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理想人格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3:18:00
導語:莊子理想人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莊子理想人格中蘊含的科學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規律的理性意識;不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為一的高超視域;身重于物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莊子;理想人格;科學精神
莊子關于理想人格的設計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老子將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嬰兒”、“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導出理想人格應是絕仁棄義、絕學棄智的返樸歸真。在這一基礎上,莊子高揚人的自由本性,設計并確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積極入世,也有別于佛教出世的“逍遙”型理想人格。對莊子“逍遙”型理想人格進行一番披沙揀金的工作,我們不難發現,其理想人格中包含著敢于懷疑、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規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個人尊嚴等在科學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科學精神。
一、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
莊子在《秋水》中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是莊子“逍遙”型理想人格的經典表述。在莊子看來,“至人”、“神人”、“圣人”是與“道”同體、具有與“道”一樣的絕對創造性的品格?!爸艘玻乱玻瑢⑴皂缛f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2]他所遺棄的塵垢秕糠也能陶鑄出堯舜那樣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為事”,是由于他有著自己更高的價值追求?!疤炱溥\乎?地其處乎?明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是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3]其“無為”乃是無為于人世間的仁義禮法、功名利祿,而對人生意義的形而上思考、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對“道”的體悟之“為”卻一刻也未曾停息。莊子超越了先秦以來對上天盲目頂禮膜拜的愚昧迷信,繼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為代表的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將天地自然視為認識的客觀對象,向曾經籠罩著神秘外衣的自然現象發出了種種疑問。鮮明地凸顯出莊子試圖認識、理解客觀世界,追問世界終極存在的求索精神。莊子的“自然者本無故而然”,掃盡一切天命妄言,蘊藏著強大的理性批判力量。這種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對于人類面對客觀世界努力探尋其底蘊和奧秘的科學活動而言是何等的重要。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宇宙由秩序所制約,我們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遠的將來能完全地理解這種秩序。也許這種希望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也許根本就沒有終極理論,而且即便有我們也找不到。但是努力尋求完整的理解總比對人類精神的絕望要好得多?!盵4]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科學家們不倦地努力,并由此而產生了真正偉大的成就。
莊子這種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并不是出于詩人般的狂熱,而是基于對人類認識能力局限性的理性認識。他在《養生主》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話雖然帶有幾分不可知論的悲觀色彩,但卻道出了知識的相對性和人類理性認識的局限性。“知識之球愈大,則其與未知界接觸之面也愈大?!盵5]人類雖然可以不斷地打破認識界限,然而卻永遠不能完全認識這無限的自然界和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人類理性的悲劇,同時也是人類理性的不朽”[6],更是莊子思想的深刻所在??茖W探索作為人類認識、改造世界活動的一部分是極為艱辛而又永無止境的。
二、遵循規律的理性意識
莊子以“自然”作為其人生哲學的價值原則,并看到了“自然”的“無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盵7]因而,莊子的理想人格還包含了另一層含義:順應自然規律,不強作妄為。莊子在《駢姆》中通過“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之比喻,強調所謂至理正道,必須不違反事物各得其所而順應自然。莊子這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思想真實地告訴人們:在人類之外的這樣一個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獨立存在的,任何關于自然界的探索活動都必須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人的意志雖然有為,但人在探究自然而展開實踐活動時卻不能反自然而恣意妄為。自然規律雖然帶有偶然性,但更具有客觀性。對于科學家而言只有承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才會力求去發現自然規律。同時科學的任何創造都必須因循自然規律而不是自由而隨意的制作。彭加勒在批判唯名論、反理性主義哲學家勒盧阿時就曾說:他“最荒謬的就是主張科學家創造事實?!盵8]
