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體育消費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8 03:11:00

導語:居民體育消費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民體育消費現狀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體育消費東西部地區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比較研究法。對重慶市城鎮居民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及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的體育消費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水平仍處于中等偏下位置,消費結構很不合理,與東部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研究,找出了影響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制約因素,并為改善體育消費結構、提高人民體育消費水平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意識習慣的顯著變化,體育消費領域正不斷地得到了發展和開拓。體育消費已成為現代生活消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對整個社會消費結構改變,而且對促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加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1)本課題研究對象是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對重慶市的12個區市縣20歲以內~50歲以上各年齡階段的男女居民中抽取被調查者2000人進行了《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調查》問卷,共發調查表2000份,收回問卷1760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問卷1710份,占收回問卷的85.5%。(2)以所調研的全國八城市城鎮居民實際體育總消費、體育實物消費、體育勞務消費、體育信息費、體育家庭消費統計資料作為樣本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按照社會學和體育統計學制卷原理,采用表面效度檢驗,結果表明有效率達100%;同時對重慶市城鎮居民進行了信度檢驗,結果顯示:相關系數r=0.89。

(2)數據統計法

重慶市城鎮居民調查研究所獲得數據,主要依據計算機進行數理統計。

(3)比較分析法

以重慶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相關數據作為客觀依據,科學地參照東西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數據指標相比較,得出相關結果,作定性、定量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情況分析

重慶市是西南地區及長江上游地區主要的經濟中心,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在全國綜合競爭力排名18。雖然人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與東部發達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及重慶直轄的契機,體育消費市場仍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目前,重慶市城鎮居民2003年人均收入為6684元,體育人均消費約為319元,占總收入大4.8%。在被調查者中,體育實物型消費約為205元,占體育消費總支出的64.2%;勞務型消費約為70元,占21.9%;體育實物型消費與勞務型消費之比約為1:3,實物型消費遠遠大于勞務型消費;體育信息型消費約為44元,占13.8%。

2.全國東西部部分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體育消費總量對比分析

影響體育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因素來說,它主要取決于消費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水平的高低可以決定體育消費結構的變化。據2003年全國東西部主要八大省市來看,東西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體育消費量相差甚遠。重慶市在兩個指標數據上由于抽樣了部分的學生,可能在數據上約偏低,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值和體育消費均值分別在15160元和1146元,其中深圳市兩項指標為最高,分別為18188元和1455元,體育消費所占的比例約為8.0%,形成了一個年均30億左右的消費市場;北京、上海體育消費額均保持在1000元以上,東部只有浙江在1000元以下,為973元,從整個東部地區來看其體育消費所占比例均在7個百分點以上,由此證明,東部地區居民對體育的熱中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值和體育消費均值分別為8351元和491元,其中成都市兩項指標基本接近東部水平,分別為13028元和925元,體育消費所占比例也超過了7%:其余三個省市兩項指標均落后于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在8000元以內,體育消費均不超過500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市的體育消費從整體排名來看,處于中下的位置,兩項指標分別為6684元和319元,體育消費僅占4.8%,與東部地區兩項指標均值相比都約為1∶2.5,與同為西部城市的成都、西安,差距也較明顯,所以要解決現目前重慶市消費偏低的現狀,加快我市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成為了首要任務。

