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師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4:55:00

導語:學校教育師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教育師德管理論文

美國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學樣教育的經驗不僅值得我們借鑒,其對師德問題的認識也值得我們重視。從一些資料來看,美國學校教育中關于師德問題的關注主要有以下特點:1.一般不作統一的規定,但一些教育家或教育機構對此提出了基本的要求;2.美國學校教育中的師德問題不僅體現在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上,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學活動上;3.美國學校教育中的師德問題,還體現在教師自身人格的不斷提升和追求上。總之,美國學校教育中的師德問題是與促進學生的獨立發展密切聯系的。下面主要從個方面對美國學樣教育中的題德問題進行分析,以認識美國學校教育中題德的特質及其追求。

師德的基本要求

在師德的問題上,美國的學校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學生”。這一要求的提出與現代社會美國學校的發展以及教育對兒童研究的重視并把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育上有密切的聯系。19世紀后期,被稱為“美國進步教育之父”的美國教育家帕克在“昆西教育改革運動”中,就提出了教育應當“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的主張,在教育觀念和師德內容上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在他看來,兒童或者學生應當成為學校的中心,教師應當尊重兒童,關注兒童的需要、興趣,促進兒童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進步教育運動的進一步的發展,美國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直接參與了這一運動,并闡述了許多重要的思想。杜威認為,兒童應當成為“教育的起點”和“中心”,“教師在學校中并不是要給兒童強加某種概念,或形成某種習慣,而是作為集體的一個成員來選擇對于兒童起作用的影響,并幫助兒童對這些影響作出適當的反應[1]。”20世紀以來,“尊重學生”的思想已經成為美國學校教育中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現代美國學校教育中,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反對教師對學生進行粗暴的教育和管理。在美國學校教育中,有許多對教師行為的具體要求。如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對學生要和藹,禁止教師對學生進行言語傷害和身體傷害等。如果有教師對學生管教過嚴的,甚至任何對教師的不滿,都可能構成學生或家長對教師的訴訟。這使得教師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管理上切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美國學校被譽為兒童的“天堂”。

二是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能因為強調知識學習的重要而增加學生的負擔,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教師十分注意活躍課堂的氣氛,強調學生應當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課外,美國教師很少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在他們看來,如果學生在課后花許多時間來完成家庭作業,就有可能占用從事其他活動和游戲的時間,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是要求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美國許多學校都有明確的校規來保證學生在校所應享受的權利。如美國俄亥俄州某學校的校規規定:學生在學校里“應當獲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學生“作為一個個人而得到公平的對待”;學生“可以通過個人或者學校的代表組織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如果有違法紀律的問題,應被事先警告通知[2]。”……同樣,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教師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喜愛某些學生,而厭惡另一些學生。

四是要求教師在道德行為和品質上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學生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如美國教師專業標準委員會曾經針對教師的道德為提出一些要求。如教師應具有好奇心、耐心、誠實、正直、尊重多樣性、重視文化差異等品質;教師應當具有推斷能力、從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創造和冒險的能力、持一種實驗性的和問題解決取向的能力等等。這個委員會認為,教師具有這些能力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3]。

總之,美國學校在師德問題上提出的關于教師“尊重學生”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即“尊重學生”是教師進行教育和管理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較好的氛圍,才有利于教育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

教學與師德

一般來說,教師的職業總是與教學工作分不開。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傳授知識,如何看待學生的學習,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等等,都與教師個人對教學的認知有密切的聯系。在美國教師看來,教師對教學的認知、努力及其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師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在20世紀初期,美國教育家杜威就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努力必須同兒童不依賴于教師而獨立發展結合起來,否則,教師的努力就會變成外部的陰力,束縛兒童的發展。這樣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4]。在當代,美國教育家認為,在教學上,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應當以真誠,無知和謙虛的態度幫助學生成為知識的積極追求者,使學生成為在學習上不依賴于別人的人。

