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后鍛煉體會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10:20:00
導語: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后鍛煉體會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在治療后的恢復期需進行功能鍛煉,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本組報告了15例住院患者及門診隨訪患者,對其進行了功能鍛煉的指導,根據病情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功能鍛煉,結果顯示效果確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功能鍛煉;保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間盤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病,馮天有教授創立的中西醫結合脊柱旋轉復位法對此病的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1]。保守療法(即手法復位)的治療原則為治療后適宜的休息與功能鍛煉。我科對住院病人及門診治療病人實施此治療方法,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26~53歲,病程3個月~1年,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10例、膨出5例。本組患者均有腰痛,伴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直腿抬高試驗<70°,臀肌、腓腸肌等有不同程度萎縮,在行手法整復后平臥位3~7天開始功能鍛煉,2周后出院。通過對患者出院后1~2個月的定期隨訪,顯示功能鍛煉效果是顯著的,治愈12例,占80%;好轉3例,占20%。
2功能鍛煉
2.1功能鍛煉的原則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體,先輕后重,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鍛煉初始對患者進行示范、指導,使其掌握正確的方法。
2.2功能鍛煉的形式與內容
2.2.1床上鍛煉目的是預防病人因長期臥床導致的肌肉萎縮。(1)直腿抬高鍛煉:主要鍛煉腘繩肌和股四頭肌。病人平臥于床上,雙腿交替抬高、放下,反復進行,抬腿時應盡量使下肢與身體成直角。(2)側臥位梨狀肌舒縮鍛煉:病人側臥于床上,上邊的腿抬高,抬腿時應盡量使兩腿之間的角度為直角,兩腿交替進行。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鍛煉。(3)仰臥位拱橋式背伸肌鍛煉(包括三點式、五點式):病人仰臥于床上,雙腳掌、雙肘部、后枕部著床,小腿與床垂直用力,使身體其他部分離床拱起像拱橋一樣。此方法可使脊柱兩側腰背肌得到鍛煉。腰背肌發達吃力平衡,可保護脊柱在受力時不擠壓椎間盤。(4)飛燕點水式背伸肌鍛煉:病人俯臥位,使腹部著床,四肢、頭部抬起像飛燕一樣。鍛煉目的同拱橋式。
2.2.2地面鍛煉前三項內容主要鍛煉脊柱小關節的靈活性及其肌肉的彈性。第四項主要鍛煉下肢肌力協調性。(1)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側彎、旋轉環轉腰部活動。(2)蹲-站-挺運動:囑病人緩慢下蹲,然后站起,站起后挺胸,使脊柱成弧形,反復進行。(3)快慢步交替行走鍛煉。
2.2.3器械鍛煉(1)早期鍛煉,即手法復位或出現癥狀1周內的鍛煉。采用頸、腰椎牽引,主要是對腰椎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牽拉鍛煉。目的是解除腰背肌的痙攣,使脊柱間隙增寬,緩解椎間盤受到的壓力,使突出的間盤回縮復位。(2)后期鍛煉,指治療3周以后的鍛煉。選用俯臥式腰背肌鍛煉器和下肢鍛煉器,前者主要鍛煉腰背伸肌,后者主要鍛煉下肢后群肌肌力。
2.3功能鍛煉的方法三種鍛煉方法相結和,每例患者鍛煉項目一般為3~4項,如每個項目交替進行,循環反復鍛煉,每次30~60min,每日2次。
3討論
腰椎間盤是人體組織中最易發生退行性變的部位。腰椎間盤突出后破壞了原來脊柱及椎間力的平衡,造成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功能鍛煉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后期康復的主要措施。功能鍛煉可增強腰背肌力,糾正不良姿勢,改善腰背柔韌性和調整局部肌肉的張力,特別是對脊柱內外平衡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有助于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改善肌肉萎縮、肌力下降等病理現象,使腰背肌起著肌肉夾板作用,有利于恢復腰背肌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9.
- 上一篇:產業結構調整制度
- 下一篇:獨家原創:優秀青年知識分子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