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生態永恒關系

時間:2022-04-12 03:00:00

導語:建筑與生態永恒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與生態永恒關系

人類不斷擴建城池、宮室、園林、道路,使建筑活動的產品越來越高大、美觀、實用,這在極大地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也使各種精神層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與之對應,人類付出的是使自然界失衡以及難以持續發展的代價。以一種傳統的說法,“天人合一”已經演變為“天人”關系的急劇惡化。建筑活動必須要解決的是人類發展的同時也保持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矛盾問題。在這方面,華夏民族曾經進行過卓有成效的探索,發展出比較先進的營造理念。但這些先進的營造理念在二十世紀全盤西化的潮流中遭到了擯棄。在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社會以及提高環保意識、發展低碳經濟的今天,應當對傳統的、現代的建筑理念都重新進行審視,特別是建筑與生態的長遠關系問題。

中國現代建筑材料以水泥、鋼材、燒結磚為主,此外還包括玻璃、塑料、合金、涂料、油漆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合成、化工產品。水泥自清末傳入中國,其特點是可以迅速澆搗成任意形狀。鋼材和水泥、砂、石子共同作用,又加強了結構的剛度和強度,這正是營造產品向上延伸所必須的條件。因此鋼筋混凝土結構迅速崛起,取代傳統土木結構成為營造理念的主流,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營造方式客觀上解決了城鎮人口的居住和工作場所問題。燒結磚在現代建筑生產模式中用量也很大,在磚混結構中還是作為承重體系的主材。但水泥、鋼材、燒結磚的生產,都必須取走大量符合生產要求的地表土層、巖層,燒制過程又必然耗費大量燃料資源,只能使地球地表遭到嚴重破壞,土壤沙化,礦產資源越來越少,空氣中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玻璃、塑料、墻面磚、石膏、合金等現代材料的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力量也很大,有的建筑材料如涂料、油漆、瀝青等甚至對人體有直接的危害。此外,現代營造材料大多是不易降解的,水泥的降解需要上百萬年,塑料等材料則更長。長此下去,對于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而人均土地面積有限的國家,若說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也并不是危言聳聽的言論。回顧華夏民族利用自然界的材料解決居住問題,則選取的是土、木作為營造主材,二者之中又以木構為主流,并且很早就形成了定制。至漢代,中國木構建筑的體制已經完全建立起來了[1]。僅從材料學的觀點來看,木材遠非十全十美的營造材料,而且因為木材易于損毀,致使木構建筑的壽命往往較短。木材的這一缺陷不能不說是重大而關乎國計民生的,但何以木構建筑作為主流營造理念能夠一直從先秦延續至清末,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木材是一種可以再生的營造材料。這也是華夏先祖把自己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作出的合理選擇。《孟子•梁惠王上》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就是這種人向自然合理取用思想的反映。土,是華夏先祖向自然界取用的另一種營造主材,但仍是以一種可循環、可降解而不與自然發生根本沖突的方式取用。古人筑墻,采取的是夾板筑墻的“版筑”技術,從周初到三千年后的清代版筑工藝都基本相同[2]。另外一種墻體是木構承重體系內的圍護結構,多以竹、木編網再抹以泥土,用土量并不大。筑墻和涂抹用的土,在建筑廢棄之后很快就會與原生土屬性一致,甚至還可做肥料。傳統營造材料中也存在對天然原生材料的加工,主要是磚和瓦,都是對土的加工燒制。磚瓦的燒制需取用粘性土,且需耗費煤、材木等天然資源,算是對自然危害比較大的兩種營造材料。華夏先祖雖然很早就懂得用粘土燒制青磚,但大量用磚來砌筑墻壁并不太早,大約從明代開始才逐漸用磚墻代替了土墻。瓦的使用是基于周初制陶技術的發展而開始的,延續的時間相當長,但因其只用于屋頂,相比之下用量不大。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營造活動,土與木的結合、以木為主的營造方式是絕對主流。這種合理向自然界取用的營造理念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至清代末期,在解決四億中國人的居住問題的前提下,環境基本保存完好,全國特別是南方仍覆蓋著大面積的森林,耕地面積達到歷史上的最大數量,煤、鐵礦等資源也只是消耗了很少一部分。而反觀清末以來中國采取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營造活動而造成的環境破壞,則可反思放棄土木結構的營造方式究竟是否科學合理。現代中國要解決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居住問題,提高人們的居住質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絕不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而無視地球越來越承重的負擔。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目前一些專家已經在致力于發展綠色建筑、和諧建筑、可持續建筑的研究,但必須強調的是,營造材料的選取問題應是第一位的。依據現在的國情,中國應該更多地回歸傳統營造理念,在中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大力發展土木結構的環保住宅。這樣的環保住宅,應以當地的可降解的原生材料為主營材料,北方可適量多用原生土,南方可適量多用木,其它的化工、合成材料應盡量少用。有一種思想觀念認為綠色建材是“采用清潔衛生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因此可以大力推廣涂料、塑鋼門窗、防水材料、塑料管道等化學建材[3],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化學建材的可降解性很差,仍是不能與土、木等原生材料比擬的,除非能將廢舊建材全部回收再利用。在這方面,中國的現實條件雖遠遠比不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廣人稀、森林覆蓋面積大的國家,但一旦放棄就意味著自食其果。解決之道在于一系列退耕還林、保護耕地、保護水土環境資源等政策措施,使人合理取用自然界土、木等資源進行的營造活動能達到良性循環狀態。

