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12-24 08:39:40
導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挑戰以及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新的視角和可能性。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學校需要建成一個支持性的積極組織和心理文化,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所有育人工作高度融合,同時需要建立全員參與———立體推進———多元素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促進每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潛能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素應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教育部調查統計,截至2009年,已經有八成的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動,八成的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專兼職教師數量有所增長。[1]但是,很多數據顯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依然嚴峻,如中國兒童中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大多數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是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也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依然不容樂觀。[2](p3)本文旨在探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如何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如何更好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更好提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有很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仍然在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對于大部分學生的發展性問題沒有提前預防,更沒有充分重視挖掘發展良好學生的心理潛能。還有些校長和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教育工作關系不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可有可無,很容易擠占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如2010年的調查顯示盡管有八成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課表,但只有三成的學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課時。八成設立了心理咨詢室的學校,還有相當一部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正常運轉。[1]在開展工作的方式上相對比較單一,缺少有效推進路徑和策略方法。本文認為,積極心理學的迅速發展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學校借鑒、探索和應用。
一、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思考和更多可能性
(一)積極心理學強調對人的優勢和價值的研究,明確和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功能,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回歸到育人的起點。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認為心理學的任務除了要研究消極心理,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之外,更要致力于鑒別和培養有天賦的人以及使人類生活得更加豐富充實和有意義。積極心理學關注人類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組織,[3]認為心理學的功能應該在于建設而不是修補,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同時,積極心理學提倡注重發現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他們的弱點,重視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并認為發掘個體內部系統的能力和心理品質而不是修正缺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這些理念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教育的目標完全一致。對于成長中的中小學生而言,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發展性的、如果能在問題之外看到學生內在的資源和力量,就會在學校管理中、班級管理中、學生問題處理中采用積極的視角,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空間。有些學校擔心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注重心理健康會影響學生學業的發展,但是對于中小學生來說,積極的情緒體驗、良好的心理感受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能夠促進學習。積極心理學對情緒與認知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分別在快樂、興趣和無怒等正情緒狀態下進行認知操作活動的效率,明顯高于被試分別在痛苦、懼怕和憤怒等負情緒狀態下進行認知操作活動的效率,[4]這說明積極的情緒狀態會促進認識的發展。我國臺灣地區對學生進行持續的跟蹤后發現,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積極、樂觀、意義、希望等感受的提升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學業成就和整體體驗。上述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情緒和主觀體驗能夠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和全面成長,這也更加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學校整體工作具有正向的意義,使心理健康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質上。(二)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人格特質是需要在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心理彈性、堅韌人格和樂觀人格這些積極人格特質的重要意義,這些特質都具有阻抗壓力、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彈性是一種能夠幫助個體抵御壓力的消極影響,促進良好適應的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創造性、情緒管理能力、幸福感、幽默感、自信、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能力等。研究顯示,高心理彈性個體更多使用積極的應對策略管理壓力情境。堅韌人格也是一種積極的人格品質,具有阻抗壓力的作用,能夠對健康有直接的預測作用。樂觀人格傾向(dispositionaloptimism)是個體對現實和未來較為積極的認知傾向,也是一種較穩定的人格特質,對于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對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得以實現的,當通過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5](p12)人類先天的學習能力、創造和好奇的本性是積極人格特質形成的基礎;這些先天的本性還必須與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外在的生活經歷相結合使之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和價值,環境和生活經歷對這些人格特質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對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學生的周圍環境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教師、同學和朋友都對他提供最優的支持時,學生們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特別是如果學校的文化鼓勵學生創造、給學生自由解決問題的空間,如參與學校事務的管理、自主設計和布置學校環境和班級環境,給學生提供多種參與活動的方式,在課堂學習中對孩子給予積極正向的評價和反饋,學生就會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就會體驗到勝任感。如果做到這些,孩子就容易發展出自信、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樂觀的品質,更加喜歡學校,學生在學校中所有的經歷,都可以稱為他們發展積極心理品質的要素。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人格,發展出對待社會積極樂觀的態度。而這些品質的培養是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實現的。所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來就是學校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應該自然地包含在所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心理健康與學校的各項工作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三)積極心理學強調個體的主動參與和自我管理的重要價值,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積極心理學認為不管是個體的積極主觀體驗還是積極人格的形成,如果個體主動參與、有沉浸體驗、并且感到有意義就有可能更多地產生積極的效果,而這些都以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為前提。