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治療護理現狀調查分析
時間:2022-11-16 03:41:20
導語:靜脈治療護理現狀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調查腫瘤專科醫院住院患者靜脈治療現狀,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為持續提升靜脈治療質量提供依據。方法按照靜脈治療小組自行設計的靜脈治療橫斷面調查表內容,采用便利抽樣對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9年11月14日單號床位住院患者靜脈治療情況進行橫斷面調查。結果共調查住院患者920例,靜脈治療483例(52.50%)。靜脈治療以外周靜脈為主,共331例,使用率為68.53%。靜脈治療使用工具中鋼針使用為率17.39%,留置針使用率為51.14%,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為15.73%,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為8.90%,靜脈港使用率為6.83%。鋼針靜脈治療中,鋼針不合理使用59例(70.24%)。外周靜脈穿刺在關節部位有44例(13.29%),下肢16例(5.14%)。輸液器的選擇為非PVC輸液器302例(62.53%)。導管維護、敷料固定不規范126例(26.09%)。靜脈治療連接器具的使用中,頭皮針連接肝素帽195例(40.37%)。靜脈治療并發癥發生率為3.73%(18/483)。結論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靜脈治療的輸液器選擇、藥物配置環境相對規范,但在日常維護、靜脈治療工具選擇、外周靜脈穿刺部位、靜脈治療連接器具選擇、并發癥管理等方面有待改進。護理管理者應加強以上環節醫護一體化的質量控制,落實患者健康教育,加大督查力度,持續改進提升靜脈治療質量,確保患者靜脈治療安全。
關鍵詞:靜脈治療;靜脈治療;橫斷面調查;腫瘤;護理管理
靜脈治療是臨床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護理操作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靜脈治療50億人次,85%的護士用于靜脈治療的工作時間超過75%[1]。靜脈治療在給患者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存在風險和安全隱患。科學、規范地進行靜脈治療對于保障患者安全至關重要。2014年5月1日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433-2013[2],它是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第一次的護理操作規范,對于規范護理人員的技術操作、提高靜脈治療護理質量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腫瘤醫院靜脈治療與綜合醫院相比,有著靜脈治療療程長、化療等強刺激性藥物使用多、患者反復多次住院等特點。本研究通過對本院各病區靜脈治療的橫斷面調查,了解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護理人員對于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的執行情況,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采用便利抽樣,于2019年11月14日9:00-12:00調查本院18個臨床科室33個病區靜脈治療患者。納入標準:(1)當日住院單號床位的靜脈治療患者;(2)知情同意并能配合調查的患者。1.2調查工具。采用自行設計的靜脈治療橫斷面調查表進行調查。以WS/T433-2013[2]為基礎,經查閱文獻和多位護理專家2次探討后設計完成。問卷由兩部分組成:(1)醫院整體靜脈治療護理現狀調查表,包括醫院床位數、當日在院患者數、當日靜脈治療人數、靜脈藥物配制環境、操作規范制度及職業防護的制度與落實等。(2)病區靜脈治療情況調查表,包括靜脈治療工具的選擇、輸液器及穿刺部位的選擇、藥物輸入種類、各種靜脈治療工具的維護情況、敷料固定、靜脈治療連接器具的使用、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等。1.3資料收集方法。抽調全院當天在崗的28名靜脈治療小組成員和部分護士長,進行統一培訓后,對全院2019年11月14日9:00-12:00單號床位靜脈治療患者進行普查并拍攝不規范狀況的照片,進行靜脈治療現狀分析。1.4統計學處理。將數據導入Excel軟件并進行邏輯檢錯,采用頻數或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2.1醫院整體靜脈治療護理現狀調查。本院為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編制床位1498張。本院2010年成立靜脈治療小組,現有成員30名。自2011年建立靜脈用藥集中調配中心(PIVAS)以來,全院靜脈輸注腸外營養、抗腫瘤藥物及其他長期醫囑的藥物(除抗菌藥物及臨時醫囑外)100.00%在PIVAS進行配制。調查當日單號床位患者共920例,靜脈治療患者為483例(52.50%)。2.2靜脈治療工具使用情況。使用鋼針84例(17.39%),靜脈留置針247例(51.14%),中心靜脈導管(CVC)76例(15.73%),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43例(8.90%),靜脈治療港(PORT)33例(6.83%)。