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與發展對策
時間:2022-03-17 11:13:00
導語: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與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冷鏈物流在國家的重視下持續發力
國民經濟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得到重視。但就我國農產品的果蔬一類中,每年損失將近 1000 億元以上。商家與農戶多方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消費的需求也難以滿足。目前,我國綜合冷鏈流通率僅有19%,歐美的冷鏈流通率達到95%以上。2019年一號文件中,國家繼續加強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依托縣級區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群,改變農村為原材料產地而城市為加工地的格局,這樣產業鏈將留在縣域,鼓勵縣域發展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建設加工業縣鎮與農產品專業鎮。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求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并明確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的實施。目前,我國物流呈現出以下趨勢:首先,基礎設施規模擴大。從全國冷鏈物流層面來看,冷庫總容量、冷藏車與保溫車保有量不斷上升。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不斷壯大,呈現出規模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市場不斷細分、跨界競爭和全球布局的趨勢和動向呈現出上升趨勢。其次,行業發展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生鮮、跨境電商以及O2O市場不斷擴張,為了順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冷鏈物流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冷鏈運輸倉儲企業開始實現向綜合冷鏈物流服務商轉變,實現冷鏈物流模式的創新發展。最后,行業標準化水平在提高。
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必要性
冷鏈物流是一種將冷凍工藝作為基礎,通過制冷技術實現的物流活動。與主要的物流方式的主要區別在于為了保證物品的質量,并且減少商品損耗,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中都需要將物品處于規定的溫度控制下。冷鏈物流不僅僅是供應鏈上的活動,更是保證物品品質的系統工程,實現冷凍工藝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都得到運用,如圖1所示。(一)區塊鏈技術特點。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本質上是一套用來解決信任問題的技術手段。通過數字信息記錄下可供對方參與者訪問的物流過程,其主要特征是通過分布式數據存儲來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通過點對點傳輸來實現信息的快速記錄,通過共識機制來實現多方參與主體的信息識別效率提升,通過透明共享和平等來實現信息的全通路流通。通過新的方式將這些技術組合起來,能夠實現防止存儲數據被篡改,數據溯源可查看,最終實現多方信任成本降低。區塊鏈賦予萬物互聯、數據真實的低成本信任的解決方案,對數據基礎設施的構建提供基礎,在信任多方能夠完成互動。區塊鏈技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去中心化、數據防止篡改與溯源性、節點傳輸機制。首先,去中心化是指數據庫是分布式的,這能夠實現數據存儲去中心化,由于自身的共識機制,能夠實現管理體制去中心化。區別于傳統供應鏈業務,區塊鏈能夠較為有效的避免行業壟斷現象的發生,部分去中心化與萬全去中心能力使得業務平臺保持公平性,削弱中心化管理更加有助于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次,數據防止篡改是指通過密碼學技術與哈希追溯技術能夠實現供應鏈上的追溯,這有效避免了數據被參與者篡改。區別于傳統數據庫,區塊鏈下的數據庫分布式存儲能夠有效避免鏈上參與者修改數據,即使數據被改也不會影響原始數據的真實性,這大大增強了對數據的信任,也降低了數據造假帶來的成本。最后是節點傳輸機制,是一種可信任的點對點傳輸機制。P2P網絡能夠滿足點對點傳輸,通過智能合約運用編程代碼,讓觸發合約自動執行,進而實現了信任機制的構建。合約程序自動構建了點對點交易下的信任環境,錨定數字資產和實際價值,在區塊鏈構建的信任網絡,這將帶來多場景模式下的便利流通。區塊鏈核心意義在于運用多種技術構成的技術體系與技術協同實現了可信任的價值流通。區塊鏈通過構建具有共識的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實現數據最小成本信任。區塊鏈防止篡改與可追溯的數據存儲方式,加上可信任的傳輸機制,能夠很好地達到價值存儲與量化。(二)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冷鏈物流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農村商業處于不斷增長階段。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實現近 1.37萬億元收入,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 2305 億元,農村電商發展迅猛。農業互聯網本身作為產業互聯網中的一員,如何提升農資交易質量、農業設備租賃和產品銷售等環節依舊需要著力提升。行業領導者們都在積極尋找農村發展的新方法,以互聯網為基本手段,促進農業建設為基礎,不斷構建農村電商體系,加快電子商務滲透到農村,借助電商平臺,實現農村相關的互聯網銷售網絡建設,完成農產品從傳統銷售模式到電子商務供應鏈的新模式轉變。農產品物流總額將超4萬億。近年來,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呈逐年遞增趨勢,據《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了3.03萬億元,這一數據到2017年時就增長至3.