三、不為物累的超然品格
莊子在《天下》中對“逍遙”型理想人格之精神不受任何約束而超然于萬物之上作了詩意的描述:“至人神矣!……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已,而況利害之端乎!”在莊子的理想人格中,固然含有其對昏亂無道的社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9]的順世思想,然而其理想人格的實質卻是超脫世俗羈絆、不為外物所累的獨立人格和自主精神。莊子在《秋水》一篇中描述了他在濮水邊釣魚對楚使來請他為相而不為之所動的故事。他托喻神龜表明自己“寧其生而曳尾涂中”而不“寧其死為留骨而貴”的安于貧賤不與權貴為伍的生活態度。
莊子之所以不為外物所動,不問利害,是由于他有著對于“道”這一最高真理的向往和追求?!俺5馈被颉按蟮馈笔鞘澜绫举|或自然萬物的根本規律或至善至美境界。因此,追求“體道”、“悟道”實質上是力圖超越現有或表象世界,認識世界的本質或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用莊子的話來說,也就是“極物之真”。他認識到,超然物外的品格對于這種探尋“真知”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短斓馈分姓f:“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儀,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要“極物之真,能守其本”必然要“外天地,遺萬物”。莊子所推崇的這種超然物外的精神就是科學精神。它要求科學家應該具備不畏權勢、堅持真理的獨立人格和自主精神,以及不為功名利祿動心的恬淡心態。這樣才能做到在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不受常規和習俗的束縛,心無旁騖地潛心于科學,探尋真理。正因如此,愛因斯坦把自己描述為一個“孤獨的旅客”,他說“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于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親近的人,……他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所左右,并且能夠不受誘惑要去把他的內心平衡建立在這樣一些不可靠的基礎之上?!盵10]
莊子對“大道”的探索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勝于對科學真理的占有,探索之外,別無他求。這種探索“大道”的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又在另一層面上體現了莊子的超然品格。當今社會,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科學技術的成就以及它的實際應用,為求知而求知的純粹科學卻被人們忽略了。整個人類在認識、實踐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急功近利傾向無疑阻礙了科學的長足發展。如丹皮爾所說:“科學主要是追求純粹知識的自由研究活動,如果實際的利益隨之而來,那么是副產品,縱然它們是由于政府的資助而獲得的發現。如果自由的、純粹的科學遭到忽略,應用科學遲早也會枯萎而死的?!盵11]人類文明進程不僅需要應用科學、技術成果的創新,更需要作為應用科學理論鋪墊的基礎科學的突破和真正的科學主義精神?!叭绻f,科學主義是培育具有深遠理論意義的基礎科學成果的精神搖籃,那么,道家‘不為物累’‘物各有宜’等主張則是蘊育科學主義精神的沃土?!盵12]由此我們不得不感激莊子超越物外、不為物累的思想為今天科學精神的弘揚提供了思想淵源。
四、物我為一的高超視域
莊子“逍遙”型理想人格以“自然”為價值原則,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的“無為”思想化解了天、人對立的矛盾,而導出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13]、“旁日月、挾宇宙、合萬物”[14]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員。這一立足宇宙、融入自然的視角,無疑使人的視域變得高超、心胸變得豁達。面對廣袤的宇宙,人不會妄自尊大自詡為宇宙萬象的主宰和中心,而學會尊重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開發利用自然懂得適可而止。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不僅把人類與自然界完全分割開來,而且已經泱及人類自身并足以摧毀自然界與人類文明的今天,人們重新認識到了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的重要和東方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稱贊道家為人類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15],李約瑟教授認為:老莊的有機論哲學雖然阻礙了近代實驗科學在中國的產生,但到了現代,“中國人的冷靜頭腦可能是很需要的,并可用于把西方世界從它陷入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唯科學主義的深淵中挽救出來。”[16]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為當今科學探索、技術創新提供了指導,成為科技倫理思想中世界共享的珍貴資源。
立足于“天地與我并生”的高超視域,莊子的理想人格不僅超然物外,甚至還從肉體和精神兩方面徹底地忘記自己。“道人不聞,至得不得,大人無己?!盵17]只有“無己”才能做到“無功”,“無名”;“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盵18]只有“無己”才能與天地融為一體。莊子“忘己而自適”的境界啟示著今天的人們以一種平衡而寧靜的心態對待個人的利害、榮辱、生死,在逆境中超脫、奮起。科學技術的進步催促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科學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為全人類謀福祉、促使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理應是科學家從事科學探索的最高目標。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使科學的真正目的變得含糊的今天,在“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仍不泛市場的現實社會中,科學家樹立正直、無私、對人類社會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崇高精神,不隨波逐流,不去追求庸俗的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同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19]
