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3-15 03:34:00
導語:學校德育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全面貫徹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戰(zhàn)略思想,必須加強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本文反思了目前學校德育在德育認識、內容和目標上以及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學校德育;問題;對策
為進一步貫徹“以德治國”的戰(zhàn)略思想,必須全社會行動起來,努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學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反思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的對策,對于進一步發(fā)揮學校德育的主陣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在德育認識上,存在著對德育的狹隘理解
長期以來,把德育僅僅理解為政治教育,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歷史上“左”的思想的影響,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行了撥亂反正,但泛政治化傾向已經(jīng)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被置入公眾意識中。目前,還有相當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德育課即政治課。“德育政治化”縮小了德育的視野,影響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結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政治教育依賴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這些教育基礎上的,一個沒有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情感及正確世界觀的人很難有正確的政治觀、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如果單一強調政治教育,勢必影響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開展,從而影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本文并非否認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旨在通過德育的整體性功能,將政治教育滲透到德育各個部分教育中,達到政治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
(二)在德育的內容和目標上,存在著“重大節(jié),輕小德”傾向,缺乏層次性與可操作性
我們的德育從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視,但沒有很好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我們不但在小學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大學還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chǎn)主義,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為教育,忽略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面對他人、面對社會的教育,忘記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須從基礎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須以最基本的養(yǎng)成教育為基礎,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長期的“高空作業(yè)”,導致我們偏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學生作為一個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養(yǎng)的營建卻顯得聲弱力薄。最起碼的生活道德規(guī)范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匱乏,使我們的部分學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對于大多數(shù)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懸掛的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標,缺乏必要的具體行為指導,這樣,就使受教育者對德育目標產(chǎn)生距離感,甚至造成雙重人格。
(三)德育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手段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輸法,即把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德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并通過訓練、榜樣、懲罰、考試等方式鞏固和強化灌輸法的內容,這雖然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簡單、生硬,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影響教學效果。德育教學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須保持教學過程和學生修身過程的相統(tǒng)一。德育教學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內化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德育過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應平等參與學生講座與交流,然后通過啟發(fā)和入情入理的商討、講解,引導學生接受并形成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德育課作為一門育人課程,如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思考和接受是毫無效果的。
二、學校德育的基本對策
(一)對學校德育的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使其具有層次性、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需要對學校德育內容進行了分類和分層,使之形成清晰的邏輯關系。一方面是對不同層次的個體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題,在中小學階段,主要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和行為訓練,引導學生進行道德選擇。大學階段則主要是通過大學開設各種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把握他們所提倡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題,人的認識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其內容與形式是相互連接又相互區(qū)別的,如愛國主義,小學講故事,中學講歷史,大學講理論,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符合教育對象的認識規(guī)律,也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
其次,加強道德規(guī)則的教育,改變以往那種“理想泛道,規(guī)則貧乏”的局面。學校德育內容存在不同層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則教育,道德規(guī)則教育。這三個層次的教育,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具有不同的規(guī)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勵作用,道德原則教育主要起指導作用,道德規(guī)則教育主要起約束作用。學校德育當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風尚,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但同時,也要像《公民道德實施綱領》中所提倡的,“把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一切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要把高標準和低起點結合起來,體現(xiàn)層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淪聯(lián)系實際,讓德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個偉大的圣人,也不必成為英雄,但你起碼是一個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須遵守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
(二)優(yōu)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和有效化
道德教育從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藝術”,它應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細致、生動,努力要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應該貼近生活,注意個體,增強雙向互動性和適應性,激發(fā)學生對德育的興趣,加深對德育原理的規(guī)范等認識、理解,并不斷訓練、升華、自省和內化,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個體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品質,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外的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
1.價值澄清法。它強調道德觀或價值觀不是靠灌輸獲得的,而是經(jīng)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逐漸形成的。價值澄清法主要分為五個步驟:(1)就某個道德問題或社會問題,列出多種發(fā)展可能或解決方案,以供選擇;(2)評估各種方案的利弊;(3)做出理性選擇;(4)公開表明自己的立場,并解釋選擇的理由;(5)根據(jù)自己的選擇采取行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暗示、鼓勵、詢問、設難等提供參考資料和意見,回答一些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斷。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形成與社會主體價值取向相適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2.道德認知發(fā)展法。主要是通過講座討論道德兩難的問題,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發(fā)展情況,并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在教學上,采用道德兩難困境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面考慮,提出解決的方法,并聽取、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然后做出選擇。其特點是通過討論刺激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提升道德認知層次,以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活動教學法。常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中,該方法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問題討論、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輸變?yōu)閷W生的有趣參與,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教師本著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的原則,將課程所講的相關德育內容與學生可接受的各種生活、故事、游戲結合起來,引發(fā)學生興趣,鼓勵他們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領悟所學習的內容,并從實際體驗中受到教育。
4.情景陶冶法。這是一種“隱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無言、無形、無求”,但實際上卻通過滲透,構成揭示各種道德內容的直觀課程,且效果頗佳。各級學校通過轉變管理作風,推行民主治校;轉變教風,強化教書育人;加強制度建設,樹立文明的校風以及建設美麗整潔的校園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文明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拓寬途徑,建立開放型德育模式
德育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家庭和學校,德育社會化和社會德育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封閉型的學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現(xiàn)代德育發(fā)展的趨勢。因此,要注重德育的開放性。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變革的社會,各種文化信息紛繁復雜、瞬息萬變,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飛速發(fā)展,打破自我封閉,建立開放型德育模式成為必要和可能。為此,學校應打破單純的課堂灌輸、報告宣傳的模式,積極采取各種現(xiàn)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德育功能,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采取“開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其正確區(qū)分、辨別、選擇和吸收多種社會信息的能力;樹立全方位德育理念,加大滲透的力度,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提出“人人有責”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滲透到學校管理、服務工作的各個領域,通過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huán)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開展道德教育。同時,學校、家庭、社會積極配合,群策群力,在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作用的同時,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法制建設、黨風建設、環(huán)境建設,由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學校、家庭、社會為三位一體的“大德育”模式轉變。
- 上一篇:解決農(nóng)民工問題實施計劃
- 下一篇:單位登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