84例使用鋼針靜脈治療中,鋼針不合理使用59例(70.24%),其中靜脈治療時間>4h13例,非單次靜脈治療37例,鋼針輸入營養液、血管活性藥物9例。2.3輸液器選擇使用情況。483例靜脈治療患者中,選擇避光輸液器45例(9.32%),非避光輸液器438例(90.68%)。PVC輸液器181例(37.47%),非PVC輸液器302例(62.53%)。精密過濾輸液器190例(39.34%),普通輸液器293例(60.66%)。2.4藥物輸入種類。化療藥物61例(12.63%),靜脈營養制劑108例(22.36%),中藥制劑59例(12.22%),血管活性藥物12例(2.48%),脫水劑20例(4.14%),血液制品4例(0.83%),其他刺激性藥物10例(2.07%),其他藥物209例(43.27%)。2.5外周靜脈穿刺部位。靜脈治療以外周靜脈為主,共331例,使用率為68.53%。穿刺在關節部位44例(13.29%),前臂100例(30.21%),手背171例(51.66%),下肢16例(4.83%)。2.6導管維護。小夾子未夾閉7例,接頭內有血跡7例。2.7敷料固定與導管維護不規范。敷料固定與導管維護不規范126例,其中敷貼卷邊松動29例(23.02%),敷貼內有積血滲液19例(15.08%),標識無日期、簽名24例(19.05%),敷貼上書寫日期28例(22.22%),膠布遮蓋穿刺點12例(9.52%),膠布纏繞過多14例(11.11%)。2.8靜脈治療連接器具的使用。輸液器直接連接201例(41.61%),無針連接(正壓接頭)87例(18.01%),頭皮針連接肝素帽195例(40.37%)。直口輸液器222例(45.96%),螺口輸液器261例(54.04%)。2.9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發生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18例,其中局部滲出5例,1級靜脈炎(穿刺部位發紅)10例,2級靜脈炎2例,堵管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73%。
3討論
3.1鋼針使用有待規范,中心靜脈治療工具選擇比例有待提高。本次調查中,使用鋼針靜脈治療患者84例,占靜脈治療患者的17.39%,鋼針使用率低于重慶地區部分三甲醫院使用率(49.51%);靜脈留置針靜脈治療247例(51.14%),CVC靜脈治療76例(15.73%),PICC靜脈治療43例(8.90%),PORT靜脈治療33例(6.83%),CVC、PICC、PORT使用率高于重慶地區部分三甲醫院使用率[3],可能與腫瘤為慢性消耗性疾病,靜脈輸入化療藥物,營養制劑等pH值過高或過低,滲透壓>600mmol/L等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輸入化療藥物、靜脈營養制劑、脫水劑及其他刺激性藥物占41.20%;經CVC、PICC、PORT靜脈治療占31.47%;部分需經中心靜脈輸入的藥物仍從外周靜脈輸入,存在滲漏、靜脈炎等安全隱患。使用鋼針靜脈治療84例患者中,鋼針靜脈治療時間>4h13例,占鋼針靜脈治療的15.48%;非單次靜脈治療37例,占鋼針靜脈治療的44.05%,其他不符合鋼針靜脈治療條件9例。在不符合鋼針靜脈治療條件的59例中,鋼針輸入欖香烯、華蟾素、艾迪等中藥制劑25例,輸入10%KCl10例。10%KCl滲透壓為600mmol/L,健康人血漿滲透壓為280~320mmol/L。10%KCl和欖香烯、華蟾素、艾迪等抗腫瘤中藥制劑對血管內膜具有較強的刺激性[4],經鋼針靜脈輸入體內后,因血流速度慢,不能較快將藥物稀釋,可能導致血管內膜受損而出現藥物性靜脈炎。鋼針靜脈治療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但存在活動受限、滲漏率高、不能保留、重復穿刺使患者痛苦等缺點,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甚至影響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增加護患糾紛,同時增加針刺傷發生率[5]。WS/T433-2013指出,一次性鋼針宜用于短期或單次給藥[2]。CVC、PICC、PORT因末端置于上腔靜脈中下1/3,上腔靜脈管徑20~30mm,血流速度2000~2500mL/min[6],腐蝕性、刺激性的化療藥物、營養制劑等進入上腔靜脈后迅速被稀釋,減輕了對靜脈血管內膜的刺激性,降低患者疼痛、靜脈炎、滲漏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在臨床靜脈治療前,應根據治療方案、輸入藥物性質、患者血管條件、患者意愿合理選擇靜脈治療工具,同時護理管理者應采用健康教育專欄、工休會、網絡等多種形式對護士、患者及家屬進行安全靜脈治療理念、各種靜脈治療工具的優勢與風險的健康宣教,達到主動、安全靜脈治療。3.2外周靜脈穿刺部位選擇存在較大風險。本次調查中外周靜脈穿刺部位位于關節部位44例,占外周靜脈穿刺的13.29%;位于下肢16例,占外周靜脈穿刺的4.83%。本次調查的18例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中,有7例穿刺點在關節和下肢,占38.89%,其中滲出3例,穿刺點發紅4例。在關節部位穿刺既影響患者活動,也不便于固定,容易發生液體滲漏、腫脹、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還需要夾板等固定裝置或膠帶反復纏繞,影響護士對穿刺點有無滲液、發紅、感染、靜脈炎等并發癥的觀察,而且會因影響活動而降低患者對靜脈治療的依從性。反復在下肢進行穿刺易損傷血管內膜,中晚期腫瘤患者體質量下降明顯,長時間臥床使下肢血流速度減慢,發生血栓性靜脈炎和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增大。