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內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風險防范策略

時間:2022-05-19 03:22:52

導語:心血管內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風險防范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血管內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風險防范策略

摘要:臨床護理是醫院內部最為基本的一項工作,此項工作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以及道德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大量實踐表明,臨床護理工作風險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作為臨床護理人員應當從多個角度出發,不斷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文章分析了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存在的風險,討論了相應的防范策略,并對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加以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防范策略;應用效果

心血管內科屬于高風險科室,該科室大多數疾病都有著突發性的特點。通過調查可發現,以往心血管內科患者年齡層次偏大,但現階段在種種因素影響下,該科室患者年齡層次逐漸趨于年輕化,且對生命安全造成的影響更為明顯。從本質上分析,優質的臨床護理工作可以說是保障患者健康安全的必要前提。因此,現階段如何有效規避風險、實現優質護理,已然成為一項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以下則是筆者就此的分析與論述。

1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存在的風險

1.1護理人員因素

從本質上來看,心血管內科患者所患疾病有著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若是以單一的護理方式為主,則必然會引發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該科室的臨床護理人員必須要以更嚴謹的態度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這樣,臨床護理工作的強度必然會大大加強,同時為臨床護理人員帶來了巨大壓力。這一壓力作用在實際當中則表現為護理人員責任心缺失、耐心消磨、未能全面執行護理流程等。以上種種問題,都會引發不同的護理風險,導致患者不能獲得優質的護理體驗。另外,目前仍舊有相當一部分臨床護理人員未能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在工作中“投機取巧”,難以有效提升工作質量。護理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有機結合理論和實踐,剛剛進入臨床工作的護士缺乏臨床經驗和技術水平稍顯稚嫩,進而極容易導致產生醫療風險事件:沒有及時察覺到患者病情的變化狀態或者沒有在發現病情惡化的第一時間做出有效及時的處理,在給患者服用藥物的時候沒有詢問患者的過敏史,進而導致患者過敏。對藥物的配置不熟悉,無法察覺到醫囑中的錯誤藥方從而導致治療不當。沒有在采用特殊治療手段之前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此種治療手段的有關事項和存在風險。護理人員需要在不斷地臨床實踐中充分吸收臨床知識,豐富自身的臨床護理經驗,從而以更高的護理水平服務患者。心內科的常見工作是搶救急救患者,護理人員如果無法熟練的掌握專業技能,在最佳的搶救時期內,不能夠鎮定熟練的使用相關儀器配合醫師施救,很有可能導致錯過最佳的搶救,進而促使患者死亡。抽血化驗檢查是日常臨床護理中的基本功課,在抽血化驗中需要熟練和高效的操作方式,一旦護士操作不熟練導致患者反復挨針,就會引起患者和家屬的反感。

1.2患者自身因素

受到所患疾病的影響,多數心血管內科的患者情緒并不穩定,對臨床護理人員的正常檢查工作存在著排斥、厭煩等心理。這些心理會引發患者不配合治療這一嚴重問題,有的患者認為自己病情嚴重,則以消極的心理住院治療,不遵從醫囑,導致臨床護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通過調查可發現,現如今醫院部分心血管患者個人素養較為欠缺,未能正確且全面地了解自身病情,往往在自我感覺身體狀態恢復之后就要求出院,不聽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的忠告,最終導致病情惡化,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患者的積極配合是順利進行醫療活動的前提,處于新的醫療模式之下,醫療過程中患者的參與度顯著提高。這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轉好,但同時也提增加了患者相關的風險因素。如果患者自身的病情能夠被患者正確的認識,對于醫生的治療方案可以做好密切參與和配合,與此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醫患合作的成功性能夠讓護理和治療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但若是患者態度消極拒不合作,違背醫師醫囑,對于醫護人員的有關治療措施持疑惑態度,很大程度上對于疾病的治療和護理是一種嚴重的妨礙。

1.3外部環境因素

相對來說,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人數較多,外部環境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影響尤為重要。因為該科室患者身體素質較差,故若是未能及時優化環境建設,仍舊存在地面滑濕、氛圍壓抑等問題,則必然會引起一系列風險事故。據有關數據表明,患者如果確診或需要進行下一步治療,經常需要在醫院內進行轉運,而如果醫院的環境和設施或院內轉運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容易導致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出現跌落或者管道滑落等危險事件。在轉運過程中,患者的病情如果出現辯護,應及時的做出有效處理,更要在轉運之前就準備好固定各通路等基本工作,轉運時需要嚴格的遵守有關規定,小心謹慎地運送患者,避免患者發生碰撞,需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的護士一同轉運。心血管內科患者大多都需要靜養,院內環境過于吵鬧,會對患者的康復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病房內外都應該保持安靜和舒適的環境,避免干擾患者休息和康復。護理人員應該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比如三查七對或分級護理等,部分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低下,沒有很好地執行安全制度導致風險事故產生。醫院應該加強護士學習風險教育和事故條例,增強護士的風險意識,減少風險事件發生。

1.4藥物設備因素

藥物設備是引發風險事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心血管內科病情的特殊性,在治療過程中必然要使用更多的專業藥物,不同藥物的使用方式亦不相同,且藥物存儲對光線、濕度、溫度等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多巴胺等藥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若是使用不當可能會引發靜脈炎。另外,當病情嚴重的患者發病時,會使用除顫儀等專業設備,若是臨床護理人員未能熟練掌握設備使用方式,或者設備出現臨時故障,則會對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情況下導致患者死亡,引起嚴重的醫患糾紛。心血管內科患者的病情變化快,常常容易產生危重癥狀,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率失常,患者的生命在極短時間內面臨著威脅,需要及時準確的搶救,而醫療設備和急救藥物在搶救過程中有著關鍵的作用。若是如除顫儀或心電監護儀在平時沒有得到良好的維護或醫護人員難以熟練地操作儀器施救,都會延誤搶救時機,進而導致搶救失敗。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經常性的維護和檢查設備儀器,有效治療的一環同樣包括正確的使用藥物,因此,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就要合理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和計量方法,知曉患者禁忌和適用癥,根據其不良反應針對性的施救,嚴格遵照規章制度保存和標記某些特殊藥品,以確保隨用隨取。

