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構建研究

時間:2022-06-02 11:48:08

導語: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構建研究

摘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產業的融合升級是關鍵,目前北京市農產品流通的多元化格局已經逐漸形成,建立融合農產品物流共同配送、流通加工、應急儲備等多功能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成了推動區域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從北京市農產品需求特征出發,從提高物流服務的角度,分析如何構建高效綠色智能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多功能一體化

隨著城鎮化水平與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農產品消費需求占據了城市居民消費的主要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流通主渠道,其在流通環節中承擔的中轉、銷售交易的傳統功能已無法滿足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趨勢。因此,建設一個集運輸、倉儲、配送、加工、檢測、展銷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實現農產品貨流與載貨車輛的有序運作,提高農產品物流服務能力,更好地保障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關鍵。目前在農產品物流綜合體設計方面,夏國藩通過對比分析城市綜合體與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異同,并針對這種“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時代新出現的綜合體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周逸嫚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重新定位,構建了以網絡技術為核心,融合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農產品流通商業模式。馬增俊提出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方向是智慧化,使得批發市場與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的融合發展,實現市場向生產基地、零售商及銷售者的延伸,形成市場功能的綜合化。吳迪提出建立將農產品流通、農戶服務融為一體的專門性綜合性平臺。張曉林提出延伸和打造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條的模式,有效銜接生產基地到最終市場,實現縱向協同;在新型物流模式研究方面,已經有不少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創新點,寧曉利提出了基于網絡集成的創新型物流模式,以此實現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張志強等依據云物流的背景提出了“農物商一體化”農產品物流模式,通過與傳統農產品物流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創新與改善的建議。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領域的相關學者對農產品物流綜合體進行了定位,明確未來方向是智慧化農產品物流,但對多功能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研究較少,農產品物流服務模式沒有突破性的創新,如何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實現多業態融合是提高農產品服務方式的關鍵問題。

1北京農產品需求特征分析

北京市作為特大型城市,需要足夠多的農產品來供應,絕大多數農產品依靠外地市場供給,對外依存度較高,農產品來源、供給渠道以及品類也在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文從農產品需求、供給來源、流通渠道等方面來分析北京市的農產品需求特征。1.1農產品需求多樣化。北京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之一,伴隨常住及流動人口的增加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北京市農產品消費總量不斷提升。2018年全年各類農產品總交易量實現1689萬噸,與2017年度相比增幅為4%;全年實現總交易額1080億元,與2017年度相比增幅為32%。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持續演進,對于品質高、文化內涵深、個性化的產品消費需求不斷增多,農產品中高端市場需求勢頭強勁,農產品市場多功能發展是大勢所趨。1.2供給來源廣泛。北京市自產的農產品產量遠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在結構上和季節上均需要外埠農產品補充來保障市內供應。從國內供給渠道來看,北京的蔬菜供應主要來自河北、山東、遼寧、天津、海南、廣東等地,尤其是河北、山東、遼寧等省份,其供給量基本占到北京周年蔬菜供應總量的60%以上。國外供給農產品主要以豆類、食用油籽等,主要來自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經過多年供給渠道發展,形成了以北京市為核心,以主要農產品產銷地為支撐的鮮活農產品物流網絡體系,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北京市居民的日常需求。1.3流通渠道多元化。傳統的農產品供給渠道主要分為“農戶—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用戶”模式、“農戶—農貿市場—用戶”模式、“農戶—超市—用戶”模式、“農戶—總采購商—酒店(餐廳)”模式、“農戶—電商平臺-用戶”模式。隨著人們需求特點的轉變,“集散批發+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直采直供體系、專業化生鮮農產品電商、專業化生鮮農產品超市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生鮮農產品銷售等業態發展迅速。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到集貿市場、各類專營店、超市、農貿市場等傳統的農產品售賣點購買農產品,還可以通過社區直通車、便利店搭載、智能售菜柜、網絡零售等新興方式購買,農產品流通多元業態融合趨勢明顯。