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78%。截止到2018年,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了3.8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了0.4個百分點。根據數據進行預測,截止到2019年,中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將達到3.86萬億元,2020年這一數據將突破4萬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物流總額達到4.53萬億元,2019年至202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08%。而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也存在自身短板,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農產品的冷鏈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發達國家的冷鏈市場相對已經成熟,行業形成了外包服務,實現將易腐壞農產品承包給優質的冷鏈物流公司,使得市場分工不斷細化和專業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降低了物流過程中的損耗。其次,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法規和標準化有待完善。實現生鮮產品物流過程全追溯,能夠有效保障各方利益。國內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持很大的支持力度,但缺乏較為完善的保障機制。為了確保冷鏈物流的食品質量和安全,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需要建立起來。
區塊鏈技術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的構建
(一)區塊鏈賦予冷鏈物流新的價值。為了保障冷鏈物流中對農產品的品質,低溫環境的持續性和數據傳輸的動能,區塊鏈將賦予這項工程一些新技術與新模式。首先是全球定位系統,當區塊鏈技術將定位系統運用到冷鏈物流中,能夠實現實時記錄數據信息,并保證產品在運輸時間內的位置信息可信,做到了對運輸車輛的實時位置查詢,并且能夠有效地進行數據溯源,后期排查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時間保障。其次是智能溫控技術,為了讓產品實現優質的質量保障,需要做到全程溫控,借助全程冷鏈流通技術,商品能夠處于休眠保質狀態。通過全程區塊鏈質量監控,能夠避免產品的損耗,減少運輸損耗帶來的高額成本。最后是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將產品賦予網絡價值,在網絡中,實現可視化管理,最大程度上控制產品的低溫保險狀態,隨時收集溫度信息,能夠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報警處理機制,降低貨運過程中出現的不可控情況導致的損耗,降低了物流成本。具體如圖2所示。(二)搶占“最先一公里”。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中,“最先一公里”指的是在供應鏈上游中,原材料提供商和制造商之間的距離。最先一公里是整個冷鏈供應鏈體系中的基石部分。在農村中,由于冷庫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很難保障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因此對采摘后的易腐壞農產品進行分級貯藏是農產品后續流通的重要保障。冷鏈前端建設成為傳統物流企業和自營電商最為關注的地方。具體如圖3所示。目前流行的前端問題解決主要體現在從冷庫商品化與產地集配中心等基礎設施入手,主要目的是推動農產品從田地里就有了商品化產品的屬性。而區塊鏈分布式賬本的屬性,能夠保留每一件農產品的自身信息,一旦入庫就形成了一個產品信息,不可被篡改。產品在冷庫的溫度信息也將被保留,一旦在貯存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有效的排查與發現問題。而且區塊鏈后續驗證模式下的數據結構,不斷強化之前的數據內容,這會給賬本帶來更加強的可信任性。區塊鏈賦予農產品特殊的屬性,自然形成的信息,其真實性也能夠得到有效保障。電商平臺,以京東為例,成立生鮮事業部,與業內龍頭企業實現戰略合作,發展冷鏈物流方面的項目。布局主要集中在倉儲、原產地產品采購等服務上。電商公司大力建設協同倉,保證能夠在農產品原產地得到最小成本的產品采購。這大幅度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時間消耗與產品損耗,實現了產地直發。協同倉還可以與農村電子商務相結合,依托冷鏈物流技術,能夠解決農村與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問題,實現農產品進城。電商平臺比快遞公司的優勢在于,電商企業能夠運用自身電商平臺的優勢實現生產與銷售的有效對接,快遞公司影響力要低于電商企業。快遞企業,以順豐為例,主要是憑借自身在物流冷鏈方面的累積優勢,實現與鐵路運輸等合作成立公司布局農村,搶占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前端市場。通過端對端冷鏈物流服務,實現在農產品入庫過程中就建立數據庫,通過分布式數據的優勢建立不可被篡改的數據。這樣的冷鏈物流服務從農產品被采摘之后就記錄在案,實現開端的數據保存,能夠有效減少控溫服務帶來的成本,入庫信息能夠有效保障工作人員的精確把控。(三)競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指即產品到顧客的這一段距離,也是運輸過程中的重點部分,即消費完成。如何保障農產品以最佳狀態進入最后一公里,繼續保持整個物流過程中的產品品質,這是眾多物流企業與自營電商平臺重點關注的內容。具體如圖4所示。區塊鏈技術賦予出倉后的每件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信息數據,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被全部寫入區塊鏈。能夠真正實現每件農產品的溯源過程,當農產品的節點信息被記錄在每一趟冷鏈傳輸過程中,實時監控帶來的溫度將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產品的質量將得到更深層面的保障。