1.5職業道德因素

老年患者占據心內科疾病患者大多數,又因為病情多變,護理工作復雜,護理人員承受著很大的工作壓力,但一些患者和家屬因為患者的病情復雜,而容易產生焦慮和暴躁的情緒,這種情緒極容易影響到護士的日常工作,甚至會出現辱罵和毆打護士的魯莽行為。護士如果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就容易跟患者之間爆發醫患沖突。所以在培養醫護人員的過程中既要要求培養高超的護理技能也要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護理工作的實施前提是良好的職業道德,護士對患者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在工作中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學會維護患者的自尊心,給予患者關愛和同情,要充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從而得到患者的信任。

2臨床護理風險防范策略

2.1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

新形勢下,各醫院必須要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首先,可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專業培訓,要求護理人員積極參與,學習并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加強實踐指導,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應用能力。其次,督促護理人員展開技能訓練,使他們學會實時記錄每一位患者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他們應對護理風險的能力。另外,健全風險評估制度體系,合理運用現代基礎建設風險評估系統,加大技術培訓,使相應的護理人員可依托風險評估系統提前預測臨床護理工作存在的風險,從根源上消除各種不安全隱患。降低風險事故發生概率。

2.2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

現如今,多數患者未能對自身病情有全面的認識,且不了解相應的健康知識。因此,醫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將各種專業知識普及到患者群之中,大大提高他們的防范意識。首先,可采用宣傳冊為主的方式,將相關內容印發出來,一一分發到患者手中,可供他們可隨時隨地翻閱,充分了解個人所患疾病。其次,可以視頻講解為主,定期在病房內播放相關視頻,在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舒緩患者的壓力。同時,可及時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加以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在了解環境的基礎上產生正面情緒,并積極地配合醫生以及護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心血管醫學知識,耐心回答患者關于疾病的問題。通過科室的安全通報、手術流程圖等,讓患者初步了解手術的方法和重要性。介紹主要醫生臨床經驗的業務水平和疑似患者的手術療效,檢查他們的信仰和態度,醫務人員應該建立互助合作關系,使用成功操作案例激勵積極配合治療,反復手術,沒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協調。

2.3優化心血管內科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最為基礎的一項工作,其主要目的則是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發生概率。首先,醫院應完善內部設施,確保患者所用設施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并將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他們容易拿到的位置,從細節上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其次,重點管理洗手間、樓道、樓梯口等安全事故頻發區域,確保地面干凈,降低滑到、摔倒等事故發生概率。再次,完善規章制度,遵循制度展開工作,全面分析不同風險,同時以針對性的措施來消除風險。

2.4強化用藥安全管理

要想有效降低風險事故發生幾率,則必須要確保用藥安全管理的科學性。在展開護理工作時,一方面應當結合說明使用藥物、操作設備,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病情確定最為適宜的使用方式,使用之后則有效保存藥物,并及時對設備進行消毒處理,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護理人員應當了解患者是否對某一藥物過敏、排斥,若是有不良反應,則做好工作記錄,加強藥物使用管理,確保無誤后再使用適宜的藥物。除此以外,還應當提高護理人員使用應急設備的能力,使他們可從容應對突發事故,不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發生概率。

2.5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

護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取決于與患者的溝通是否順暢。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醫務人員應該注意他們的行為,盡可能表達準確,平靜和穩定的溝通技巧的使用,真誠和友好的與病人交談,注意病人的情緒起伏,避免病人產生消極情緒。患者希望從醫務人員那里得到更多關于自己病情的信息,并渴望從醫務人員那里得到安慰。腫瘤患者對護患溝通的需求更加明顯。心理護理實現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贏得病人的信任,熱情積極接待在入院的病人和他們的家屬,親自護送病人和他們的家屬表元,醫務人員應該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專業技術水平,積極與患者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主動通知患者及家屬自我介紹,詳細講解病情及病房環境系統的相關知識,多溝通,多關心患者的感受,多交朋友,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3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

選擇醫院心血管內科200例患者,患者年齡均在45~80歲之間,所患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等。對照組選取50例患者,以常規護理方式為主,如定期巡查、日常檢查等。實驗組選取50例患者,主要采取以上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方式,如專業培訓、健康教育等,將事故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作為最終評判標準。數據分析如下:對照組發生4例跌倒事故、4例藥物使用不當事故、3例糾紛事故,事故發生率達到11%,僅有27名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程度及格;實驗組僅僅發生1例跌倒事故、1例糾紛事故,發生率為2%,且共有46名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程度較高。通過對上述數據的分析,可以明顯發現若是以常規護理為主,則極易引發各種風險事故,破壞患者的治療體驗。而若是以加強風險管理的護理方式為主,則能夠大大提升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住院環境,使他們始終以積極的心情配合護理工作,進而降低護理風險事故發生概率。

4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已然成為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必要前提。因此,現階段護理人員應當充分把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并從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優化心血管內科環境管理、強化用藥安全管理等方面做起,有效降低各類風險發生概率,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進而形成融洽的護患關系。

作者:母小玲 單位:甘肅省敦煌市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