五、身重于物的價值觀念
處于戰國時期爭奪不已、紛亂無道的黑暗現實之中,莊子深受到環境的險惡和生存的巨大壓力。為了保全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不得不入世隨俗、削減鋒芒,然而他卻始終以不失“真我”、“本我”為前提,“順人而不失己”[20]。在莊子看來,儒家人為的道德規范、封建綱常是對個體生命的傷害、對自然本性的曲扭和對個性伸張的壓制?!白杂菔险腥柿x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盵21]這些話語雖然不無偏頗,因為儒家道德具有促進個人心性修養、增強個人社會責任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積極的一面。但從本質上說,它是以體現群體價值的仁義禮法為道德本體,因而在較大程度上忽視了個人價值的存在?!拔崴^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藏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22]莊子認為世界最完美的并非仁義,而是完整的個體生命和獨立的人格。在群己關系中,雖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根本,然而就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社會的進步是以個人的進步為前提的。試想,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力的個人,社會的發展何以可能。科學探索是極具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其強調繼承、協作,但更不能沒有獨立、創新。只有承認了個體的價值,尊重個體獨立的人格才能激起個體創造的熱情,從而為社會創造新價值。
不僅如此,莊子還看到了人的生命遠比那些附屬于自己的東西珍貴。他鄙視那些“朝廷之士”終日“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23]人們要“棄隸者若棄泥涂、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24]。在科技和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生存競爭不僅嚴重損害了個人的自由發展,也使整個人類為其外在的物所主宰。人類逐漸地在物質的誘惑以及無止境地向大自然掠奪、索取物質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今天,生命物化已成為人類不可回避的問題,由此而衍生出來的生態問題、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直接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莊子這一“身重于物”的思想,冷靜而理智地告訴人們,要抵制無限膨脹的物欲操縱,發現人自身生命的價值??茖W技術不是滿足人們無限欲望的工具,而是為人類造福,使全人類邁向進步、自由的階梯。如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我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25]
莊子的思想誕生于二千多年前中國由奴隸社會邁向封建社會的大動亂時代,在其“逍遙”型理想人格中不可避免地會存有厭世避世、偏重個體生命價值而忽視社會群體價值等消極面。然而,透過這些消極面,我們發現貫穿其理想人格中的科學精神,不僅陶鑄了中國古代科學家崇高的品性,為中國古代科學文明添上了極為重要的一筆。而且,在科學、民主、文明的今天,其仍透射出理性的光輝,以深刻的思想開啟著人們的智慧,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樹立理想人格,從事科學探索活動中一筆難得的思想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老子》五十五章。
[2]《莊子·逍遙游》。
[3]《莊子·天運》。
[4][英]史蒂芬·霍金著,杜欣欣等譯,《霍金講演錄》,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
[5][11][英]W.C.丹皮爾著,李衍譯,《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43、634頁。
[6][16]董光壁:《靜悄悄的革命——科學的今天和明天》,武漢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頁。
[7]《莊子·知北游》。
[8][法]彭伽勒著,李醒民譯,《科學的價值》,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頁。
[9]《莊子·人間世》。
[10][25]趙中立、許良英譯:《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5頁。
[12]呂錫琛著:《道家與民族性格》,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
[13][14][23]《莊子·齊物論》。
[15]董光璧:《當代新道家》,華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頁。
[17]《莊子·秋水》。
[18]《莊子·天地》。
[19][德]《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217頁。
[20]《莊子·外物》。
[21][22]《莊子·駢拇》。
[24]《莊子·田子方》。
- 上一篇:商務局干部作風建設整頓心得體會
- 下一篇:縣審計局作風整頓工作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