美國教師的這種教學上強調“無知”的態度是繼承西方教育傳統的結果。古代希臘教育中的“蘇格拉底方法”不僅提出了一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也提出了教師在教學方面所應具有的品質和態度,即謙虛品質和真誠的“無知”態度。蘇格拉底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與學生進行對話,共同探尋真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抱有一種真誠的“無知”態度,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幫助學生獲取真理。在蘇格拉底來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果沒有真誠的“無知”態度,即指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提出問題,卻不回答這些問題,從而把學習變成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的過程;同時,教師堅持“無知”態度,也可以使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同等的地位。教師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炫耀者,也不是學生的訓導者;教師是與學生一樣的知識探求者。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在教學上促進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和推動力[5]。

在現代美國學校教育中,蘇格拉底的這種“無知”態度和教學模式正為美國的教師所繼承和發揚,它演化為一種教師追求“不知道”的教學模式。如在教學中,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有疑問時,一些教師便經常反問學生:“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時候,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會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甚至轉而向教室的其他學生詢問:“你們誰知道這一問題?”結果在課堂上雖然教師沒有回答問題,卻使得學生們有了暢所欲言的機會[6]。

美國教師追求這種“不知道”的教學模式也反映在其他課程上。如在一些技能課上,美國教師不是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操作要領,也不是教學生一些理論和方法,而是介紹完工具及其他注意事項后,就讓學生自己做。如果有學生還繼續讓教師介紹技巧和效果時,教師就會對學生說:“我不能告訴你,我知道的也有限,不如你自己試試看怎樣才能制造出效果來。”如果再繼續問,教師可能會拋出一個問題反問學生,或者列出幾種可能性,但并不確切指出哪一種最好,而在于是讓學生自己做出選擇。在一些以知識為主的課上,美國教師也不只是講課本,而是把課文內容分派給各個小組,小組的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一份任務,最后由每個小組各選一個代表向全班匯報所讀的內容。

可見,美國教師這種追求“不知道”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獨立地完成學習。在美國學校教育中,教師的這種做法是得到社會肯定的,如美國教師專業標準委員會曾經提出過評價成功教師的5項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一個好教師能告訴他的學生關于許多問題的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師能夠不說話,而是幫助他的學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7]。

應當指出,美國教師之所以追求這種“不知道”的教學模式,并不是他們不知道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需要和渴望,也并不是他們對教學和學生不負責,而是反映出他們對現代教育和教學的一種獨特的理解。在美國教師看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雖然許多已知的知識已經代替了未知的知識,但仍有許多未知的東西在向已知挑戰。僅僅給學生已知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培養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已知和未知。教育應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與思考來充實自己的頭腦,而不是依賴別人的頭腦。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使學生善于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判斷,并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否則學生學到的東西再多,也是別人的死的東西,不能夠繼續豐富與創新。

美國教師追求這種“不知道”的教學模式,也反映了現代科學精神對美國學校教育及教師行為的影響。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指出: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級質疑留有余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余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在科學知識體系中,只有具有不同可信度的知識,而沒有哪個理論具有絕對的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對于科學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不確定性才有疑問,才會從新的角度尋找新的解決方法。科學發展的速度不僅僅是指一個人進行多少實驗,獲得了多少實驗數據,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多少供人們檢驗的新思想和新觀念[8]。

總之,美國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師德是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密切聯系的。在教學中,一個教師如何處理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師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人的教育理念。從美國教育家關于師德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學校教育對“教書育人”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雖然強調教師對教學和學生應當具有責任心,但并不是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一切學習行為全面負責。在他們看來,教師對學生提供細心周到的幫助,并不意味著這位教育就是一個好教師,相反,這種幫助可能會毀掉一個學生。

教師的人格與師德

美國許多教育家強調,教師不僅應當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還要對自身人格有更高的追求。這種人格的追求不僅是品德的修養和思想的凈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中的公正和正義的追求。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影響使學生也成為一個追求正義的人。美國學校教育中關于師德的這一思想與西方的教育傳統有密切的聯系。

