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聯盟支撐區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3 10:24:00

導語:產學研聯盟支撐區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學研聯盟支撐區域發展論文

論文摘要:產學研聯盟是產學研合作的高級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力,中介服務體系為媒介的戰略聯伙伴關系,其主要目標是創造知識產權、重要標準和新產業,實現區域創新發展。廣東省的“省部產學研聯盟”是全國首創,已經取得了顯著效益。

論文關鍵詞:產學研合作與聯盟廣東區域創新發展

l產學研合作的發展與研究

1.1產學研合作的概念與意義

產學研合作通常是指產(產業、企業)、學(高校)、研(科研機構)合作各方之間的以科技合作為主線的科技一經濟的活動。其核心是實現科學研究一新技術開發一產品試制一市場銷售一新項目的科技創新這樣的一種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的過程,優化組合和集群配置各方資源,實現科技產業化,技術產品市場化和技術經濟效益化,使產學研合作各方能夠共享利益和共同發展。

產學研合作的意義,首先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提升企業科技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轉型發展。其二,產學研合作是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政府構建服務職能,提高治理區域發展能力和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體現。其三,產學研合作是高校一種辦學形式,也是辦學理念的提升,是實現高校三大功能協調發展,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途徑。產學研合作也為科研機構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臺,是培養科研人員的重要途徑。

1.2產學研合作發展與研究

大學與產業的關系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1810年德國威廉·洪堡(WilnmVonHumboldt)創辦柏林大學,強調教學與研究的統一。1904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提出新的辦學理念一全面推行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一體化,為社會提供直接服務。1933年日本學術振興會啟動“大學——工業合作委員會”,許多工廠和實業家紛紛成立或捐資大學建立實驗室。1951年斯坦福大學在J日金山市創立了全球首個“科技園”,揭開了大學知識產業化的新篇章,以此把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作為大學的“三大”活動J。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比利時魯汶聯合工程大學都是產學研合作的典范。我國產學研大概有幾種形式。一是“星期六工程師”的形式。二是建立技術轉移中心。三是合作研發,聯合建立研究院或基地。四是創辦實體共同研發。其五在政府指導下參與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

美國學者科爾頓(R·M·Colhon)和安戴爾(G·Un—del1)認為,美國大學與產業關系經歷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兩者互不聯系。第二階段是兩者之間有了單向的、偶然的聯系。第三階段是兩者出現了雙向交流與互動的合作計劃。第四階段,即目前兩者形成了一種成熟的、職能部分重疊的合作伙伴關系…。專家們認為,美國“硅谷模式”、“科技中心計劃”,英國“合作伙伴計劃”,日本“官產學研合作”等都是產學研合作成功的范例。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的共同經驗是:一是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組建專門機構負責協調,通過立法等形式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二是政府制定科技計劃和專門的產學研合作規劃,設立多種基金撥款資助產學研合作。三是政府重視和支持發展中介服務機構。四是構建合作體制和有效的管理機制,詳細規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的責任、義務、利益、分配方式等。許長青博士認為,日本產學研合作已進入了聯盟階段,其本質特征是“產學合作,政府指導”】。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李元元認為,產學研合作是大學與社會建立伙伴合作關系行之有效的途徑。杜玉波認為“產學研聯盟一般從單一項目合作開始,通過合作而建立各種形式的平臺等,發展成戰略聯盟J。此外,教育部科技司于2000年】0月在廣州、2005年8月在西安分別主持召開了全國高校科研工作會議,全面而系統地交流總結了我國產學研合作工作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這些理論對產學研聯盟建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總體上分析,這些研究沒有清楚界定產學研合作與產學研聯盟的關系和本質特征等。

1.3產學研合作發展的3個階段及其關系

產學研合作的初級階段——項目合作階段。它是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課題組與企業之問雙方以解決某一技術難題而進行的項目合作。其主要特征是低層次合作,合作方中高校往往是其下屬的學院、研究所、課題組、乃至專家個人,其主要目的任務是解決合作項目的技術問題;合作雙方技術支撐力量不足,合作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期性短、層次低以及不穩定性,如果利益關系處理不當,合作將會困難重重而十分脆弱。

產學研合作的中級階段——平臺合作階段。它是指合作各方共建各種科技平臺(如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檢測中心,科技產業基地,聯合辦學,創辦合作實體等,下同)。它是在項目合作基礎上建設“平臺”。其主要特征是中層次合作,建立各種平臺,合作方中高校和科研機構是整個實體而不是其下屬單位,建立較穩定的合作伙伴和利益關系,合作也較為持久和穩定。

