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信息生態思索
時間:2022-12-28 06:23:00
導語:構建和諧信息生態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面臨不可回避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根本出路在于采用系統觀和生態觀來指導教育信息化的實踐。本文介紹了教育信息生態的概念,構建了一個典型的校園信息生態模型,并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人、技術、教學實踐之間的和諧互動的教育信息生態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出發點,對當前教育信息化的深層次發展提出了建議。
從高校教育科研網絡的建設到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實施,“九五”、“十五”期間我國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發展,截止到現在,已有超過千億的投資進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市場。近95%以上的高等院校建有校園網,近50萬所中小學校建設了計算機機房,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中小學校園網有近5萬個,相當多的發達地區建立起了城域教育網絡。但是在這轟轟烈烈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教育信息化在經過了一輪大規模的硬件投資之后,無法提出新的建設重點,看不到與投資金額相匹配的應用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教育信息化投入在經歷幾年的高速增長后,近一段時間有明顯放緩的趨勢:經濟發達地區經過初期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批量采購后,由于缺乏應用的亮點,需求欠缺,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投入;廣大的農村和西部地區成為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資建設的重點,這些投資以國家扶持為主,主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
從市場的變化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和應用相對緩慢和集中反思的高原期。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信息化產業推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
一、當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困境
回首過去的幾年,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還是基本延續著信息化建設初期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這主要體現在:(1)教育與技術的關系錯位,教育信息化投資結構畸形,重硬件建設、輕軟件資源與人才培養仍然是普遍現象;(2)教育信息化無用論甚囂塵上,其應用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術課、應付學校等級評比檢查上,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行政人員的管理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等都沒產生本質性、大面積的影響,缺乏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和動力;(3)教育信息系統無法實現進化式發展,一直處于一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大量資金的浪費狀況之中;(4)各種教育信息系統由于標準化、規范化和兼容性不夠,系統之間彼此隔離,不能實現數據共享,不能進行互聯互通,導致系統之間的信息資源難以共享,出現“信息孤島”現象;(5)教育信息化的開展一直以來都在已有的教育體制、組織結構下進行,只做局部優化,但隨著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學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實現優化和變革,要求在更大的組織范圍內產生影響,然而一旦觸及固有的組織關系、結構就會遇到無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關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這種教育信息化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使我國當代的教育信息化步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導致目前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應用無法深入、缺乏創新。一個行業的成熟,絕不僅僅是滿足當前淺層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應用創新,推動行業業務模式在新的技術環境下更高效率地運轉。假設微機行業只停留在最初做一些簡單計算的層面上,沒有后來的電子辦公、大容量數據存儲與管理、多媒體娛樂、網絡應用等推動行業發展的革命性應用,那就不會有現在的PC產業。教育信息化同樣遵循這個規律,只有能夠真正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和管理的變革,真正推動管理與教學效率與效益的提高,才會有持續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應用無法深入、缺乏創新,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缺乏從系統優化的角度來認識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意識,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術層面,忽視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與管理活動;技術與教育實踐互相脫節,兩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沒有形成;缺乏對教育信息化的長期規劃,過于關注短期效應而忽視長遠發展。因此,我們認為,要使教育信息化盡快進入深層次應用領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就必須從系統觀、生態觀的角度進行思考,構建和諧的教育信息生態。
二、教育信息生態的概念及模型
教育生態學的相關研究把學校看成是一個有層次的各因子在功能上協調一致發生作用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互相聯系使個體得以成長。也就是說,學校本身就是由多個彼此聯系密切的部分構成的,而這些部分之間本身也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中,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可能會引起整個學校系統的重組和優化,這種現象與生態學的觀點非常類似。而當信息技術介入學校領域時,“技術”開始在學校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學校生態系統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信息技術游離在學校生態之外,作為一個單獨考慮的部分的話,那么教育信息化就將始終是游蕩在教育邊緣的“不速之客”;只有當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成為系統有機的組成部分的時候,也就是使學校生態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生態系統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取得教育信息化初衷的良好效果。為此,我們引入了“教育信息生態”的概念。