在西方教育傳統中,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對“德即知識”的闡述及其自身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蘇格拉底來看,德行是關于善的知識。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善的,必須會行善;如果一個人自稱知道一件事情是好的但又不去實現,則是自相矛盾的,這說明,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知道這件事的好處。蘇格拉底強調“德即知識”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當一個人認識的真理和正義以后,就應當義無返顧地去追求,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在這方面,蘇格拉底本人就是一個典范。當他被判以極型后,他有多次逃生的選擇:他可以交付一筆贖金以換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贖金;他還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帶上法庭求情,用情感化陪審團;另外,在臨型之前,朋友又為他安排逃走的道路。但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與法律相抵觸的不正義的行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義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義的事情。蘇格拉底追求正義和真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這一行為成為西方師德教育中的重要范例之一。

在現代美國學校教育中,教師雖然不至于像蘇格拉底那樣為追求自己的信仰而獻出生命,但為了追求教育的正義,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在美國教育中就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自然課上,兩個初中男生由于課題匯報的內容與任課女教師的觀點不合而與她發生沖突。這位女教師很快將此事向學校進行了報告,并要求對他們實行“停學”的處分。這件事情引起了另一位男教師的關注,他決定介入此事,但他同時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從通常情況來看,學校的教育都應站在學校的立場上,為自己的同事說話;學校的領導也應站在教師一邊,替自己的職員說話;這位男教育又是與學校簽有合同的,他應當是為學校工作的;況且,在一般人看來,教師工作只是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這位男教師沒有必要為了保護學生而丟掉自己的工作。因此,這兩個學生開始并沒有對這位男教師的參與抱有任何幻想,但是這位男教師在聽了兩個學生的陳述以后,經過思考,分別向校長助理和校長寫了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位男教師認為,這兩個學生雖然有些調皮,但他們絕不是壞孩子,他們是坦誠和學習努力的。最終,學校接受了這位男教師的建議,沒有處分這兩個學生。事情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同時也給兩個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這位男教師是一個不顧個人得失,主持正義的人,這樣的教師才是真正教書育人的好教師[9]。

總之,從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社會里,任何一個人都是從屬于一定的組織的,都是受一定角色制約的,教師也不例外。但上面的例子卻說明,作為現代教育,不僅需要對一定組織負責,受一定角色制約,更重要的還有對組織中正義的追求。這種追求可能要暫時打破組織、角色對自我的約束,可能意味著失去許多東西,但正是這種使學生懂得了什么是正義,并激勵學生勇敢地去追求正義。可以說,這位教師對正義的不懈追求及對學生的影響是積極的深遠的。正像上面其中有的一個學生所說:“那個男教師不只是教社會研究課,他還教會了我一個男子漢能做什么[10]。”

通過上述分析和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學校教育中“師德”內涵的基本特征和追求。應當指出,美國學校教育中“師德”的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首先,“尊重學生”是進行教育的前提,沒有對學生的尊重,一切所謂的教育都不能稱之為教育;其次,“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教學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才可能有以學生獨立性的培養;只為傳授知識、而忽視學生獨立性發展的教學只是一個低級的教學;第三,“培養學生對正義的追求”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培養學生獨立性方面的最高追求,它是建立社會和確保教育公正的需要。總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為學生創造性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美國學校教育關于師德問題的觀點對我們認識現代學校的師德建設是有一定意義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為主主要特色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而其中又以學生為重。學校教育必須對教師的言行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它是保證學生發展的基本條件。另外,只有具有獨立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性的學生。因此,應當鼓勵教師敢于向學校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現象或規則挑戰,當然這種挑戰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健康發展。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來看,強調教師對教育正義的追求是非常必須的,它是現代教育制度創新的需要,更是尋求社會公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當教師去追求社會正義或教育正義時,其行為對學生的積極影響是無限的和終生的。

參考文獻:

[1]杜威,我的教育信條,引自《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王承緒等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2]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131

[3]葉讕等著,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3

[4]杜威,我的教育信條,引自《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王承緒等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5]趙敦華著,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6

[6]陳燕妮輯,出國遭遇,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185~188

[7]奧恩斯坦著,美國教育學基礎,劉付忱等譯.人教社,1984.326

[8]李亞寧,費曼談科學的價值,大眾科技報,2001年9月16日

[9]礦礦著,放飛美國,接力出版社,2001.254~260

[10]礦礦著,放飛美國,接力出版社,20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