2構建北京市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必要性分析

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推進轉移升級。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基礎設施、市場功能、管理模式、信息化、服務水平等方面需要進行全面提升,使其成為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要求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經營將更加規范化,市場功能更加完善,質量要求將得到進一步提升。2.1多業態融合發展,物流服務方式逐步升級。未來北京市多種業態融合發展需要新型農產品物流中心提供系統的物流服務能力支撐。以新零售為代表的農產品銷售業態代表著未來城市農產品流通中人、貨、場資源的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強大的現代物流能力作為支撐;同時,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在不斷增強服務電子商務等業態的物流功能。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可聚集全方位優質資源形成支撐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物流運作形式,特別是周轉型的物流倉儲資源和綠色新能源配送資源,是支撐多元化多業態融合發展全鏈條物流運作的基礎資源池。2.2商流物流合理分離,有效降低物流運作成本。目前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商流、物流混合為主,起著提供集中交易場所的作用,配套服務功能單一且發展緩慢增加了市場經營成本,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物流基礎設施單薄,缺乏配套的冷庫、分類包裝加工等設施,導致農產品破損率較高;物流運作占用周邊的公共資源較多,導致客流、貨流集中,貨物周轉速度受限;經營方式上較為落后,以攤位交易為主,大多采用一對一的對手交易;結算方式種類繁多,現金、微信、支付寶等多種形式并存,缺少統一的結算工具。將商流、物流合理分離,在市場內突出物流服務功能,通過完善市場內的物流基礎設施,減少因場地或技術限制導致的農產品受損問題,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從而降低整體的運作成本;在提供交易場所的同時,豐富交易形式,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可拓寬農產品交易渠道,減少因交易形式單一導致的客戶流失成本。據前期調研,北京市傳統批發市場中大型商戶對構建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意愿較強,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已滿足不了經營需求。因此,將功能單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轉變為包括農產品交易、監測、金融服務、技術創新等多業態融合的主動服務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是提高市場運作效率、有效降低運營成本的關鍵。2.3全產業鏈企業運作加強,流通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作為農產品批發貿易的交易平臺,傳統批發市場的優勢主要在于它的聚合效應,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品、經營戶和采購商,交通與物資流通速度的加快將進一步強化批發市場的聚合優勢。鑒于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轉變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因此,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是基于全產業鏈的整體布局,包括從制造端到零售端,涵蓋市場、物流、信息、金融等多種業務的安排,將市場經營的農產品產業鏈規模化發展,不斷向上下游進行延伸,形成了從農戶規范化生產管理———規模化采銷———集中化物流———全程信息追溯———完善商品檢驗等一體化全產業鏈運作。2.4新型物流綜合體規模化優勢凸顯,物流技術不斷創新應用。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推進,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工程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管理方法正在快速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可大幅提升農產品物流系統運作效能,提升物流資源的共享集約化利用率。傳統批發市場基礎設施設備不夠完善,導致其不具備新技術的應用空間。而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具有規模化的優勢,可發揮物流業的先導支撐作用,將可追溯技術、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于以綠色能源為載體的供應鏈體系中,形成物流、科技、文化、農業協同發展,多產業融合的創新模式;并搭配智慧物流系統,有效提升農產品物流效率,打造國際領先的低碳科技型基礎設施和運營模式,成為北京市高質量發展與減量發展融合的示范地。