1.信息生態
“信息生態系統”的術語是由社會學家BonnieNardi和VickiO`Day創造的,指“特定環境里由人、實踐、價值和技術構成的一個系統”。在整個概念中,“技術”是信息生態必不可少的有機的組成部分,但并不是處于核心地位的要素,核心要素是在技術支持下的人的活動。比如在一個現代醫院的環境中,引入了諸多含有先進技術的機器設備,這些機器設備與已有的病床、醫藥器材等共同構成了醫院這個信息生態系統的環境因素,但這個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中堅種群”則是具有醫學專業知識、會使用先進設備的醫生,因為只有醫生的活動才能真正完成醫院的使命——治病救人。同時,在一個信息生態系統中,必然需要有一個核心價值,系統中所有的要素、活動都要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Nardi等提出“介紹信息生態的概念是為了把關注點放在技術、人和他們的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上。……我們希望從系統的觀點來抓住這個概念”[1]。歸納起來,我們認為信息生態系統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系統性:與一般的生態系統一樣,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由不同組成部分互相聯系、互相依賴而形成的整體。但在信息生態系統中特別強調“技術”是這一整體的重要要素之一。系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
●多樣性:信息生態系統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和工具,它們以互補的方式共同運作,形成了一個健全的生態,一個多樣性的信息生態是一個充滿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會化的地方,擁有許多不同的資源和資料,允許個體脾性和興趣存在。
●動態演化:一個健康的信息生態系統總是在動態發展過程中,新技術的不斷介入使信息生態不斷演化,這也就需要在該系統中的人們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參與信息生態的持續發展。
●關鍵性“物種”:也可借用生態學概念中的“中堅種群”的概念。在信息生態系統中是指那些具有豐富業務經驗、同時理解和掌握技術的人,他們能支持新技術的使用,同時也能通過他們的活動實現系統的核心價值。
●情境性:每一個情境下技術發揮的是不同的作用,而信息生態中的人能夠對自己的本地生態施加影響,這是在這個生態之外的別的人無法辦到的。
●協同性:信息生態中存在各種子系統和“物種”,它們之間是協同互動的,在協同互動中推動系統演化。標準和規范是系統協同互動的數字神經。
2.教育信息生態模型
信息生態的概念為我們從系統觀、生態觀的角度來思考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視角。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以系統的、生態的觀點來構建和諧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手段、教育理念成為學校信息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技術與教學實踐有機融合、互相促進。圖1是一個典型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模型,在該模型中包含了教學思想層、教學實踐層和社會支持環境層,其核心價值是促進教師和學生在信息生態中的全面發展,強調人、技術、教學實踐之間的和諧互動。教育理論與觀念是整個模型的制高點,是教育信息生態的核心價值體現,它決定了教學實踐和教學環境的發展方向;教學實踐是模型的核心環節,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核心,教學思想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得以體現;教學環境是該模型的支柱,是教育信息生態得以進化的基礎,也是學校信息生態系統不斷發展的原動力,它為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了條件。
(1)教學思想層
教育理論和觀念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方向,是否愿意接受新思想,能否對各種教育理論和觀念進行有效的價值判斷,決定了學校信息生態系統是否開放、是否能夠實現螺旋式的上升發展。因此,教育教學的理論和觀念是學校信息生態模型的制高點,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學校教育教學的理論觀念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目的。這就決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從以“物”為中心(關注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和資源庫)的建設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化應用上,決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在這個生存環境中學生和教師的生命質量得以提高,人能實現全面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環境觀”[2]。
第二,系統方法對教育信息化領域實現觀念轉變和范疇擴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它引進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論思想(貝塔朗菲定律)。系統作為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要素的有機組合,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其本質特征就是有機的整體性。目前教育信息化雖然把計算機與網絡、軟件、資源、人員、方法和環境等因素加以綜合考慮,但基本上仍是在脫離教育系統整體的情況下進行設計,并不能與教育系統形成和諧生態,它們都有悖于整體性原則。若能借鑒系統方法及其模式,從教育系統整體的觀點出發,從教育系統與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之間、信息化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考察教育信息化的實施,將教育系統中所有的職能、資源和信息技術都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創造出嶄新的具有獨特功能的教育信息系統,這是單獨運用某些職能或資源所無法獲得的結果,也就是教育信息生態所追求的“協同作用”或整體效應。