如有研究表明:人們對主動參與的活動,更能夠堅持、更有創造力、更能遵守承諾和自我約束。[6]這些研究成果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更廣闊的思路。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途徑為心理健康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從學生的反饋和效果看,比較受歡迎,學生非常愿意投入和參與這樣的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適合學生特點、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和感受,并且在過程中生成和建構自己的理解,由學生自己生成的結論比較容易轉化為內在的行為規范,并且更容易遵守。但也要看到,有些學校的心理活動課還是存在課程化的傾向,老師給學生講很多概念和名詞,學生沒有深入、真實的心理體驗和參與,所以對學生產生的真正影響和效果有限。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中我們要特別強調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內在體驗,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除了通過進一步細化心理活動課的內容選擇、教學形式設計之外,學校還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通過在各項活動中充分吸引學生自主參與和投入,并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中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構成要素,學生充分參與到學校建設中,學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和環境為學生創造體驗的渠道,設計多樣化的活動,適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基于這樣的視角,所有和學生發生關聯的老師、管理者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承擔著為學生創造更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的任務。
二、構建積極健康的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心理教育持續發展的前提
從前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學校各項工作關聯緊密,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學校的組織文化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校組織文化包括表層的物質層文化、中層的制度和行為層文化以及深層的精神層文化。物質層文化是學校組織文化的外在體現和標志,主要表現在優美的校園環境和適宜的教學設施等,這些都直接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觀念。制度和行為層文化是指那些被教職工認可并自覺遵守的制度和準則,并通過教職員工表現出來的行為。其中學校制度文化是指蘊含在學校規章制度、紀律要求以及約定俗成的規范中的價值標準和取向;行為文化是指教師、學生等所體現出來的教風、班風、學風等。精神層文化包括學校的價值觀、學校精神、職業道德等,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心理習慣和思維理念,因此成為組織文化的最深層結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學校組織健康與否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密切,特別是校長倡導、關心體貼和影響力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關系。[7]一個積極正向的學校文化和心理氛圍會反映在學校所有的教育環節中,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是以發展為導向的、以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只有基于這樣的理念,學校環境設計才會真正考慮和尊重學生的需求并且吸引學生參與;學校才會采用民主健康的管理風格,教師才可能會有良好的心態。教師會把這樣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接受每個學生的發展現狀,在班級管理中采用積極導向的方式處理學生的問題和進行班級管理,倡導一種積極的交往文化,在課程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和自信等,為每個孩子提供適當的教育。
三、形成“全員參與—立體推進—多元素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核心
(一)全員參與的人員隊伍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疊加。學校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應該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不同教師的角色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有著不同的作用。所有的老師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和差異,創設每個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看到學生的努力和改變,及時鼓勵孩子堅持、互助的心理品質,讓每個孩子體驗到成就感。班主任作為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他人”,要深入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創設支持性的班級文化,并且結合學校的各種活動發現和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價值感。心理教師可以通過系統的專題課程或活動設計,針對不同學生發掘各自的優勢以及滿足有個體咨詢欲望的學生的需求,并且能夠指導教師和班主任更好地分析學生的行為和找到最有效的解決策略;德育干部可以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與心理教師、班主任、甚至聯合家長一起設計對孩子更有吸引力的主題和活動,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提議和組織。全體人員的參與能夠在工作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更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育人結合在一起。(二)立體的推進策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覆蓋。強調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立體化的推進路徑和策略,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聯結到每個學生的重要橋梁。如在具體的推進策略上,可以建立學校心理體驗基地或中心、針對不同的年級及班級設計系統的心理課程、在各個學科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中嵌入對學生感受和體驗的關注、給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和可能性,通過多元的社團活動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并通過家校協同更好地尊重不同學生的差異和特點。多種形式立體化的推進策略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應有的成效。(三)多種元素的融合和創新的方法使心理健康保持內在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育人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結合積極的育人導向,就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將更廣闊的時空要素整合進來。現在的學生對于刻板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接受度比較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認為學生自主參與和投入的活動更加能夠體驗到勝任感和積極的主觀體驗,所以除了保留和繼承原有的傳統心理活動課程、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等教育方式外,還可以更多地整合一些更生動、有創意、更靈活多樣、更自然生活化的活動課程,如心理社團、心理活動周、整合繪本、心理涂鴉、教育戲劇、心理游戲、手工活動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將心理健康品質的培養自然地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將心理健康因素融入進去,學生們不會感受明顯的“被教育”的痕跡。當一種教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時候,收到的效果是最好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目標和功能,建立積極和有支持性的學校組織文化,將所有教職員工都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更加生動靈活的方式,在自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良好人格。
參考文獻:
[1]姚本先,何元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3).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3]張慧霞.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轉向的啟示[J].科教文匯,2008,(29).
[4]潘孝富,程正方.學校組織健康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
[5]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18(3).
[7]李芹.學校組織文化內涵、結構與功能探討[J].社會工作與管理,2008,8(2).
作者:邊玉芳 吳洪健 張玲玲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 上一篇: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初探
- 下一篇: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