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學復習中習題講評方法
時間:2022-09-09 09:01:05
導語:高考生物學復習中習題講評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部分年輕教師課堂講評時表現出的不足之處,本文列舉了三道例題,梳理了習題講評的回扣基礎、直觀事例、提煉升華等三種“點睛”方法,期望對年輕教師成長有所幫助。
關鍵詞:習題講評;回扣基礎;直觀事例;提煉升華
在高三年級生物學復習教學時,課堂上的很多時間教師都用于習題講評。近來筆者在聽部分年輕教師的習題講評課時,從學生的課堂或課后表現來看,感覺有的題目評講后與評講前沒有什么區別。筆者仔細分析了原因,有的是教師對學情把握不準,甚至脫離了學情;有的是講評時沒有真正搞清楚學生的錯因,切入點及選擇的講評方法明顯不當;有的是沒有注意到適時的歸納與拓展。下面列舉了三道例題在部分年輕教師課堂講評時表現出的不足之處,梳理了習題講評時常用的三種“點睛”方法,期望對年輕教師成長有所幫助。
1回扣基礎
例1以測定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研究溫度對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分析正確的是()A.光照相同時間,3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與30℃時相等B.光照相同時間,20℃條件下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的量最多C.溫度高于25℃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減少D.兩曲線的交點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與細胞呼吸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相等該題有的教師在課堂講評時直接提問學生:圖中實線是表示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嗎?虛線是表示溫度對凈光合作用的影響嗎?甚至有的時候是自問自答。而該題學生為什么會出錯,原因就在于沒有區分清楚什么情況下考慮呼吸作用,什么情況下考慮光合作用,什么情況下考慮凈光合作用?如何才能使做錯的學生搞清楚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回歸教材中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的條件、過程等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總結出:在黑暗條件下只有呼吸作用;在光照條件下,再看研究的對象,如果只研究葉綠體那只涉及光合作用,如果研究對象是細胞或比細胞更大的葉片、植物體等或密閉空間中的氣體變化量,那一定是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差即凈光合作用。總結為:一看所處的環境條件,二看研究的對象。讓學生在厘清相關基礎概念的前提下,抓住問題的關鍵,水到渠成地得出本題答案為A。
2直觀事例
例2(多選題)下列關于用網眼大小不同的漁網對標志重捕法估算值影響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第一次和第二次均用大網眼漁網捕魚,估算值接近實際值B.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別用大網眼和小網眼漁網捕魚,估算值接近實際值C.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別用小網眼和大網眼漁網捕魚,估算值接近實際值D.第一次和第二次均用小網眼漁網捕魚,估算值接近實際值該題在課堂講評時,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的答案是B選項,原因是第一次用的是大網眼漁網捕魚,因此標記的只是大魚,而第二次用小網眼漁網捕魚,其中的小魚沒有標記,但計數時算進來了,認為估算值比實際值大。有的教師課堂中講評時,只是強調標志重捕法的關鍵是知道標記個體占所有個體的比例,與第一次用什么網沒關系,學生心中的結根本沒有解開,下課后學生追問到老師辦公室。筆者分析認為對于這類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題目,不如列舉一個直觀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真正讓學生解決疑惑。該題講評時可以列舉出下面這個直觀事例:假如已知塘中有魚1000條,其中大魚100條,小魚900條,第一次用大網眼漁網捕到10條大魚標記后放回,那么假如第二次用小網眼漁網捕魚,捕到的大魚仍為10條,那么理論上其中還有小魚多少條?(答案為90。)一共有魚多少條?(答案為100。)其中有標記的大魚多少條?(答案為1。)此時再根據計算方法,設塘中有魚X條,根據標志重捕法的計算公式x/10=100/1,求出x=1000。通過直觀事例中的數據分析,學生就能真正理解標志重捕法的關鍵是知道標記個體占所有個體比例的含義,使學生確信第一次用大或小網眼漁網捕魚標記都行。因此有的題目用直觀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題答案為BD。
3提煉升華
例3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其原理與細胞內DNA復制類似(如下圖所示)。圖中引物為單鏈DN段,它是子鏈合成延伸的基礎。請問在第輪循環產物中開始出現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該題由于題圖中的引物1和引物2均不在該DN段的端點,提取圖中信息很明顯得出通過第二輪循環不會出現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需要研究第三輪及以后的情況。在課堂講評時,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繪圖推知,在第三輪循環產物中開始出現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遺憾的是有的教師指導學生得出本題的答案時就結束了本題的講評,沒有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無法解決經n輪循環產物中可出現多少個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這樣的變式問題。較好的做法是教師要及時依據畫出來的圖,首先歸納總結第一類問題:在n輪循環后,一共有為多少條單鏈?(答案為2n×2=2n+1。)長鏈有多少條?(答案為2。)中間長度的鏈有多少條?(答案為2n。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中間長度的鏈都是以長鏈為模板產生的,每增加一輪循環,中間長度的鏈就增加2條。)短鏈有多少條?(答案為2n+1-2-2n。)其次再提煉升華第二類問題:長鏈、中間長度的鏈及短鏈是如何兩兩配對形成DN段的?(答案為長鏈與中間長度鏈、中間長度鏈與短鏈、短鏈與短鏈。)只有什么長度鏈搭配才能形成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答案為短鏈與短鏈。)最終得出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等長的DN段數為2n+1-2-2n-(2n-2)/2=2n-2n(短鏈中減去與中間長度的鏈配對的短鏈,剩余的短鏈兩兩配對為等長的DN段)。總之,《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要求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科學思維[1],因此習題講評時教師要準確把握好學情,認真分析學生的錯因,找準切入點,研究講評方法,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作者:李立忠 單位: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
- 上一篇:葡萄根瘤蚜生物學特征分析
- 下一篇:環境生物學研究性教學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