護士在選擇外周靜脈穿刺部位時應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年齡、治療方案、靜脈治療持續時間、血管條件、穿刺部位局部情況,避開局部神經、已損傷部位及新穿刺過的靜脈的下部位、關節部位,成人避免在下肢反復靜脈穿刺。有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雙上肢血管手術史、雙乳腺癌根治術史等的患者可行大腿大隱靜脈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此外,應加大對護士穿刺部位選擇的培訓和質量檢查、督查力度。3.3深靜脈導管維護、留置針固定有待改進本研究。結果發現,敷貼卷邊松動29例,敷貼內有積血滲液19例,標識無日期、簽名24例,在敷貼上書寫日期28例,膠布遮蓋穿刺點12例,膠布纏繞過多14例,占靜脈治療總例數的26.09%(126/483)。導管維護對于保證導管局部的無菌狀態、減少導管相關并發癥、延長導管使用時間具有重要意義。按照WS/T433-2013要求,固定穿刺針的敷料外應注明維護者姓名、日期,若穿刺部位發生滲血或滲液時應立即更換敷料,穿刺部位敷料發生松動、污染等完整性受損時應立即更換,肝素帽或無針接頭內有血跡殘留應立即更換[2]。本調查結果說明本院臨床實際深靜脈導管維護現狀與國家規范還有一定差距。本次調查中,小夾子未夾閉7例,接頭內有血跡7例。有文獻報道,將留置針延長管夾子夾在延長管起始部位,能降低留置針堵管發生率[7]。WS/T433-2013規定,延長管U行固定能減少回血,降低留置針堵管的發生,膠布纏繞過多不利于護理人員觀察穿刺點局部情況,殘膠過多也影響清潔、消毒和美觀[2]。臨床工作中應注重細節管理,提升靜脈治療安全性。3.4靜脈治療并發癥以靜脈炎發生率最高。2016年美國靜脈治療護理學會將穿刺部位發紅歸為1級靜脈炎。本調查發現的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中,靜脈炎(1級靜脈炎及2級靜脈炎)發生率占66.67%,靜脈炎中以1級靜脈炎發生率最高。靜脈炎的發生可能與腫瘤患者治療療程長、反復使用化療藥致血管條件差、食欲差、進食少需反復輸注靜脈高營養藥物等有關外,還可能與靜脈內放置導管型號不當、導管留置時間過長、導管維護不當、消毒液未干等因素有關[8]。因此,應于穿刺前評估治療方案、血管條件、患者配合程度和經濟狀況選擇穿刺工具,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和手衛生原則,提高穿刺技術,妥善固定,及時進行健康教育;根據藥物性質和靜脈治療時間、頻率、用量等選擇穿刺部位,使用中密切觀察穿刺部位及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并及時處理,避免靜脈炎加重。
本次調查數據資料顯示,按照WS/T433-2013要求,本院還存在鋼針使用不規范、部分刺激性藥物仍使用留置針輸入、外周靜脈穿刺部位不合理、中心靜脈導管維護不規范等情況,有待持續改進。本院靜脈治療小組成員作為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隊伍,需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腫瘤藥物治療及腫瘤患者血管特點、靜脈治療工具、部位選擇及使用、管理規范等進行培訓,全方位、多角度開展靜脈治療安全理念的宣教工作、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靜脈治療相關產品的宣傳[9],從而推動靜脈治療安全理念的推廣,加強以上環節醫護一體化的質量控制,落實患者健康教育,加大督查力度,持續改進,提升靜脈治療質量,確保患者靜脈治療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浩蕓,陳詠請,萬光明,等.專科醫院靜脈護理現狀[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8,25(7):692-69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433-201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3]戢芳,李望,周小蘭.重慶地區部分醫院靜脈治療現狀調查研究[J].重慶醫學,2018,47(8):3233-3235.
[4]黎容清,謝立春.腫瘤患者靜脈輸注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8,32(11):287-288.
[5]李成香,羅琳雪,陸柳雪,等.實施品管圈活動降低輸液患者頭皮鋼針使用率的效果評價[J].右江醫學,2015,43(3):287-290.
[6]吳玉芬,楊巧芳.靜脈輸液治療專科護士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60.
[7]李曉華,曹琳.留置針延長管夾子的管理對留置針堵管率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15):483-484.
[8]楊莘.靜脈輸液護理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74.
[9]趙林芳.國內外輸液小組與PICC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5-9.
作者:王婷玉 丁麗 劉芳容,賈莉 單位:1.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2.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3.重慶市腫瘤醫院門診部
- 上一篇:護理干預在腎結石手術患者的應用
- 下一篇:中醫護理技術規范及推廣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