第三,指導學校工作方向的理論觀點應是既繼承教育傳統精華,又適應信息時展,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教學理論,它必須要敢于創新、勇于突破、兼容并包。時代決定了教育的改革永不停頓,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更對傳統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提倡多樣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習者自身的學習體驗,因此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是時代的要求。這也決定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思想既不可全盤否定傳統環境下的教學,也不可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理論觀點;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
(2)教學實踐層
這是學校信息生態系統模型的核心層面,也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機地融合到教學實踐層的各個元素中,是衡量是否形成和諧的教育信息生態的重要指標。
教學實踐層中包含了硬件環境、教學資源、軟件工具、教學人員等幾個要素:
硬件環境是進行教學實踐的基本條件,包括校園網絡、各種功能的數字化教室、備課室、計算機相關設備等。硬件環境的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除了網絡的建設要合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滿足合理的應用需求以外,還需要對終端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設計。在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中,硬件環境應充分考慮技術對人體影響的環境,教室布置、桌椅擺放、桌椅高度、投影和控制設備等都需要經過精心的設計。
教學資源是信息環境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環境下教材已經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數字化教學資源成為學校信息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教學實踐活動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學資源的建設需要轉變觀念,使資源來源渠道多樣化。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與一線教學單位合作,開發出有特色的示范性教學資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如電教館、信息中心)可以集中組織、部署區域性資源建設工作,實現區域內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學校則可以設計開發校本資源和購買合適的商業教學資源并重的形式,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資源庫,滿足教學的特定需求。
軟件工具為信息化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在學校環境中常見的軟件工具有: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為教師提供了數字內容的管理、教學跟蹤與評估工具,為學生提供課堂互動的手段,可大大提高課堂互動的廣度與深度;幾何畫板、概念圖等軟件工具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建模;Powerpoint、Frontpage等軟件則能較好地實現問題表征,促進外在知識的內化;教育網志(Blog)則為教師實現教學反思、同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基于資源庫的學科網站群為校本教育資源的開放、共建、共享提供了實現的基礎……
人才是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中堅種群”。在學校信息生態系統中,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教育技術人員共同構成了系統模型中的“人才群”。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校長的思想觀念、行事作風對學校信息生態系統的建設起到關鍵作用,他在學校的組織框架中處于決策者位置,負責學校整體發展框架的設計、信息化投資的決策、給予校內各組織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學科研的專家;學科教師是教學實踐的直接實施者,他們將直接決定教學實踐的形態,信息時代的教師應能在教學實踐中熟練、自覺地應用恰當的技術,并能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而在學校人才群體中,教育技術人員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發揮,在學校信息生態系統中,教育技術人員不再是單純的電教設備管理人員、電腦設備維修工、課件制作者、教學輔助人員,而應是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推進專家,是信息環境下教學的指導者。
硬件環境、教學資源、軟件工具和人才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學校信息生態系統中的教學實踐,它們以教學實踐為核心,通過教學實踐來整合、得到檢驗并融入到教育信息生態中。教育實踐是教育信息生態進化發展的動力之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成為一種既定的生存環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堂教學實現從公開課、示范課向常規化課堂轉變;第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堂上能充分的體現“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既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恰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三,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并有積極的情感投入、廣泛的認知范圍和深刻的認知體驗;第四,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與傳統的黑板、粉筆、教科書一起有機互動,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究、交流協作、知識建構、生活實踐的環境與空間,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發展個性人格、孕育集體智慧、積累生活問題解決的經驗。
3)社會支持環境層
信息化投資、教育技術標準、組織政策與制度、教育技術服務共同決定了學校信息化的宏觀社會環境,是學校信息生態模型的四個支柱。
持續而又適度的信息化投資是教育信息化的血液,它既包括對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應包括軟件資源、教師培訓、信息化相關科研經費等的相關投入。一次性的巨大信息化投資并不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它需要根據較為長期的規劃進行持續的投入,從而保持信息化系統的持續發展。同時在投資結構上,應體現硬件與軟件、建設與應用投資并重的思路。
