增強,對國內外優秀管理案例做到相應借鑒,避免創新時的盲目性,結合實際情況去進行切實有效創新,在解決以往遺留的管理問題時,也能對金融風險做到極大程度規避。管理人員素質的提升,使之從思想上開始轉變,繼而規范自身行為,憑借凝聚力為創新注入飽含時代氣息的動力。(四)借助政府監管,適應發展需求。金融機構基于當前所處的金融創新環境,開始通過多種不同的信息手段來對國內金融體制做到科學全面地了解,增強自身對金融管理前行方向的把控,使管理的創新能夠適應金融行業前行需求,繼而推進金融機構的穩步發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國開始對金融創新做到極大程度的鼓勵,給金融機構帶來多方支持,一是放寬監管力度,使之能夠有足夠空間去進行創新,凸顯出新環境下金融結構創新的應有價值,但又不應忽略相應監管,故需做到“松緊”結合,迎合金融機構創新的多種需求。二是,對金融創新所需的結構框架進行極大程度優化,繼而有方向的完善操作中各項規定,使創新能夠在新環境下得到正常運行,使金融管理的整體力度得到極大程度增強,適應當前發展的需求。(五)重視評估環節,創新預警機制。首先,基于金融創新環境的需求,金融機構應對審批機制進行相應調整,圍繞新工作方向來對議事規則做到極大程度優化,使審批呈現出專業化,在有針對性地管理中為金融創新帶來支撐,凸顯有效性。其次,設計科學激勵制度,通過不同獎懲方式對員工參與熱情做到點燃,使之帶著極強積極性去工作,強化其職業道德,才能憑借風險意識規范自身行為而保證金融創新環境的健康,也能夠維護市場良性,做到繁榮且穩定地前行。最后,極大程度地優化監控機制,根據以往的評估經驗進行金融創新,那么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種類進行科學劃分,使調控更具針對性,同時也能夠為各項工作帶來準確數據,管理凸顯新環境下的有效性。金融機構對驅動利潤等做到相應完善,使風險拔備環節釋放出創新意味,制定預警機制,風險管控力度得到強化,極大程度規避萌芽階段的信用風險。
金融產業在新環境下的前行需要以先進理念和多元化創新為前提,才能憑借長遠眼光極大程度地規避金融風險,使金融市場得到切實有效的控制,實現穩健前行。金融企業帶著極高緊迫感對管理體系及機制做到相應完善,以多角度來創新金融風險管理模式,通過多樣化的控制手段來應對不同階段呈現出的問題并做到逐一解決,強化員工素養,重視評價環節,使創新更凸顯針對性,與金融市場需求相契合,將金融風險做到預警并扼殺在萌芽階段,使金融市場在新時期下得到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彩霞.基于金融創新環境研究金融風險管理模式[J].今日財富,2020(20):31-32.
[2]陳希琳.“防范金融風險”系列報道打擊偽金融創新不手軟[J].經濟,2020(08):52-54.
[3]付憲桐.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分析[J].今日財富,2020(15):44-45.
[4]楊小玲,楊建榮.金融創新、金融創新風險與金融監管關系的再思辨[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0(03):19-23.
[5]馮娟.互聯網消費金融創新發展模式及其風險管理探析[J].時代經貿,2020(12):10-11.
[6]何冬昕.金融科技監管需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J].中國經濟周刊,2019(23):103-104.
[7]王詩婷.探究互聯網金融理財風險與互聯網金融創新[J].財富生活,2019(24):73+75.
作者:蔡寬寧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企業績效管理模式分析
- 下一篇:科技期刊審稿委員會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