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0:20:00

導語: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分析論文

一、模型選擇與變量選取

1模型選擇

由于本研究考察失地農民就業,即失地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可能性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勞動力向外轉移的概率。因此,筆者認為,Logistic回歸模型是最合適的模型之一。Logistic模型探討影響因變量的因素,研究在一定條件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概率,比較在不同自變量組合下個體呈現某種狀態的相對可能性。

2變量選取

本研究主要探討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問題,因此,我們將因變量設定為是否實現就業,用失地后是否外出打工來反映,它是一個二元選擇變量。外出打工賦以數值1,沒有外出打工賦以數值0來表示。自變量根據有關就業的相關因素與資料的可得性,我們從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體制資本、自然資本四個方面選取指標。其中,社會資本主要通過社會資本總量測度來反映;人力資本主要通過農民受教育程度來反映;體制資本通過政治面貌、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來反映;自然資本主要通過性別、年齡來反映。

二、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模型構建與分析

為了解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我們運用“位置生成法”對青島市失地農民進行了調查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剔除掉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52份,問卷回收率為93.3%,有效率為90%。根據所獲得的數據,建立了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

從以上回歸分析得出,對失地農民就業起正向影響的是網絡水平、網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性別;起負向影響的是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年齡。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農民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

一般而言,認為網絡規模大,更容易就業。但研究發現,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卻對農民就業起負向作用,網絡水平和網頂卻起正向作用,這正證明了在失地農民就業過程中,“關鍵人”的影響度其職業及聲望,是能否實現農民就業的關鍵因素。因為,在我國農民的社會網絡中,網絡密度強。大多數都是由親朋所構成的小圈子,所謂“家天下”的格局還沒有打破,構成了“弱關系”圈子,網絡同質性強,不利于農民就業。

而在本研究中,人力資本對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重大作用再一次得到了反映,農民的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說明,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力資本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并且研究發現,在就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體制資本的擁有,因為這些農民可以通過其職位和權勢,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職業聲望更高的人,參與更多的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資本存量,因而更加有利于就業。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與大多數人群相同,農民女性比男性難以就業,年齡越大越難以就業。

三、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政策建議

從以上研究,我們發現:在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過程中,除了經濟動因與制度因素外,社會資本的支持、人力資本的提高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鑒于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中的主導地位,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上述分析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升就業渠道。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起主導作用,應制定各項政策,有效地實現失地農民就業。一要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要把失地農民就業與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政府在推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三要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擴大信息的輻射面,繼續推進電話的普及,網絡進農村的同時降低通信費用,加快有線電視的推廣,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四要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努力改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服務,實現職業介紹機構的網絡化、現代化,提高服務機構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的同時抓好市場服務機構建設,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中心;六要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其次,提升失地農民社會資本網絡,積極推進失地農民就業。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但政府又不能也不應該大包大攬。全社會各個利益集團包括農民自身也應該積極參與到此問題的解決之中。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就業過程中發揮著整合和集成作用,是重要的資源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的工具性和可積累性為就業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必要條件。為此,一要培育農民的社會信任資本,積極開展現代誠信觀念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公民道德水平,使信用道德成為農村社會的內生要素和力量的同時建立規范的誠信激勵機制,通過輸入現代誠信觀念,改造原先狹隘的,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依托的人格信任,形成一個誠信的大環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為榮,失信可恥,彼此雙贏為榮、損人利己可恥”的氛圍,維護公平競爭的原則,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二要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完善參與渠道,構建規范的參與制度;三要不斷加強失地農民的自組織建設,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從行政上予以合作,從法律上加以規范。

最后,健全社區建設,不斷擴大失地農民就業機會。我們認為,在實現農民就業的過程中,社區發展一方面可以提供社區保障和服務,另一方面能夠提供就業崗位。為此,一要健全社區自身組織建設,建立農民就業的互助支持網絡,提高農民的集體決策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二要推進社區參與,增強社區整合,豐富農民就業的社會聯系;三要發展社區服務,建立社區互助網絡。

摘要:失地農民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的弱勢群體,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經研究發現,除了經濟動因與制度因素外,社會資本的支持、人力資本的提高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鑒于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中的主導地位。提出以政府為主導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農民社會網絡,健全社區建設,增加就業機會來促進失地農民就業。

關鍵詞: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