3.全國東西部部分城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對比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勞務、信息型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必將成為我國體育消費發展的總趨勢。從我國現階段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體育消費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目前我國體育消費結構仍不合理,體育實物型消費大于體育勞務型消費,東部地區體育勞務消費與體育實物型消費之比約為4∶6,西部約為2∶8;從各項消費水平來看,東部遠遠高于西部。重慶市從整體上比較處于中下的位置。東部地區在體育實物性消費發展到一定的基礎之上,體育勞務型消費和體育信息類消費已達到相當水平。體育場館的租賃、健身娛樂、體育參與等服務型消費業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龐大的體育消費產業體系。特別是各項消費均排在第一位的深圳市,體育勞務、信息消費已突破了700元大關,占總的體育消費的48%;上海市實物型消費與勞務型消費比例結構最為合理,勞務型消費與實物型消費比例約為4.5∶6.5。其中勞務型消費中的各項指標額分別較均勻,信息消費額在體育服務型中所占比例為最高,達到了160元;北京、浙江雖排在東部之后,但在場地租賃、培訓、體育觀賞型消費中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100元以上;從觀賞體育比賽的消費來看,東部地區每人可接受的門票價格約在30元~100元的居多,從體育培訓消費來看,東部地區每次培訓的消費約在5元~10元之間。由此證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城鎮居民在追求體育實物消費的同時,其體育消費投入在精神上的享受費用也是相當大的。重慶市與其東部各省市相比是很落后的,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消費水平上較東部有很大的差距,從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出,重慶城鎮居民體育實物消費約在205元、體育勞務消費約在70元、體育信息消費約在44元;其次,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較東部不合理,體育服務型消費所占比例太少,體育勞務型消費與體育實物型消費之比為1∶3,體育勞務型、信息消費分別僅占體育總消費的21.9%和13.8%。從場地租賃、培訓、醫保幾項指標來看,人們投入的費用太少,說明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少,從觀賞體育比賽上,人們可接受的門票價格一般在10元左右,50元以上的較少。總的來看,重慶是體育消費在全國來比,仍較落后,但是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相信人民生活將越來越富裕,人們的體育消費水平有望得到極大的提高。四、影響和制約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的因素

1.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處于西南地區,直轄成立不到8年,經濟發展的歷史較短,據重慶市統計局統計,2003年重慶市年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891億元,第一產業占18%,第二產業占40%,第三產業占32.8%,體育屬于第三產業服務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嚴重影響了重慶市體育產業經濟發展,阻礙了體育消費的勢頭。

2.消費意識、習慣、行為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城鎮居民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又進一步加劇了生活和體育消費的脫節。據調查顯示,重慶市城鎮居民有近50%不愿放開手腳消費,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重慶是重工業城市,行業的不景氣促成了大量的勞動者失業,下崗失業是造成重慶市今后收入存在不穩定性;二是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將使教育費用大量的提高;三是醫療制度改革的出臺;四是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的出現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相應的支出比例,改變了人們消費觀念,形成了體育消費意識的淡漠。因此,居民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體育消費,人們只有在滿足生存需求后,才會增大對體育消費的需求。

3.閑暇時間與家務時間對重慶體育消費市場的影響

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人們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生產勞動和勞務老動上,人們占有閑暇的時間較少,根據統計,重慶市居民閑暇時間不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分之二,與國外發達國家的閑暇時間比相差約一半。閑暇時間少,成為影響重慶市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

4.體育設施場館和服務質量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是正處于直轄后經濟蓬勃發展時期,體育設施、場館很多都正在規劃、建設之中,現有的體育場館中,約40%對社會全部開放,約20%的場館部分開放,另外有40%的場館尚未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幾乎全部開放,但這樣的場館僅占所與場館的2.3%,而且體育場館和體育娛樂設施向居民提供的消費服務項目、服務品價格、服務環境、服務質量較差,體育消費者去場館的距離長等因素,成了制約居民體育消費不可忽視的因素。

五、結論與建議

1.在國家扶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從根本上改善重慶市人民生活水平是最根本因素。

2.從體育消費需求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體育消費,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的消費需求。

3.加快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場館服務質量。針對重慶市山高路不平的地理特點,建議多設計適合在社區、居民區建設多功能、小型適用的體育娛樂場所,緩解公共設施不足的矛盾。

4.加快大眾傳播對體育消費的宣傳,改變人們對體育消費的意識、觀念,正確認識體育消費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體育消費的氛圍,廣泛推進體育消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朝輝張賢松:我國居民體育消費合理化初探,成都: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4,23~26

[2]王步:新世紀體育消費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南京: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