隨著教育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實現教育信息系統的進化和互聯顯得至關重要。而教育管理數據標準、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教育信息系統互操作規范、可共享對象參考模型(SCORM)、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等一系列教育技術規范和標準則為教育信息系統實現進化和互聯提供了基本保證,它們是學校信息生態系統協同性的根本保證。
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學校組織政策和制度應是一種彈性的組織架構,能突破層級體制的束縛。在新課改和信息文化的促動下,教育信息化可以促進教育系統的群體動力、領導、教學、管理等關鍵要素進行再設計,通過組織內部調整使之適應教育現代化的深層次變革。和諧信息生態的進化,必然會促動現有教育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要求對教學和管理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造,要求適應工業時代的層級式教學管理組織轉化為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扁平式網狀組織,突破層級和信息孤島的樊籬,構建一體化的、適應變化和發展的組織體系,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價值的有機教育信息生態系統。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過程中,隨著信息技術設備的逐漸增加、網絡狀況更加多樣,網絡安全、系統維護、設備更新等問題將越來越多。目前這些支持工作大多由學校的網管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完成,但由于他們在完成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學校內部相關信息設備的維護,經常支持不及時,網管人員疲于奔命,學科教師怨聲載道。為改變這種局面,學校網絡維護等基礎性的技術工作應該充分利用社會服務功能,相關維護工作外包給社會服務公司,使責任明確。電教教師、專業教師應該作為應用的專家,負責推動應用,負責把周圍的教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通過這個共同體真正把應用落實下去。只有所有的教師把網絡技術作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化才真正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三個層次的有機結合、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構成了學校信息生態模型,是學校信息生態系統的原型體現。模型中所有要素的互相作用,最終將實現學校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價值——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育信息生態的內涵與啟示
我們把“信息生態”這個產生于社會學領域的比喻式概念遷移到了教育信息化實踐中,借用其生態觀和系統觀,構建了學校信息生態模型。在該模型中,我們強調系統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我們認為,通過對教育信息生態內涵的解析,有助于啟發解決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面臨的瓶頸問題的新思路。
1.對教育信息化工程進行系統化規劃
學校是一個信息生態系統。在該系統中,包含由教師、學生、家長、教育管理者、社會監督等多個角色組成的人的網絡,也包含由學校周邊環境、校園文化環境、課室環境、辦公環境等組成的物質環境網絡,還包含由教學實踐活動、師生交流活動、教學科研活動等組成的實踐網絡。那么教育信息化要對該生態系統產生持續的影響,需要考慮人、設備、技術、教學實踐、管理流程優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從系統的角度進行全面的思考和規劃。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推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合理協調教育投資、軟硬件建設、資源建設、師資培訓、人才培養、機構變革、標準架構、應用服務等各個方面的關系,并要把關注點從技術、硬件環境轉移到人及其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上,從而使教育信息化進入深層次應用領域。
從系統觀點出發對教育信息化進行規劃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教育信息化投資結構的變革問題。“重硬輕軟”的現象會阻礙教育信息化深層次發展已成為業內的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何該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硬件方面的投資效果往往最顯著、最快捷,而軟件、應用、培訓等的投資則往往見效較慢且不易評估效果。如果不以系統觀點對教育信息化進行長期的規劃,僅從短期效果來衡量,則很難真正改變教育信息化投資“重硬輕軟”的現象,很難為教學資源建設、教育技術培訓、運營服務、標準研究等投入充足的資金。
在系統規劃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由于物質環境網絡、實踐網絡產生變化,人的網絡也必須改變。因此,實現組織機構的變革將不再是一件難上加難而又無法預料的事情了。可以通過硬件環境建設、核心示范性科研項目啟動去帶動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初步組織變化,在示范性項目中逐漸促進部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工作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更廣范圍內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最終實現學校組織成員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實現學校組織結構的變革。
2.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以“人”為本
在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中強調人是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中堅種群”,是系統的“關鍵性物種”,而人的發展則是系統的核心價值。在信息環境下,如何使用技術,在什么樣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當地使用甚至判斷技術運用能否對教學的效果帶來影響等的決定因素都是教師。教師的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學校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決定了這個系統是否是一個動態、開放、多樣的系統,決定了“技術”能在該系統中發揮多大的作用,決定了這個系統中的核心價值將能如何實現。因此,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先進的技術不是主角,主角應該是有開放教育理念的教學人員。
3.促進技術在教育中的“消融”
