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后拔針方式成效對比
時間:2022-12-09 09:12:00
導語:靜脈輸液后拔針方式成效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靜脈給藥最常見、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確按壓是保護患者血管及保證下一次穿刺順利進行的基礎。不當的按壓會造成血管出血、淤血和靜脈閉塞等現象,不僅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緊張、疼痛和表淺靜脈的缺失,而且影響了血管的清晰度,給下一次靜脈穿刺帶來困難,最終影響了治療的順利進行,根據在臨床工作中積累的相關經驗,筆者采取了一種新的壓針方法拔針,即采用拉拔壓法拔針,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5月~2009年1月我院急診輸液患者140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齡最大52歲,最小17歲,平均34.5歲。對照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齡最大59歲,最小19歲,平均39歲。所選患者均1個月內未進行靜脈穿刺,血管條件較好,患者精神狀態、感覺印象及語言表達均正常。
1.2方法
1.2.1拉拔壓法拔針(實驗組)輸液完畢揭開固定針頭的3條膠貼,左手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向下繃緊,右手迅速拔出針頭,再用右手拇指按在3條膠貼中間的小紗塊上,按壓針眼及其上方的皮膚,這時再松開左手,按壓3~5min觀察效果,以下稱為拉拔壓法拔針組(實驗組)。
1.2.2傳統方法拔針(對照組)按照護理學教科書的規定方法進行拔針,即用干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患者繼續按壓3~5min觀察效果,以下稱為傳統方法拔針組(對照組)。
1.3統計學方法
觀察兩組數據進行結果比較,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疼痛判斷標準
無痛:患者接受拔針時,面部表情無改變,無任何反應,詢問局部無痛感;微痛:患者接受拔針時,面部表情無改變,無任何反應,詢問局部有微痛感;劇痛:患者接受拔針時,面部表情緊張,皺眉、張口,甚至呻吟,有縮回上肢的抵抗動作,詢問拔針部位很痛。
2.2兩組針眼局部淤血情況比較
實驗組,按壓時間(4.0±0.5)min,淤血0例,淤血發生率為0。
對照組,按壓時間(4.0±0.5)min,淤血6例,淤血發生率為8.57%。
2.3兩組患者舒適度情況比較
實驗組,無痛人數70例,舒適度為100%。對照組,無痛39例,微痛16例,劇痛5例,舒適度為55.71%。
2.4兩組疼痛結果比較
實驗組70例患者拔針部位無淤血和疼痛現象發生,所有人員無不舒適感覺。兩組數據比較,從以上結果上可以看出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目前,經靜脈輸入藥患者很多,拔針是靜脈輸液的最后一項操作,如果方法不當會使患者感到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正確的拔針方法只要拔針的方向與針體長軸基本一致,可以避免針尖損傷血管壁和真皮,明顯地減輕疼痛;另外,采用拉拔壓法拔針時,穿刺部位的皮膚和被穿刺的淺靜脈是被繃緊固定的,避免了針體對血管壁和真皮的牽動,可減輕疼痛。因此,選擇更合理的拔針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方法不當會導致患者疼痛、皮膚出血和皮下淤血。
總之,傳統的拔針方法是用棉簽按壓針眼處拔針,它的不足之處是會使針尖兩側對血管壁產生切割力,血管損傷可釋放致痛因子。很可能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導致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現血腫和淤血的現象,不利于下次穿刺。本文經臨床觀察表明,采用拉拔壓法拔針減輕了針頭與血管與皮膚的磨擦,達到無痛的效果,這種方法優于傳統拔針法。本次實驗具有客觀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對照組與實驗組統一用7號頭皮針進行穿刺,避免了因針頭大小不一可能產生的痛感誤差。操作及觀察由本人進行,避免了不同操作者手法及判斷的不統一性。通過臨床實踐,筆者認為新拔針法操作簡單易行,不增加醫療成本,也未增加勞動強度,是一種具有方法簡便的拔針法,值得推廣應用。
- 上一篇:村鎮街道改造工作計劃
- 下一篇:交通局四個突出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