3北京市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構建

根據北京市物流專項規劃將在北京市東南部建設服務城市農產品供應的重要節點,打造成為智慧、綠色、高效、安全的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該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可滿足城市副中心、東城區、朝陽區以及大興區亦莊新城等多個區域內475萬人口的農產品需求,成為市民高品質生活及應急保障的新型農產品物流體系。3.1功能區劃分。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以物流服務為基礎,將綜合考慮全市農產品流通,特別是物流服務需要,做好和周邊道路網絡、綠化工程等城市配套資源的統籌規劃,降低車輛通行、人員聚集等對城市運營影響,與周邊城市整體規劃融為一體,科學做好功能分區規劃。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功能定位為數據中心、鮮批中心、凍品交易、會展展銷、體驗服務以及智慧商務等,主要功能區劃分如下:(1)城市配送。主要負責完成北京市東部和南部城區的城市分撥配送業務,積極推動城市配送模式創新應用。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間配送、分時段配送等多種形式的集約化配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組織化程度,提高城市共同配送比例;積極以城市農產品物流領域為重點,持續推動物流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大力推廣門店收貨“免驗收”模式,壯大規模化連鎖零售企業的發展。(2)分撥冷藏。與城市農產品流通體系緊密融合,構建以分撥為主的農產品快速周轉體系,形成生產基地、物流基地等與城市消費者的中轉樞紐,并具備一定的冷藏存儲能力,特別是應急存儲超能力,提高城市的運行保障可靠度。(3)流通加工。根據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需求特征,建立面向中端的流通加工系統,擴大增值業務范圍,特別是服務跨境電商、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的農產品分裝、標識等業務。(4)展示交易。重點面向鮮活海產品、本地特色農產品、北京市對口扶貧援助地區、“一帶一路”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的展銷交易服務。另外,為更好地服務核心業態,將科學配置包括辦公管理、研發檢測、餐飲體驗、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在內的配套業態。其中將建立針對鮮活海產品的質量檢測中心,并積極開展流通業態創新的科技孵化,鼓勵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結合,培育新型城市農產品物流業態,提高農產品流通附加值。3.2流通管理體系設計。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以及新的管理理念,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將構建以引領綠色消費、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為目標,以移動互聯、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打造五大平臺(大數據平臺、B2B平臺、共享物流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質量追溯平臺)基于大數據驅動以數字化、全供應鏈為特征,以凍品、肉類、水產、凈菜為核心的全品類B端批發與C端體驗相結合的現代化首都農產品新流通管理體系。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大數據平臺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通過大數據實時處理和離線處理技術,高效獲取和管理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多維度融合的數據;借助機器學習、數據分析和預測技術提供包括質控智能輔助、金融風控、行情預測、物流優化等覆蓋全供應鏈的大數據服務,有效支撐包括溯源質控、供應鏈金融、智慧共享物流等各大業務平臺的高效和智慧化運營。大數據平臺不僅為各類增值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也為批發市場連鎖化運營提供軟實力基礎,將促進農產品流通產業乃至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4政策建議

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屬于典型的大型綜合性、公益性城市基礎服務類設施,聚焦首都城區農產品物流服務的瓶頸問題,提供城市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全渠道服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本文針對該綜合體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議。4.1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是北京市農產品供應的有力保障,也是未來綠色智能物流中心的示范標準。綜合體的建設運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幫助,政府在財政、稅收、貸款等方面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企業投資壓力,使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順利建設,避免出現資金或者其他因素的制約。例如,在新能源車輛配送和托盤循環使用方面,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提高企業使用積極性,打造綠色共享的物流體系。4.2企業組織統一管理。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聚集了多家企業,涉及多個組織結構,需要統一進行協調管理。綜合體的運營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完成的,多家企業應相互配合,建立良好的信任機制,并選取積極性高、影響帶動作用大的農業國企,發揮主導作用,在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信息融合,推進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的健康高效運營。4.3積極引入先進技術。新型農產品物流綜合體屬于新興的市場形式,和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有所不同,其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以便于日后發展成為先進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的綠色冷鏈物流基地。結合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可實現市場信息在同一信息平臺呈現,并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滿足消費者對于綠色產品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夏國藩.城市綜合體與農產品物流綜合體交通設計[J].北京規劃建設,2018,(02):129-133.

[2]周逸嫚.探尋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之路———建立面向終端群體的分布式一體化農產品流通服務平臺[J].農業經濟,2015,(07):115-117.

[3]馬增俊.智慧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未來[J].中國流通經濟,2015,29(08):6-8.

[4]吳迪,戴明潔.多功能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的構建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20,(02):33-35.

[5]張曉林,羅永泰.基于全產業鏈的農產品流通困局與流通體系建設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2):16-22.

[6]寧曉利.基于網絡集成的農產品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2):21-22.

[7]張志強,任非.基于云物流的農物商一體化農產品物流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01):75-78.

[8]陸華,姬龍康.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117-119.

作者:程文亭 羅蕓 王萌 王成林 單位: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