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觀念史角度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時間:2022-02-18 10:02:36
導語:美學觀念史角度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學觀念作為藝術領域的先行者,構成貫穿古今的美學思想歷史脈絡,進而成為藝術發展的指路明燈。科學則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方法,與藝術分別從感性與理性的角度共同構成人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方法。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的著作《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為探求藝術與科學的深層關系提供全新的思路。美學觀念史亦是藝術發展史的濃縮——藝術、美、形式、創造性、模仿、審美經驗,這六大美學觀念影響并延伸出諸多知名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也成為這些美學觀念的依據。美學觀念史指導藝術領域未來的走向,與科學探索共同完善人們認識自我與世界的方法。
一、共性與極端
1、藝術與科學的共性追本溯源,藝術和科學都是人類所掌握知識構成體系建立的學科,最早的藝術與科學并非如今刻板印象中語義的彼此對立。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在其著作中,用新穎獨特的構思將六大美學觀念以史論結合的形式,清晰的闡述美學發展的悠久脈絡。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語義環境中,藝術與科學都需要技巧但可被學習,甚至對“藝術”詞語的定義也經歷數個世紀。木匠、陶匠、泥瓦匠等需探索客觀規律的技術性職業都被包含在藝術領域中,功利至上的實用主義在早期社會得到廣泛認可。此階段的藝術更多是技藝,因生產水平有限,藝術追求功用,視覺美感被置于功能后。此階段的科學則囊括諸多,惟一共性就是其自身是否具有規律(如天體、音樂)。在現代社會,藝術“寓教于樂”、精神愉悅等定義,與科學專指研究自然世界客觀規律乃至加以運用的領域形成鮮明對比。2、感性與理性的極端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截然不同,各自代表的藝術與科學亦極為不同。擁有極強主觀色彩的“藝術”,以藝術家個人認知和情緒為根本,無論藝術家使用何種媒介與方式表達自身的情緒感受或創作主旨,他表現的是自身,以及受到他周圍環境影響下認知世界的方式與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尤其在現當代藝術作品中,藝術家在作品中更追求凸顯自身強烈個性,現當代藝術創作中不再推崇具象、受客觀世界限制的形象——意識流的作品并不能讓觀者用理性去理解評判,從而走向更為極端的感性。作為絕對理性的“科學”,遵從客觀世界的規律并在不斷實踐中發現新的規律或全新的領域。科學的最終追求是客觀世界的真實,也因此所有的實驗或推論都是基于事實進行推導。如福爾摩斯的“演繹法”,基于已有的真實線索演繹案情真相,科學在反復驗證前人理論的時候也在一步步地將理論變為現實,在求真的過程中不斷的失敗、推翻、重來,然后提出新的理論,如此循環直至找出真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科學與技術結合的越來越緊密?!?誤差”的工匠精神使得科學走向理性的極致。
二、統一與反思
1、規律性的統一從藝術和科學的規律性角度而言,二者間可畫等號。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在開篇提到“藝術”一詞起源希臘文,而它的發展從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時期都表示技巧。“舉凡技巧都需以某種規則之知識為其基礎,是以缺少規則或方案便不能稱其為藝術。”藝術是遵循一定規律而為人們呈現視覺美感的作品,這種規律是針對人類認知、建立在無數次失敗探索后形成廣義規則。就繪畫而言,當構圖、顏色、形狀等元素能賦予人“美的感受”時,繪畫技巧能極大減少畫家繪制周期。更少成本獲得同樣、甚至更好效果——這就是繪畫技巧。從美學觀念史角度淺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文/陳秋虹而科學也是在無數次失敗中探索出成功規律的實踐成果?!?誤差”將科學從學術性研究拓展成實踐性技術。為得到理想結果,科學家會將細節把控到極致。人非機器,純粹理性的重復性實踐使“人”的成分降低。機器人成為既是人也是機器的合成品。而這些重復工作的機器人,亦是科學技巧的體現。二者共同性體現在“規律”。作為人的學科,人類對于藝術和科學認知一致,但在實踐過程和得出結果時,針對不同媒介,藝術與科學呈現完全不同的狀態。人們認知藝術,如繪畫中“紅+藍=紫”,都是在經過無數次失?。ɑ蛘f未得到最理想狀態結果)后得出穩定、客觀規律的實踐。2、極端后的反思當藝術與科學走到各自領域極端時,絕對感性與絕對理性的人無法在客觀世界中真實存在,更是肉眼可見的人格缺失。當今社會愈發重視“美育”即是為彌補社會對于感性部分的不足。人們的共情能力日漸衰微、人際關系日趨冷漠,“社交恐懼心理障礙”、“模式化”等人群已成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龐大部分。這部分人群對感性的不敏感使得他們的理性能力占據上風,因此具有強大的執行力和韌性,比其他人更容易達成計劃和目標。在面對問題時可以更冷靜、更客觀的把握全局。但相對的,在日常生活與人際交流過程中,這類人群便會比其他人更易出現上述問題。所以,藝術與科學作為感性與理性的代表,走向極端是必然結果,但走到極致后以反思性思維將二者中和則是人們為達到更高境界的必經之路。