教育信息生態強調“多樣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說,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是由多樣的群體元素組成的,多媒體網絡教室和普通傳統教室,Powerpoint演示文稿、網絡教學資源和粉筆黑板,網絡社區和真實的班級社會并存,這些不同的角色和群體在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是生態學中所說的“棲息地”,多種角色和群體既相互獨立又互相影響,彼此不斷調整和適應。同時每一個群體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適應情境,從教育信息生態“多樣性”和“情境性”的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諸如“教育信息化是否就是要用電子文稿代替粉筆黑板、是否就是要用網絡代替教師”的質疑——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著技術萬能,并不是要完全顛覆傳統學校,也不是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技術,合適的、恰當的、能促進教育信息生態核心價值實現的技術才是最好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對技術與教育的關系,我們提出“讓技術回歸教育的幕后”,“影響力最大的技術是那些已經消失的技術。這些技術已經將自身編織在了日常生活的網絡之中,它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了”[3]。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終極目標。
4.適應教育信息系統動態進化與互聯
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一個核心特征就是它的動態性。任何一個系統都有其自身的穩定性,內部都努力保持平衡。但是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又必然處在不斷的動態演化中,它允許新事物的進入,在與系統內部原有元素互相適應的過程中實現螺旋式上升發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畢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要實現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就需要實現信息化系統的階段性發展模式:在較小的成本下實現軟件的升級;在不同的教育系統之間實現互聯互通。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采用先進的軟件體系結構,強調以服務為基本粒度的、功能之間松散耦合、新的系統架構方便低成本的軟件升級,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發和應用教育技術標準,并在監管機構、標準研究專家、從業人員、產業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證各種教育系統采用的通訊數據格式符合統一標準、通訊方法與平臺無關、通訊機制足夠簡單安全,從而實現教育信息系統的整體聚合,推進管理與教學的整體優化。
5.突破體制制約,實現學校組織結構優化
教育信息化的深層次的應用,會促動現有教育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構建一體化的、適應變化和發展的組織體系,通過促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工作方式的改變,來逐步實現學校組織成員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從而實現學校組織結構的變革。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實質仍然是“教育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表層信息化”上做文章,它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同體制、制度、應用環境等方面密切相關的問題。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數據”,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要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價值的現代教育管理,還必須要有管理理念、技術規范、基礎數據庫、安全體系、人員和制度的突破,要處理好管理信息化所帶來的管理流程調整、利益格局調整所帶來的與現行體系的矛盾和沖突。
6.構建促進創新的市場競爭體系
教育信息生態系統并不是象牙塔和絕緣體,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必須與外界有良好、流暢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外界環境是推動它不斷進化發展的外在力量,對教育信息生態系統而言,這個環境就是教育信息化市場。簡單地說,教育信息化市場應該要滿足并推動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元素,尤其是教學實踐層的各個元素的進化發展;也就是說教學實踐、教學實踐的執行者應有影響教育信息化市場的力量。這就需要教育信息化市場和教育信息生態系統之間形成雙向的信息流——市場給信息生態系統輸送產品,使之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信息生態系統反饋信息給教育信息化市場,促進市場內企業的不斷創新、進步,使相關產品更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求。
因此,要構建一個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場,首先就需要打破目前教育信息化采購與使用分離的現象,要讓教學實踐的使用者直接參與采購選擇,這樣才能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從業企業追蹤一線教學,能在開發的產品上實現“以應用為本”;其次,教育信息化市場要真正實現以“市場做主”而非行政力量的參與干涉,實現市場的良性循環,廣泛應用教育技術標準,形成企業之間互相合作的產業鏈,打造大型誠信的教育信息化企業。
[參考文獻]
[1]BonnieA.NardiandVickiL.O`Day,1999,Informationecologies:
usingtechnologywithheart.,Cambrige,Mass:MITPress,1999
[2]黎加厚.創造教育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和教師的精神生命活動[J].電化教育研究,2002,(2)
[3]Weiser,M.,1991,Thecomputerforthe21stcentury.ScientificAmerican,265(3),94-95,98-102
[4]余勝泉,馬寧.區域性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推進[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
[5]余勝泉,夏巍峰.解讀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J].中國遠程教育,2003,(10下)(12下)
[6]張建偉.教育信息化的系統框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
作者簡介:余勝泉,博士,博士生導師;陳莉,在讀碩士生。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100875)。
- 上一篇:網絡教學研究
- 下一篇:優化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