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教學巧用教學原則

時間:2022-04-23 11:43:00

導語:中學政治教學巧用教學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政治教學巧用教學原則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學政治課講大道理,唱高調,枯燥無味,老師難講,學生厭學。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在政治課本身,而在于政治老師沒有正確運用一定的教學原則進行教學,除了一般的啟發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外,許多老師往往忽視了系統性、可接受性這兩個原則,而正確運用兩原則對開展教學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系統性可接受性

一、問題提出

(一)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教學要按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系統性要求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抓好重點,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當作課堂教學的重點,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點上,圍繞重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開展討論,進行作業及其評議,以保證學生正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點不一定是難點,它是針對具體的學生而言的,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難點,每個難點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突破教學中難點要針對學生的困難采取措施,如果學生缺乏感性知識則要加強直觀教學,如果系統進行教學,可使學生基礎打好、認識能力提高、學習進度加快,效率提高,進而揭示政治知識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在政治知識的客觀性上有因果、遞進、繼承、發展、并列、矛盾等諸多關系,在教材內容上有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即教材的系統性。系統性原則在政治教學中,不僅對把握政治知識結構,理解政治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識網絡非常重要,因為這樣的教學在每個環節中都注意到宏觀系統性和微觀基礎性的結合,使具體的政治知識恰當地融入政治知識的系統中,既可見到森林,又可見到樹木,使同學們一目了然,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復習,使政治知識記憶更加扎實。因此系統性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求教師必須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二)可接受性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就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可接受性原則要求了解學生的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之前或教學過程中隨時都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狀況,這是教學的基點,是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可接受點。教學只有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才能被他們理解、接受。在班級教學中,學生的發展水平應當是指班上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水平。在確定學生發展水平時,通常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學生的發展不能估計過低,降低教學要求,放慢教學進度,使學生“吃不飽”,抑制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低效率地教學,影響了質量;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計過高,以致教學內容過難、份量過重、進步過快,學生“吃不了”,超越了他們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樣影響教學的質量與進度。

二、應用

(一)學生的分數觀向學生創造觀的積極轉變。

系統性原則對教學的成績可作出科學的評價,系統性要求從學生“一生的提高”作為教育目的,而不是單純以分數定成敗,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考分為中心,以升學率標準,并以此支配學校的一切活動,使學校視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和唯一手段。只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過分強調知識的積累,強化知識的熟練程度,采取死記硬背,使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扼殺了學生的多方面才能,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針對目前政治課的現狀,就要對政治課教學進行改革,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既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學生個人素質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夠感覺到,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普遍較差,遇到疑難,不愛獨立思考,依賴性強。聽課只記教師講的結論,不注意學習思路及方法,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維能力差,思維靈活性弱,應變能力差,思維缺乏條理性、系統性。目前,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系統性原則,它可以大幅度縮短新課講授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可以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力爭在學生“山窮水盡”時,再給以適當點撥,使之“柳暗花明”,學生以此產生探究成功的欣慰和喜悅,實現轉變的關鍵是使學生敢問、能問、善問,即應注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培養,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和解決問題。如新編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一個完整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社會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又是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客觀規律發展前進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線。在教學中應使學生把握住這條主線后,就可以了解這五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多,聯系的不斷加強,最終形成政治的線狀系統結構。

(二)課堂有限性向課外無限性的積極轉變

可接受性原則要求教師采取適度的教學容量去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并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注重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的職責不在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在于滿足學生學會,而在于引導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選擇參與式教學的恰當形式,如討論、演講、自學、看錄像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理解、運用、探求知識的欲望,閃現創新的火花。例如,在講高二哲學常識“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筆者就舉了所謂“99818太陽系行星十字排列會引起世界大劫難”的這一主觀臆測的聯系,并用計算機演示了太陽系九大行星運行動態圖,進而又演示太陽系行星在引力作用下的運行出現五星連珠,九星連珠,十字排列的圖示,讓學生感知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從而引導學生得出“聯系是客觀的”這一結論。這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由教師分析到學生總結,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導他們會學,因為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就其教學容量來說,總是有限的。但是教師可以運用教學藝術,將學生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教學意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利用時空,以有限體現無限。研究表明,學生最佳時態在一堂課中只有二十五分鐘,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處理好知識難點、重點與學生課堂最佳時態吻合,同時要采用“視”“聽”“做”交叉出現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的點與面結合,讓學生動與靜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時間的無效損耗,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無限的效能。空間的有限性。面對如今教育的現狀,教師能夠帶學生走出去機會很少,我們的課堂局限在教室,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營造教學意境,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想象總之,教學原則的運用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的,提高課堂效率并不是指課容量的簡單增大,而是指課堂的有效率,即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又豐富了感情、發展了個性、促進了學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