產學研合作的高級階段——聯盟階段。它是在平臺合作基礎上構建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其主要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性高層次合作,其中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力,中介服務體系為媒介的戰略伙伴關系。二是成立領導協調小組,設立辦公室等組織機構,有戰略性發展規劃,可操作性的實施計劃,一定的法規法律和保障制度,一套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三是圍繞區域發展的關鍵或重大課題、產業技術優化和升級的戰略性問題等展開合作研究。

2產學研聯盟的運作

2.1產學研聯盟類型和目標

產學研聯盟可分為行業產學研聯盟和區域產學研聯盟兩種類型。行業產學研聯盟是針對行業產業發展而進行的產學研聯盟。區域產學研聯盟是針對地方政府管轄的區域范圍的各類產業,乃至區域發展而組建的產學研聯盟。根據產學研聯盟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地方政府行政級別為依據,區域產學研聯盟可分為:省級、市級、縣(區)級、鄉鎮級等4種層次級別形式。產學研聯盟的主要目標是創造知識產權、重要標準和新產業,促進地方區域協調創新發展。

2.2產學研聯盟的運作

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設立聯盟各方協調領導小組和工作辦公室,有聯席會議制度,制訂章程法規,形成制度;各級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配備干部負責宏觀指引和協調,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設置專職人員負責聯盟的具體工作,搭建從政府到產學研聯盟各方、從省到市、縣(區)乃至鄉鎮及企業都有專職人員負責的產學研聯盟的持續運作的組織保障。政府主導是產學研聯盟與產學研項目合作、平臺合作的根本區別建設平臺。建立合作平臺是體制、機制和協調的基本載體,為開展聯合技術攻關與交流創造了暢通渠道。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主要是制訂發展規劃,完善各種法規和政策,營造創新環境,保護知識產權,規范和調各方的關系;建立專項基金和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全社會投入科研經費,使企業成為投入的主體;引導和推動主導產業發展,為自主技術創新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提升產學研聯盟的質量。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首要的是要成為創新需求、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企業巨大的創新需求是產學研合作發展的源動力。

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力作用。要和地方產業和區域發展緊密結合,注重開發共性關鍵技術,成為地方產業發展的科技動力源。

“中介服務體系”是產學研聯盟的主要媒介。它銜接產學研合作的各個環節,降低合作風險,加快合作進程,提高合作效率、水平和質量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廣東產學研聯盟的建設發展

3.1廣東產學研聯盟的建設與發展

廣東省各級政府在產學研聯盟建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2005年和2009年1月廣東省政府先后與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簽汀產學研聯盟協定,推動廣東各級政府建立體系性的各級層次的產學研聯盟。

企業主體和高校、科研機構主力作用奠定了聯盟建設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參加廣東產學研聯盟的有廣東120家大型企業和近3000多家中小型骨干企業;有全國167所高校和廣東省高校20多所;中科院系統多個單位和廣東省科研院所屬的科研單位等都參加;還有眾多的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機構參與其中。

形成一套發展體系。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雷朝茲認為,目前廣東產學研聯盟已經形成三大推進機制(省部高層會商機制、省市聯動機制、地企校長效合作機制),四大保障體系(組織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多元化投入體系、信息服務體系),五大創新模式(組建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共建省部產學研創新平臺、推動高校服務區域集群經濟、建設省部產學研示范基地、開展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這體系把廣東科技自主創新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3.2廣東產學研聯盟的目標和任務

廣東產學研聯盟總體目標是建設創新型廣東,創造知識產權和重要標準。廣東力爭在5一l0年基本建立廣東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使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2008.9)指出,到201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推動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促進技術標準戰略與知識產權戰略的融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力爭落戶廣東的國家或國際專業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超150個;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的制訂和修訂工作,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加快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產業標準體系廣東產學研聯盟的四方面任務:一是要促進科技與廣東產業和區域發展更加密切合作,加快廣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二是堅持與地方支柱產業群發展緊密結合,建設廣東區域創新體系,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是引領高校和科研機構新一輪改革和創新發展。四是探索構建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成果轉移轉化與規模產業化的發展鏈,創造新產業。

3.3廣東產學研聯盟運作措施

成立機構,構建組織體制。廣東省各級政府設立產學研聯盟協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形成高層會商制度,形成省、市聯動的組織管理體制和會商制度,提供實施的組織保障。廣東已建立4個層次級別的區域產學研聯盟:一是建立省部級區域產學研聯盟2個;二是建立地級市區域產學研聯盟8個;三是建立區、縣級區域產學研聯盟3個;四是建立專業鎮級區域產學研聯盟lO個。廣東已建立13個省級的行業產學研聯盟,如數字電視產學研戰略聯盟、白色家電產學研戰略聯盟、精密制造產學研戰略聯盟等。

