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9 08:19:00

導語: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分析論文

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護理問題,一旦發生,如果不采取積極正確的措施,將會發生嚴重的后果;所以認真分析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及相應的護理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1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兒新生兒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靜脈輸液者有的是皮膚蒼白,有的是皮膚青紫,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頭皮,可見的血管很少,穿刺難度大,固定后易脫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響,使其易外滲。

1.1.2嬰幼兒嬰幼兒由于哭鬧、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長都很緊張,無形中給護理人員增加了壓力,給靜脈穿刺增加了難度;在輸液過程中小兒天性好動,難于固定,易發生外滲,一旦發生外滲又難于表達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兒外滲多于成人,嚴重外滲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為功能減退,容易失控導致注射針頭移位;痛感減低,反應遲鈍,皮膚松弛,靜脈脆弱

1.1.4無法溝通的患者此類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鎮靜劑或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

此類患者由于煩躁、感覺和知覺障礙,容易發生外滲。

1.1.5重癥患者休克、嚴重脫水、病危的患者,此類患者由于微循環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發生外滲。

1.2藥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藥物如化療藥物、甘露醇、鈣劑,縮血管藥物如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外滲的高危藥物,這些藥物一旦外滲,將會發生嚴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癥是外滲的危險因素,這是因為癌癥患者反復接受化療,靜脈脆弱,難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發生外滲。(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謝障礙,血管硬化,也容易發生外滲。(4)靜脈壓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靜脈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發生外滲。

1.4技術因素護理技術缺陷造成外滲的情況:(1)沒有經驗,對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沒有定時巡視靜脈通道。(3)護理人員知識缺乏,對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鋼針,據有關文獻報道鋼針外滲是留置針的2倍。(5)用敷料覆蓋穿刺部位,影響外滲的觀察。(6)在遠端小靜脈用力推注藥物。(7)使用輸液泵,在一個部位長時間輸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靜脈較中心靜脈容易發生外滲;靜脈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縮,血管內壓力增加容易發生外滲;關節、皮下組織少的部位由于活動度大,易外滲。

2靜脈輸液外滲的機制

(1)血管受到藥物的化學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通過藥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癥介質的釋放以及使血管內壁受損通透性升高,從而引起炎癥反應。(2)藥物持續滴注,膠體滲透壓降低。(3)液體靜壓增加。(4)繼發感染,因細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癥細胞的聚集及炎癥介質的釋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發生組織水腫。

3靜脈輸液外滲的臨床表現

一般表現為腫脹、脹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為燒灼、刺痛,局部紅腫,回抽無回血,或局部水皰,皮膚發黑變硬,形成潰瘍。

4靜脈輸液外滲的后果

患者將經歷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創傷,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對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產生壓力和擔憂,嚴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殘疾,引發醫療護理糾紛。

5靜脈輸液外滲的預防

5.1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提高靜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針見血,穿刺時避開關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針頭,采用保護性約束,有家屬陪伴的教會家屬正確的照顧方法,已發生外滲者不在此處遠端再做穿刺,同一靜脈盡量避免多次反復穿刺。

5.2選擇合適靜脈正確地選擇靜脈,有計劃地使用靜脈,一般由遠端到近端,兒科病房和意識障礙、病危的患者,化療時盡量使用留置針,使用留置針時選擇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針導管柔軟,不易損傷血管,輕微活動不會發生外滲,而且留置針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復穿刺,保護了血管。

5.3掌握藥物的性能、特點及使用的注意事項注意輸入藥物的濃度及速度,持續輸入多巴胺、間羥胺時,應用留置針建立2條靜脈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組織壞死,用甘露醇時局部熱敷或提高藥物的溫度,使血管的通暢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藥物時必須確保針頭在血管內才能滴入藥物。

5.4加強責任心、多巡視特別是危重患者,巡視時要檢查輸液部位;輸液過程中患兒出現哭鬧,一定要檢查注射部位,發現藥物外滲如果是高危藥物,立即更換注射部位;輸注化療藥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組織壞死的藥物時,要進行床頭交接班。

5.5做好患者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針的好處,保護留置針的方法;在輸注高危藥物時要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要求患者盡量減少活動,并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觀察,如果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

5.6正確拔針輸液完畢,擰緊調節器,除去膠布,快速拔針,在針尖即將離開皮膚的瞬間,迅速用干棉簽沿血管方向按壓穿刺點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為止,一般為5~10min,切忌在按壓處來回揉動,按壓的力度要適中;正確拔針可避免血管損傷,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輸液時發生滲漏。

6護理對策

6.1小范圍外滲(1)外滲的藥液對組織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輔助治療的藥液,可以用濕熱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鎂濕敷,腫脹很快就會消退;如果所剩的藥液不多,可以一邊觀察,一邊濕敷,如不再繼續外滲,可以堅持到輸液完成。(2)輸入的藥液為血管活性藥,局部腫脹雖不明顯,但發紅、蒼白、疼痛明顯的,必須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續濕敷,紅腫也會很快消失。

6.2大范圍外滲輸入的藥液為刺激性大的藥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動,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鎂或95%的酒精持續濕敷,配合理療,局部封閉,亦可用相對應的藥物相拮抗,如縮血管藥物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外滲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鈣劑可用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也有介紹說可用馬鈴薯、生姜外敷。

6.3化療藥物外滲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釋,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腫脹、壞死。

6.4藥液外滲引起局部水皰水皰小未破潰的盡量不要刺破,可用無醇碘伏外涂;水皰大的,碘伏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水皰里的滲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紹用雞蛋清外敷的。

7小結

靜脈輸液外滲雖然是一臨床上常見的護理問題,但若發生在關節處,范圍大,藥物刺激大,組織壞死嚴重,給病人造成嚴重后果,將引發醫療護理糾紛。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預防和處理靜脈輸液外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