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創新研究

時間:2022-12-17 10:52:08

導語: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創新研究

摘要:通過對抗疫一線護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護理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和技術,以此為高校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質量護理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創新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醫護人員勇敢逆行,義無反顧奔向抗疫一線。護理人員作為抗疫的中堅力量,在疫情的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國家衛健委官方數據統計,援鄂醫護人員總計約4.23萬人,護士約2.86萬人,占67.6%。因此,提升護理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服務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是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適應新發、突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疾病譜變化帶來的影響[1],進一步改革創新的需要。本文通過對抗疫一線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他們的工作感知和體會,了解在應對疫情防控中開展護理工作應具備的素質和技能,以指導學校培養高質量護理人才,為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在安徽省3個地區(合肥、阜陽、黃山)對參加過一線疫情防控工作的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電子問卷295份,有效問卷295份,有效率100%。

1.2研究方法及內容

查閱文獻,編制調查問卷,采用問卷星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問卷包括:(1)一般資料:學歷、工作年限、所在科室。(2)在突發疫情的護理工作中完成工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多選題)。兩個開放性問題:(1)您認為護士群體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最主要的能力有哪些;(2)您認為護士群體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欠缺的有哪些。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25.0對問卷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情況

研究對象是來自合肥、阜陽和黃山的一線護理人員,共計295人。其中合肥120人(40.68%),阜陽121人(41.02%),黃山54人(18.31%);學歷層次:中專2人(0.68%),大專73人(24.75%),本科220人(74.58%);工作年限:≤5年的有51人(17.29%),6~10年的有131人(44.41%),>10年的有113人(38.31%);普通科室護士182人(61.69%),感染、傳染科室67人(22.71%),重癥科室46人(15.59%)。

2.2完成工作的主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半數以上護士認為相關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8個方面,其中80%以上認為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依次為團隊合作能力(93.90%)、院感防護規范化培訓(91.19%)、護理技術(89.49%)、溝通協調能力(83.39%)、重癥和感染科工作經驗(81.02%),詳見表1.

2.3不同一般資料護士認為完成工作的主要影響因素比較

對影響一線護士完成工作的前8個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不同學歷、工作年限的護士認為團隊合作能力是影響完成工作的因素(P<0.05);不同科室護士認為重癥、感染科工作經驗是影響完成工作的因素(P<0.05)。其中本科學歷護士認為團隊合作能力對完成工作的影響高于中專和大專護士,6~10年工作年限護士認為團隊合作能力對完成工作的影響高于≤5年者;感染、傳染科室和重癥科室護士認為重癥、感染科工作經驗的重要性均高于普通科室護士,見表2。

2.4開放性題目描述性分析

結果對兩個開放性題目答案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排列前3的主題。大多數護士認為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最主要的能力是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術知識和心理承壓能力;認為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欠缺的是對突發疫情的應急能力、心理承壓能力和院感防護培訓知識。

3討論

3.1專業綜合素質能力

調查分析顯示,93.90%的護士認為抗擊疫情中完成工作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為團隊合作能力,另有83.39%認為是溝通協調能力、74.58%認為是自我管理能力、50.85%認為是創新意識。在開放性題目主題的提煉中,發現應對突發疫情時最主要的能力中團隊合作能力占首位。抗疫團隊是醫療、護理、醫技、防疫等多部門協同運作的有機整體,護理人員與各方人員工作的協同度是實現擴大收治率、提高治愈率的關鍵[2]。有研究表明,團隊合作能力與團隊績效呈顯著正相關[3],團隊合作能力越高,應對疫情時的成績就越顯著。調查還顯示,本科學歷護士認為團隊合作能力對完成工作的影響高于中專和大專護士(P<0.05),6~10年工作年限護士認為團隊合作能力對完成工作的影響高于≤5年者(P<0.01),提示學歷層次越高、工作年限越長越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此,針對高、中職院校來說,更要注重加強學生團隊合作、交流溝通、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3.2專業崗位技能