制定政策,構建法規保障。主要有:《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協議》,《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關于申報2006年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通知》、《關于廣東省專業鎮與高校開展對接工作的通知》、《廣東省產學研省部合作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東省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綱要》,《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關于深化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若干意見》等。

建設創新人才高地,提供人才支撐。實施高級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以各種形式參與廣東發展與科技創新工作,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到廣東企業兼職,鼓勵廣東企業高層人員到高校兼職任教。鼓勵廣東企業在高校設立助學金、獎學金,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各類人才,鼓勵廣東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重大科技項目。

建立多元化的創新投入體系。建立政府部門協同管理配置創新資源運行新機制,加強各項省級財政性資金的統籌使用,穩定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自主創新;省政府計劃設立規模200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組建廣東科技發展銀行,完善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風險準備金。

建立特派員制度。2008年起在全國率先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每年從省內外重點高校和國家級科研機構選拔一批科研骨干作為企業科技特派員,進駐廣東科技型企業,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向企業流動,擇優支持企業科技特派員實施產學研聯盟項目。目前,第一批5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57名科技特派員已經進駐54家大中型企業開展工作。2009年選派200名特派員。

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產學研聯盟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

共建實體,構建平臺保障。支持廣東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各種平臺。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廣東設立研究機構及各種平臺的分支機構,鼓勵廣東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建研發基地。加強示范基地建設,每年在廣東選擇20個左右產業集群程度高、特色明顯的區域、專業鎮、產業園等建立省部產學研聯盟示范基地。實施“產學研綜合示范企業”行動計劃,每年在廣東選擇20個左右產學研基礎好、創新氛圍濃的科技型企業作為“示范企業”。政府主導和推動平臺建設。如2007年7月廣州市政府在廣州大學城建立“廣州大學城數字電視和數字家庭產學研孵化基地”。深圳市政府建立深圳虛擬大學園、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華南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臺,還引導和推動有關單位建立北京大學深港產學研基地,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佛山市政府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研發中心60多個,共建博士后工作站l9個。

舉辦展會和論壇,加強科技交流。廣東產學研聯盟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分別在深圳市召開“產學研合作與科技創新孵化研討會”和自主創新工作現場會;在廣州召開“產學研合作工作座談會”,“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合作戰略研討會”,“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工作會議”,同時舉行產學研科技創新成果展覽開幕式暨項目簽約儀式。2006.7.18.深圳市舉行“官產學研項目互動交流洽談會”。2009.9.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廣東省政府將共同在佛山市順德展覽中心舉辦中國(順德)國際工業設計創意博覽會。

3.4廣東產學研聯盟的成效和意義

簽訂一系列聯盟項目。2007年6月27—30日廣東省與教育部、科技部在廣州舉行13個省部級產學研聯盟項目、23個市校全面合作項目、11個專業鎮與高校對接項目、131個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現場簽約儀式,為實施產學研聯盟提供具體內容。

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僅兩年時間已有7000多個項目簽約,政府帶動全社會依次投入230多億元資金,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2163件,取得專利數量7320項,實現總產值4088.3億元,出口創匯112.8億美元,新增利稅670.3億元。目前已經集群起最強的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正承擔著一大批對廣東產業發展起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任務。

全國首創新模式。它是全國第一個省部級層面的產學研聯盟,是產學研合作發展進程中的目前最高級階段。它揭開了我國政府直接推動和引導產學研合作,使廣東產學研聯盟實現從單一項目、“點對點”、松散型等合作向項目系列化、多領域、緊密型和長期性的等合作轉變,由雙方的合作向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地區的全面戰略聯盟式的合作轉變,逐漸實現由企業單項技術研發向行業產業共性技術、乃至共同參與全球技術標準研究制定的合作轉變,支撐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同時引領高校實現新一輪改革和創新發展。

正在創造發展新產業。吳敬璉教授認為,提升現有產業的途徑之一是發展產業鏈更為完善完整和含有更多自主技術的新產業。目前以廣州銳豐建業燈光音響器材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廣州聲像燈光產業,以廣州迪森集團為代表的“生態油”產業(以農林廢物的秸桿、稻殼、木屑、樹葉等通過裂解方式制備成生態油),都在產學研聯盟支撐下正在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