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學問題與措施

時間:2022-05-06 11:06:00

導語:英美文學教學問題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美文學教學問題與措施

一、前言

英美文學課是英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文學對于了解目標國的文化、習俗和權利話語等方面都是一門別的課程所替代不了的。文本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在文本中,文學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外國文學是學好外語難以回避的途徑”(虞建華,2002)。英美文學是培養具備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養和高素質英語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然而,英美文學教學被邊緣化,廣泛散布著“無用”的論調,其自身亦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那么,英美文學教學如何使文學變“無用”為“有用”?如何擔負起培養具有良好文化修養和高素質人才的重擔呢?這些是英美教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亦是本文關注所在。

二、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首先,英美文學課時緊,任務重。英美文學課教學內容比較多,既包括文學史,又包括作品欣賞,因而與課時少的矛盾比較突出。教材方面,多半以史為重,許多作品除了詩歌外,幾乎都是節選,而學生手頭的相關文學資料有太少,通過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領略到整部原文作品的風貌。如何對教學內容合理想取舍,詳略得當,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把學生領入文學殿堂,是搞好英美文學教學,解決問題的關鍵。其次,文學無用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一方面對外語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又把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觀念帶進了外語學習,對于實用性不強的文學普遍受到冷落。學生群大都“忙于閱讀各種實用文體的材料,為的是他們的各種‘特殊用途’,如工程英語,銀行英語等,還有人忙著應付各種證件考試,如CET-4,CET-6,TOFEL,GRE等等”(羅益民,2004)。

這種情況下的經典作品的閱讀自然是不容樂觀的。面對就業壓力,這一切也無可厚非。堅守陣營者當然可嘉。然而,如何在“文學無用”的大環境下,使文學走出課堂,走近學生,是值得所有文學教師深思的問題。再次,傳統的教學模式。目前許多高校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記的被動式學習,易于枯燥乏味,又何談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而培養了學生的惰性、依賴性。通過英美文學教學,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究作品的欲望,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應采用何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既兼顧課程特點,又吸引學生有效參與。

三、英美文學教學策略探析

1.經典文學作品閱讀。加強文學教學,經典閱讀是必經之路。關于經典文學作品在文學教學中的作用,羅益民教授在他的《閱讀經典與英國文學教學》中給了我們經典的闡釋,“經典文學作品體現了文學史上文學藝術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語種智慧的結晶,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把握該民族文學藝術的脈搏,領略其中的這種精華;同時也可以作為他山之石引以為鑒”(羅益民,2004)。但是,現在社會急功近利,加之文化消費模式的巨變,學生們更愿意閱讀輕松的作品,或者選擇現代科技帶來的感官享受,原著閱讀狀況令人擔憂。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應指導學生閱讀原著,以量化指標促進閱讀,并把此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經典文學作品都是多元的開放系統,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元解讀作品,并到達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還能提高分析能力,發展思辨水平。另外,為便于學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文學名著,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由名著改編的電影,電影娛樂性、形象性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強了印象。經典文學作品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和對人生、人性的深沉思考,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學生從中獲得心靈的感動與共鳴,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文素養。名著在學生看來枯燥無味,所以名著的閱讀,需要良好踏實的學風,精神食量的獲得沒有便捷之路。

2.寫閱讀心得。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許多作家均為語言大師,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但能深切感受其語言魅力,英語水平也在得到相應提高。只讀而不寫,難以達到相應目的。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文學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教師哪怕做到再詳盡,也無法代學生去理解,所以對作品的意義與理解是不能被動接受,只能由學生自己去感悟。學生主動參與文學意義尋找、發現的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洞察、感受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能力,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3.注重引入文學理論的教學。對于英美文學課的培養目標,《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然而,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大多只重視文學史和選讀,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文學批評是缺席的。當然,讓學生理清文學史的脈絡,大體了解文本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應當也是必需的。誠然,文學理論是抽象難懂的,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貫穿于文學教學中,需要教師的教學藝術與技巧。例如,在講到美國文學意象派運動領袖龐德時,為了讓學生更好了解何為“意象”,首先讓學生共同品味比較熟悉的元代著名劇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詩中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刻畫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因為熟悉而感興趣,因為意境美而印象深刻。這樣再回頭龐德的作品,理解何為“意象主義”就容易多了。在對比中掌握了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