調查顯示,一線護士認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需要具備院感防護規范化培訓(91.19%)、護理技術(89.49%)、溝通協調能力(83.39%)、重癥和感染科工作經驗(81.02%)等,工作年限短的護士會自覺感染、重癥等相關工作經驗和知識不足。在對開放性題目的提煉中也發現,一線護士大多認為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欠缺的是院感防護培訓知識。據有關報道[4],在本次一線抗疫過程中,全國有1700余名醫護人員被確診感染。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提高防控與救治效果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隔離防護知識與專業護理技術、嚴格的患者管控與自我管控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能,突發疫情的防控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梯隊建設均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3.3突發疫情應急能力

調查顯示,大多數護士認為在應對突發疫情時首要欠缺的是對突發疫情的應急能力。據有關文獻報道[5],常態化的護理專業發展與緊急狀態的專業需求匹配度低。重大突發疫情迫使大批非傳染、呼吸、重癥專業的護理人員快速融入護理應急隊伍,完成專業照護與疫情防控護理工作。為此需要通過再培訓掌握疫情所需的防護知識與技能,快速適應傳染病特定的工作環境,方可投入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因此,護理人員的常態化工作模式和專業細化與緊急狀態下的崗位需求不匹配,降低了應急反應速度,影響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效率及疫情防控效果。

3.4心理承壓能力

在開放性題目中,大多數護士認為在應對突發疫情時欠缺的是心理承壓能力。研究顯示[6],山西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援鄂一線護士在COVID-19隔離病區工作期間,承擔了繁重的護理工作任務,還要面臨被感染的風險,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和壓力等負面情緒,直接影響護理工作的開展。另有調查顯示[7],護士產生心理恐慌和焦慮情緒的主要壓力源是對新冠肺炎疾病的特點認知不足、情緒反應過度、工作防護壓力大、專業不自信和缺乏情感支持。

4建議

4.1提升專業綜合素質

在對護生的培養中,應把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的培養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融入綜合素質提升的各個環節。同時,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團隊合作、自我管理、創新精神培養。應多以小組團隊形式開展學習活動,例如案例分析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開放性教學。護理技術操作課程進行分組實訓,以小組共同完成任務為標準,也可以設置多專業聯合的情景模擬實訓教學[8],通過與其他專業(臨床、醫技等)學生或者護生自己團隊的配合,在真實的實訓情境中提升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要重視護生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專業思想教育和傳染病防護知識學習,有針對性地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消除認知誤區,科學防護,提高護生認知水平和職業使命感。護生作為護理隊伍的儲備力量,對突發性傳染病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尤為重要[9]。

4.2構建適應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

改革調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的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尤其要重視傳染病護理等相關課程建設。以本校為例,目前三年制高職和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傳染病護理學課程僅28學時,包括理論課20學時和實訓課8學時,顯然不足。因此要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傳染病護理、突發疫情防控、院感防護等相關課程的課時和內容。同時,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強化護理操作技術課程教學,包括護理技術、急重癥護理及先進儀器操作使用實訓,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做一體,提升護生的護理專業技能。

4.3深化校院聯合的培養模式

重視加強護生應急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臨床訓練。快速應急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真實突發場景配合訓練,要深化校院合作,充分利用醫院資源,聯合開展護理急重癥技術綜合化的訓練[10]。綜合演練要結合突發疫情制定應急預案,并在仿真模擬現場通過情景案例進行實操訓練,重點培養快速反應、急救程序、操作技術規范、協調與配合等能力。亦可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以臨床護理中發生的真實病例情景為基礎,進行突發事件案例開發模擬教學[11],多形式提升護生在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應對能力。

4.4加快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

本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003年“非典”(SARS)疫情、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疫情和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高度警示我們,新發、突發性傳染病不斷出現,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問題,甚至影響世界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人員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最主要的力量,護理人員是規模最大的主力軍,加強護理專業建設、提升護理人才培養質量刻不容緩。護理人才培養要與行業需求密切銜接,院校要以高水平護理專業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創新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調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應當今疾病譜變化帶來的新的健康問題的課程體系。要將護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培養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提升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心理承壓等方面的能力。以提升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強化專業課程教學,加強傳染病、急重癥護理、院感防護和先進儀器操作等課程建設,或增設相關專業方向課程。同時,高度重視護生實踐技能培養,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深化校院合作,加大聯合培養力度,共同組織開展護生臨床操作實訓和實戰演練,全面提升護生專業和職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將來崗位工作的需要,適應人類健康水平提升的需求,真正體現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新思路、高標準、高質量。

作者:方勤 俞荷俊 單位: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