推行綠色建筑,還涉及將營造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生態與經濟的協同優化問題[4]。小區式單元住宅也可以設計“空中花園”、“室內生態景觀”、“立體生態景觀”等等方式達到內部空間的自然化,以增加人均享有的綠化面積。但目前國內研究者大多認為綠色建筑的理念包括了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經濟適用等諸多方面,所以依據中國目前的國情,為增加綠化面積而造成經濟成本過大同樣是不可取的。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中國最終還是應該回到“園林建筑”的道路上來。目前,城郊別墅是一種占用土地資源較多而享有綠化空間也較多的“富人”住宅,長遠來看是人們的理想棲居方式。但目前大量興建別墅,卻又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如何處理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合理利用土地,使生態和經濟均處于科學發展狀態是現代中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現代規劃學也注重建筑產品與整體自然空間的融合,從這一點來說與傳統的風水理論仍是有相通之處的。不同的是,現代規劃學要解決的是龐大的十三億人口的居住空間與日益縮小的自然空間的和諧問題。中國人口城市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擋,它首先導致了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然后擴展了中小城市的規模,此外,小城鎮建設也拉動了農村人口的迅速集聚[5]。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在不斷上升。城市化和人均居住面積增大不但使營造產品與外部自然的融合發生困難,還直接導致了局部和整體的環境惡化,自然界整體空間的縮小又使其原來具有的對廢水、廢氣、廢渣的消解能力急劇下降。中國城市群上空的大氣已出現煤煙型與機動車共存的復合型污染,大中城市的灰霾天數增加。城市城鄉結合部以及農村地區居民聚集點的生活污染也日益嚴重[7]。解決居住區與自然界的和諧融合問題,先要治理污染,這是“天人”關系惡化帶來的新問題。由此可見,現代城市規劃學在處理“天人”關系問題上是失敗的。近年世界建筑學界提出的生態建筑的概念,主張盡可能地利用當地的地勢、氣候、陽光、空氣、水流等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類居住但盡可能不破壞當地環境因素循環,確保生態體系健全運行。這種現代建筑思想與傳統風水理念有殊途同歸之處,但也未能全面。兩者結合,實際上就是一種“村落”型社會,即將適度人口的“村落”散布于自然環境中。這樣既可以滿足人們群居生活的需要,也可以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不改變自然原來的體系平衡。最重要的是,它是人們達到“詩意棲居”的最高理想的必然途徑。1990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提出了建設“山水城市”的理念[8],其核心思想也是讓自然包圍城市,而不是讓城市包圍自然,因為在建筑空間內部進行的“自然化”畢竟很受限制。

《北京憲章》簽署至今已經十年之久了,構建和諧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理念已經得到關注。不管是師法自然、天人和諧的傳統營造理念,還是綠色生態、節能節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建筑理念,都不能忽略人具有群居且有物質與精神雙重需要的特性以及中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國情。唯有將傳統營造理念更好地融入現代建設思想之中,且從長遠考慮,才能解決“天人”關系惡化的現實問題,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