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會模式分析
時間:2022-12-01 09:53:02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會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學校層面普及,通過課程設置、建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心理咨詢教師等方式實現。但現實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發展性的教育活動,不應只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干預性、補救性的過程[1-2]。班級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更應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延伸的重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模式是一項以班級為單位,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自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項目,這一項目在我校被稱為“班級周周談”。本文分析探討了我校“班級周周談”活動的模式和實踐效果。
1“班級周周談”活動的模式
1.1設計原則“班級周周談”是一項綜合的實踐活動體系,是在“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的前提下,以強調學生互動為教育動力的過程。實踐中應遵循以下四項原則:⑴真實性原則:“班級周周談”討論的主題應來自學生身邊真實的案例,通過對這些主題進行討論,思考個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隱患。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對事件的看法,從而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⑵主體性原則:“班級周周談”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每周談論的話題由學生自發提出,指導老師負責把關內容和活動中的討論方向,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和自己。⑶理論和實際結合原則:“班級周周談”活動結合當周“大學生形勢政策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設計討論主題。課程是德育和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性課程,班會則以解決學生實際心理健康問題為目的,二者融合可以更好體現知行結合的教育功能。⑷記錄性原則:推行“班級周周談”時應及時記錄學生的討論意見和思想信息,形成學生思想觀念成長記錄,并確保后續反饋意見的整改效果。
1.2實施情況
“班級周周談”項目是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補充,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延伸。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會,可以針對班會開展流程,在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三個過程對主題進行斟酌,對討論內容的深度進行提升,讓這種“班級周周談”的班會形式不僅成為班級同學之間思想學習的平臺,而且成為同學們相互鼓勵和心理調適的“團體陣地”。
1.2.1活動前設計:活動前強調準備工作上的“斟酌”,對內容斟酌、對形式評估,對個體參與討論進行精神動員。為了使活動在內容上更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具有學習意義和可討論價值,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成長困惑和興趣設計內容,做好PPT。班會主題發起者和指導教師一起對開展會談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討論,發動表達能力強、有想法的同學多發言,開展“頭腦風暴”討論模式[2]。活動前設計主要圍繞“有趣性”的特點來選題,有趣性體現在主題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開展的方式輕松,活動進展中學生的發言熱烈,有啟發性,言語有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積極。在這個過程設計中,指導老師要注意,一方面要允許并預留空間給學生自主選擇班會主題,這是激發學生留意社會、他人和自己的意識培養過程;另一方面則應注意把握好學生選題的情況,不能使班會討論的主題流于形式或偏離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旨。對此,可參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錄,結合課程引導學生根據當前社會形勢、目前大學生實際心理狀況,從意識、情緒、學習、人際、愛情、困境和危機等幾項內容進行主題討論;甚至可以在“有趣性”階段中組織學生就學習動機、網絡依賴和人際關系等典型案例開展調研,培養學生在參與討論前需要進行調查研究的嚴謹態度,避免空談。
1.2.2活動中設計:活動中設計強調的是情境創設,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講解,引出討論。參與活動的學生圍繞討論的主題,通過角色扮演、辯論等多種方式開展主題班會,指導教師在活動中則負責引導學生就事論事,并挖掘事件的關鍵問題。這有別于傳統教育中輔導員或心理教師通過傾聽學生描述心理困惑后開展的引導。剛開始,這種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為目的的班會活動,可能會因為缺乏借鑒模式,使作為組織者和參與活動者的大學生思維停滯、處于茫然狀態,討論中又可能因為個體對討論的主題了解不全面、個人的心理水平不同等,出現討論活動進展不順暢或討論中斷的情況。此時,指導教師和作為主題討論發起者的學生要明確活動目標,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班會主題討論方式。當學生學會自我組織和自我引導后,指導教師應協助主體學生將討論的內容提升到一定高度,不僅實現個人心理困惑的解答,而且要充分發揮班集體成員的力量,讓班會中呈現出的同學之間相互關心、鼓勵和幫助的情況成為學生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常態。
1.2.3活動后設計: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幫助主要參與討論的學生從事件討論主體人中抽身出來,或從做人做事、人生感悟等角度進行由此及彼的高度提升,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整個活動過程、效果和某些學生的個人意見進行點評,為今后開展“班級周周談”活動積累實踐經驗。
2“班級周周談”活動的實踐效果和反思
“班級周周談”的實施對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和發生在身邊的事有了理性思考和思維碰撞的平臺。經過第一輪實踐,參與周周談并積極準備材料和大家分享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①自信心增強:參與討論的同學對自身登臺發表意見的儀表儀態及觀點闡述的方式有了現實體驗;作為主題發起者的學生通過同學和老師的點評和建議,能更好地把握活動組織的細節問題,增強了作為活動組織者的信心和能力。②團隊合作意識增強:每一次“班級周周談”的主題都是在本班大部分同學感興趣的主題中產生,同學們通力合作,推進了這項活動的開展,同時帶動了旁觀同學的加入,形成了全員團隊合作的局面,而團隊合作能力也正是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一項重要指標。③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班會從組織、開展到結束,都由學生安排,既引導了學生主動思考和尋找成長中的困惑,而且帶動了他們主動結合課程內容設計班會主題的積極性。另外,班會的各項準備工作、協調班會討論中發生的各種觀念沖突,對參與討論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在“班級周周談”活動實踐中,應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開闊時事熱點獲取途徑。因目前大學生獲取時事的途徑大部分來源網絡,但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如何指導學生在正規官網上獲得真實的時事信息和合理評論參考非常重要。這一點可以通過“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課開展引導。第二,班會開展的流程設計要根據主題性質做出應時修改和創新。一般規范化的活動或教育方式有利于學生推進活動,為了避免長時間單一活動方式導致學生失去新鮮感,應適當調整活動方式,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入情景劇、微電影、角色扮演、辯論等多種方式,激發更多學生對該項實踐活動產生興趣,參與到“班級周周談”活動中來[3]。
作者:莊文敏 單位:廣東藥科大學
參考文獻:
林麗雅,楊新華,楊青松,等.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1):176-178.
莊文敏,姚曉敏,黃麗春.合作模式下輔導員參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討[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1):59-61.
喬文達,張宏偉.論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J].學術論壇,2012,27(1):14-16,20.
-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文化教育知識觀探討
- 下一篇:幼兒美術教育價值取向與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