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10-22 09:17:15

導語: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一、廊坊區域經濟的特點及人才需求情況

當前高校中的外語教學模式大多雷同,培養出的多是“啞巴”外語,并且大多只為學外語而學外語,不具備其他專業的知識。這就形成了高校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相脫節的現象,不能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反而造成失業率上升,拖累地區經濟的局面。如何讓高校培養的人才既可以服務于區域經濟,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可以促進高校的就業率,讓地方經濟反哺高校,進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與廊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接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方法與思路

1.進行專業發展的戰略性調整

從企業的職業結構、從業崗位、知能結構和就業形勢入手,對外語專業的發展與設置進行戰略性調整,摒棄不適應當前需求的專業和教學方法。目前,許多高校外語教學還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課堂精講、語音室聽說、課后作業的模式。沒有對當前企業的職業結構、從業崗位、知能結構和就業形勢進行調研,與區域經濟脫節。高校的外語人才培養應服務地區經濟,針對廊坊地區經濟特點,培養外向型具有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外語人才,這就要求專業的設置和發展有針對性,對接區域經濟需求,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廊坊不屬于核心大都市,但是廊坊具有發展都市型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全面地發展產業競爭不過北京和天津,但可以重點發展某一產業的某一區段,某一產業的某一環節,與京津配套,構建產業集群。從最近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制造業、物流及文化產業對具有專業知識的外語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就業情況較好,在這一個方面要加大專業設置和培養力度。對一些市場需求小,就業難度大的專業應減少投入并逐步取消此專業。讓市場需求來決定專業的發展,提高高校外語人才的就業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外語專業的發展與設置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首先,根據區域經濟的需求設置相關熱門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導向的原則。廊坊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制造業、物流及文化產業等近幾年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已成為廊坊地區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外語專業設置時應把一些過時的、就業形式不好的專業淘汰,設置一些人才緊缺、就業形式好的專業。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也為地區經濟提供了助力。其次,校企合作,產學對接,協同發展的原則。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雙向介入,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與編寫教材,實現定單式培養模式,協同發展,達到“雙贏”的目的。

2.加快真實和模擬工作情境的教學設施建設

以專業新的結構為依據加快真實的、模擬的工作情境的教學設施建設是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條件性工作,切實進行對應教學模式改革的教材創新開發。對目前舊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變教室-語音室-作業的傳統教學方法。廊坊師范學院近幾年在外語教學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立了英美文學課程的“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基礎英語的“多維立體”教學模式,語言學課程的“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閱讀課的“技巧訓練+文化嵌入”的教學模式,以及口語課的“雙師授課”模式。但這些改革還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新形勢下對于外語人才培養的需求,外語教學應結合區域經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情景教學。打破傳統“啞巴英語”的授課學習方式,采取情景教學、視頻講解、字幕釋疑、分組討論、現場演練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學習提升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也了解相關專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相關術語。高校應加大投入,加快真實和模擬工作情境的教學設施建設,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實情實景教學,并進行相關教材的編寫。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知識、技能、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真實和模擬工作情境的教學設施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大型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此平臺應包括高清的教學顯示系統、計算機教學系統、會議發言系統、教學攝像系統、擴音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等。學生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真實地模擬工作環境和語言環境,對企業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處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高清顯示系統和擴音系統可以讓不參加實景模擬的同學進行觀摩,會議發言系統可以讓學生進行發言及討論,攝像系統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復習,信息反饋系統可以讓教師和企業專家也參與進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其次,建立實習基地。在學校和企業分別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每學期提供實習的機會,教師和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聽說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教材選取方面,應與對口企業進行一對一的合作方式。聘請企業相關專家對相關專業進行認證,突出專業的特點,利用高校的師資力量合力編寫有針對性的專業教材。這既體現了所設專業的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也體現了校企聯合的辦學理念,學以致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3.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

高校的外語教學應服務于地區經濟,為企業提供合格的外語人才。外語教學應摒棄傳統的“象牙塔”式教學模式,應該與企業結成一對一式教學,即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把企業作為高校的實習基地,高校培養的人才服務于企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可以促進高校的就業率,地方經濟反哺高校,進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工學結合是產學合作的主要途徑,工學結合的難點在于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標、利益及動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的建立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模式。首先,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結合地方經濟全面合作模式,即“緊緊抓住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這條線”的模式。再次,校企雙向介入模式,即“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的雙向介入,把學生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的模式。校企深度融合,產教對接,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是建立長效機制的重要抓手。大學輸出人才、輸出智慧、輸出技能,服務社會,回饋社會,這樣的合作才有生命力。

三、結語

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涉及到企業、高校、政府和人才個體等諸多方面,是多系統參與,一條龍培養的完整體系。真正實現“產、學、研的密切聯合”,是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以區域經濟的需求為導向,校企聯合為手段,增加教改的力度,以“服務區域經濟,提高就業”為目的,這樣才能建立起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體系。

作者:杜文娟 趙麗婭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