三、客觀的探求
客觀是藝術和科學走向極致的真理。藝術與科學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存在。列昂納多·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但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家,同樣也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在《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等諸多作品中都運用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黃金分割”,使畫面不僅因主體和色彩給觀者帶來審美愉悅,通過精密計算的構圖更是以極其精準的分割使作品呈現出滿足視覺的美感構成?!包S金分割”亦成為后世藝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理性與感性在列昂納多身上體現出矛盾而統一的神奇色彩。作為千年難遇的天才,列昂納多涉獵極其廣泛。從他存世的其他手稿之中可以看見,他諸多的發明創造并非憑空捏造,而是從自然界動植物的生活習性中發現規律、汲取靈感。列昂納多的許多設計手稿如滑翔翼等物的構思和猜想在后世經人們不斷實驗并得到驗證。正是因為列昂納多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發現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所以他將這種規律運用在科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并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就這種共性而言,藝術與科學是一致的,都在追尋能實現的規律,不過一個是向內:藝術是向內心世界的探求意識,追求主觀的感受和情緒;另一個是向外:科學是向外部世界客觀的獲得認知,尋求未被發覺的事實、物質、規律。
四、結語
隨著技術不斷革新,機器人的出現使人與機器的界限變得模糊。最直觀后果是失業。能被機器替代的人失去競爭優勢:同樣的重復勞動,機器比人效率更高、出錯更低、成本更低、任勞任怨。在大型企業中,高層更愿意將員工替換為在成本上更“可控”的機器。在技術含量低不需動腦的基礎工作面前,人類的優勢不如機器。但在更高深的層次,機器人的制造突出其“人”性。人的模樣和語言、掌握人類的語言和動作系統,越來越逼真的仿人技術使機器人在外觀上與人類逐漸接近。一方面人類想要機器人取代底層勞動力完成基礎工作;另一方面想使機器人和人類差異不斷縮小。做到極致的機器人不只是產品,并上升成藝術品,這些藝術品亦是科學的產物。在某些科幻電影中,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類和通過算法模仿人類行為機器人的關系就如同感性的藝術和理性的科學,滿足一定條件時能畫等號。在現當代科技發展下,基礎工作領域內機器取代人的時代已經來臨。作為具有創造性的領域,如何在科技與生產力提升的大環境下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將在未來由部分人群的目標轉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參考文獻】
[1]﹝美﹞蘇珊·朗格,著.李澤厚,譯.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
[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
[3]﹝英﹞凱倫·阿姆斯特朗,著.孫艷燕,白彥兵,譯.軸心時代[M].上海三聯書店,2019,12.
[4]﹝中﹞高宣揚,著.后現代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
[5]﹝中﹞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2.
[6]﹝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
[7]﹝波﹞瓦迪斯瓦夫·塔特爾凱維奇,著.劉文譚,譯.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8.
[8]﹝意﹞喬爾喬·瓦薩里,著.劉耀春,譯.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世紀的反叛[M].長江文藝出版,2003,1.
[9]﹝美﹞赫伯特·馬爾庫塞,著.李小兵,譯.審美之維[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10]﹝英﹞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作者:陳秋虹
- 上一篇:飲食文旅資源開發對策
- 下一篇:城市建設與體育發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