監控過程的時效性,更加體現在對易腐壞產品的質量保障,一旦出現問題,能夠有效避免其他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腐壞,降低損耗。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中,農產品的信息數據依舊可以被消費者查詢。這有效降低了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信任成本,消費者能夠查詢到采購、冷藏、運輸和進入平臺或商店的全過程,跨越了橫亙在多個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障礙,有效做到了信息公平,信息信任鴻溝被有效破除。電子商務企業,京東主打布局前置倉,與門店超市企業或者平臺內商鋪形成戰略合作,更多的獲取產品銷售通道和門店資源,并進行線上增量。另外借用廠家冷鏈物流技術與運輸體系,保證產品可以有效進入最后一公里,保障產品的品質。電商平臺能夠有效結合線上線下優勢與運營能力,實現產品快速銷售完成。對于傳統物流企業而言,其最大優勢在于如何實現快速配送,因此尋找可靠店鋪,能夠保障最后一公里有合適的輸出地,發揮自身配送優勢,縮短農產品配送時間,這將有效保障這類易腐壞產品的產品質量。快遞企業,以順豐為主的企業則實現快遞網絡化布局、線上平臺與實體店鋪的三者結合,最大程度發揮冷餐車、控溫與冷鏈倉儲建設的有效組合。在此基礎,更與高鐵、空運等達成穩定合作,實現更加廣覆蓋的運輸線路網絡、密集化站點、不受天氣影響的穩定運輸環境,能夠有效提升物流效率。
區塊鏈技術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的管理建議
冷鏈物流作為供應鏈系統下一類特殊的供應鏈形式,在需求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農村的背景下,擁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農村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技術設備,尤其是區塊鏈技術普及有待提升;冷鏈物流依舊缺乏龍頭企業來引領市場發展;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和新模式尚未在商業模式中得到成熟運用;服務規范體系和物流標準建設依舊需要長期探索和健全。鑒于此,本文從區塊鏈技術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構建出發,結合目前現狀,給出相應的管理建議。政府加大補貼冷鏈供應鏈的基礎投入。從我國冷鏈物流的總量發展來看,冷庫保有量只有0.07立方米/人,這一數據明顯低于美國和日本,在人均冷藏車保有量方面,更是只有日本的1/11。政府應當繼續投入物流行業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冷鏈物流園區的設立。但要注意的是避免重復建設,應當做好在整個鏈中園區的布局與安排,準確把握好行業形勢與市場容量。就冷鏈系統前端而言,建設冷鏈要注意結構性安排,例如冷庫種類分布和地區分布。避免過多建設儲存性冷庫,而忽視流通性冷庫的建設,更忽視了冷藏庫的建設,這將有效解決產品的溫度保障和產品特性需求。就地區而言,增加產地的冷庫建設,因為銷售地區目前的冷庫分布已經得到了較為足夠的重視,將著力點放在必要的地方將能夠很好地優化整個基礎設施的作用。普及區塊鏈技術的基礎應用。目前,冷鏈系統缺乏必要的定位系統,甚至溫度控制系統等設備也缺乏布置,這對整個倉儲、運輸和訂單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冷鏈物流企業缺乏信息化設備,對監控而言造成了很大的“斷鏈”隱患。在政府引導的作用下,實現技術裝備的有效升級。目前企業所主流的傳統手段不能夠有效滿足“最后一公里”的要求,因此廠商加大對技術設備的投資需要引起重視。加快區塊鏈基礎應用,溫控與數據溯源問題就將得到有效的解決。鼓勵龍頭企業引領市場。就物流產業而言,我國冷鏈物流企業集中度較低,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處于發展前期,資金技術與規模實力都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整個體系中冷鏈物流網絡建設較慢,無法適應目前的規模經濟發展。因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門的鼓勵下促進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以示范帶動市場前景的開拓。龍頭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應當實行運營成本的有效控制,提升服務水平,滿足城市與農村產銷地方面的聯合。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冷鏈物流的潛力將得到有效的發揮。加快數字技術與商業模式融合與普及。雖然冷鏈物流提出很多年,但由于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一直處于初期階段,很難得到但范圍的推廣和普及。商業模式的盛行需要結合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還需要依靠有相適應的市場。農產品供應商應該擺脫傳統技術的依賴,農村鄉鎮應當盡快適應新技術,并將農戶納入學習對象中來,做好技術普及工作。基礎設施的普及與數字技術的普及需要同步進行,提升運行效率和發展水平。規范服務體系和物流標準建設。冷鏈物流無法有效匹配上下游產業的實際需求,自身發展依舊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冷鏈物流規范體系沒有建設好,各個環節的市場標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政府需要加強標準規范在市場中的設立,解決好物流網絡中存在的“斷鏈”和“冷鏈不冷”現象,依據法律法規做好行業標準的制定,加強強制性標準的建立,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與行業領先企業更多參與標準制定,實現行業健康運行。另外,就冷鏈物流建設標準而言,行業領先企業應當更好的做好全產業布局,建立聯盟體系,做好資源分布規劃。
作者:梅寶林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
- 上一篇: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研究
- 下一篇:農產品電商供應鏈穩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