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中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研究

時間:2022-09-03 11:33:09

導語:大學生消費中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消費中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研究

摘要:大學生屬于數量龐大、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可支配資金有限的特殊消費群體。隨著新的消費模式不斷向這個群體滲透,身處象牙塔中的學生們借助金融工具來滿足需求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研究大學生消費中金融工具的使用情況,既有防范風險的考量,也有對未來金融發展趨勢進行研判的價值。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呂梁市中心支行在太原中支研究處的指導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在校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情況進行了持續監測。

關鍵詞:大學生;金融工具;消費

一、問卷調查的方法與意義

開展的問卷調查,按季度進行,一年四次,調查對象是山西省呂梁市轄區的三所大學:呂梁學院、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太原理工大學現代學院,每次調查投放550份問卷,隨機選擇有效問卷500份進行分析。在答題方面,我們選擇了書面答題和微信答題兩種方式。這個監測,有兩個意義。一是了解在校大學生的經濟狀況、消費狀況以及對金融工具的了解使用情況;二是分析其消費習慣,對風險的把控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必要的金融知識培訓和宣傳教育活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金融觀。

二、調查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一)SWOT分析。通過走訪學生、查閱文獻和資料分析得出了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機遇與威脅的SWOT分析,來進一步客觀、準確研究其現實情況,有利于確定對于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情況的了解和引導,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SWOT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具有其自身優勢,同時外部環境也為其提供了容易獲取的機遇,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自身存在的劣勢不足與外部環境帶來的風險。通過SWOT分析我們確定了本次調查的重點,對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研究大學生對金融工具方面的需求,發揮優勢與機遇,改善其劣勢與威脅。(二)調查問卷設計。我們通過參考相關文獻,確定了關于大學生在消費中使用金融工具情況的問卷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其中包括了學生基本情況、學生消費狀況、學生金融工具使用情況、學生總體評價四個一級指標,下設36個二級指標。(三)調查對象和問卷發放。1.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2.調查地點:離市區呂梁學院、汾陽市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孝義市太原理工大學現代學院。3.樣本大?。簩θ髮W發放問卷550份左右,隨機抽查,共整理出500份有效問卷。4.調查方法:利用周末時間,實地發放問卷或展示問卷微信二維碼,同學們采取書面或微信的方式自由填寫,組織人員不干預答題,僅審核答卷的邏輯性。

三、調查數據分析

本論文是基于2019年5月份開展的問卷調查撰寫,共整理出500份有效問卷,其中微信答卷320份、書面答卷180份。在學生性別分布上,男同學占36%,女生占64%;在學生年級分布上,大一同學占30%,大二同學占26%,大三同學占20%,大四(大五)同學占24%。(一)大學生消費項目統計分析。大學生經濟來源主要是家庭,占比為96%,其次是貸款、助學金和勤工儉學占比分別為24%、21%、18%;大學生生活費大部分在1500元以下,占比94%;無論是哪種生活費水平,主要消費項目中伙食費、衣服、學習費用占大多數;大多數大學生月生活費結余在300元以下,占64%;大學生擁有的電子消費品主要是手機和電腦,手機是其必需品;大學生生活費主要存放途徑為微信零錢、儲蓄卡以及余額寶,占比分別為74%、68%、40%;81%的大學生使用最多的購物方式為網購;96%的大學生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是手機支付。(二)大學生金融工具使用情況分析。1.大學生對于透支行為的看法。超過一半(60%)的學生認為在有還款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進行透支,下月爸爸媽媽會按時把生活費轉過來;31%認為不要透支,量米下鍋才是好的選擇,萬一爸爸媽媽有情況,不能按時匯款,就會出現還款壓力,同時樹立不好的消費欲望,培養不好的消費行為;從不、偶爾透支的大學生占比均為48%,這些同學每學期初一次性從家里拿生活費,平衡地消費,維持到本學期結束,并努力有所結余。在偶然有透支行為的大學生中,選擇花唄(87%)和信用卡(12%)是其主要方式;與儲蓄卡捆綁的支付手段中,微信零錢占比最高為89%,支付寶次之,占比84%,花唄和信用卡占比分別為43%、29%。2.所調查的大學生沒有信用卡的占38%;擁有信用卡占比約為62%;有信用卡的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的信用卡是在學校自己申請的,占比83.9%;信用卡授信額度在50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數,達到70.97%;透支金額主要為2000元,占比94%,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所以各銀行在為大學生授信時,相對謹慎,主要是為了培養消費習慣,乃至為畢業后培養穩定的客戶群。調查還發現,很多大學生雖然有信用卡,但并不使用。3.在涉及還款的大學生中,大部分為全額還款,占64%;有12%的大學生存在還款壓力,且大部分(38%)選擇向父母家人求助來解決還款壓力,說明大學生對于透支行為比較保守,在自己可控范圍內進行透支;其余46%的學生在信用卡消費后,不清楚免息期,也不清楚到期不還的后果,不清楚逾期不還除了罰息還要扣收違約金,上征信記錄;53%的大學生不了解如果被“征信”記錄登記會有什么后果,但知道一旦被納入黑名單會在就業等方面收到影響,所以,對“征信”,持有恐懼心理,說明大學生對于金融工具及信用方面的知識缺乏。4.大部分學生認為當地的生活和物價水平可以接受,占比71%;大部分(71%)大學生認為周圍同學極少存在追求高檔,盲目攀比的行為,認為是多數的僅占6%;超過一半(54%)的學生認為周圍同學沒有還款壓力,透支都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圍之內,偶爾會有還款壓力的占43%;僅4%的大學生認為消費情況不能滿足需求。(三)影響答題內容的因素分析。1.性別。首先,在參與調查的同學中,女生多于男生,分別占比64%和36%,在消費中,運用金融工具的女生也多于男生。在本次調查中,88%的女生喜歡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購買商品,69%的男生則喜歡到學校小超市當場購買。女生與男生相比,對價格更敏感;男生與女生比,對及時拿到心儀的產品更敏感。2.年級。在不同的年級中,同學們的消費需求是不同的,問卷調查顯示,大一與大四的同學在購買商品時,選擇透支的較少,每月的平均消費金額也相對較低;而大二與大三的同學,在購物及透支方面,表現的更加主動;還有一個因素是大學新生對學校陌生,同時剛剛離開父母,獨立消費的動能不足,大四學生則鄰近畢業,很多時間用于考研、實行,不太在意消費方面的事。3.大學生的資金來源。大學生的生活來源是家長(親屬)的支持,調查顯示,70%的學生家長按學期提供生活費,30%的學生家長按月提供生活費。其中,按學期提供生活費的,主要是農村學生,占80%;按月提供生活費的,城市同學較多,占75%。4.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在呂梁,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每學期在2000到4000元之間的占到80%,有12%的同學超過了4000元,有8%的同學低于2000元。同時,生活費較多的同學,利用金融工具的情況較多,生活費較少的同學,使用金融工具的情況較少;特別是生活費低于2000元的同學,都沒有使用過信用卡,也不通過透支的方式消費。

四、對本次問卷調查的監測結果分析

對大學生消費中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是季度性調查,本次調查是2019年二季度的調查,我們通過本次調查與前期進行比較,發現以下幾點結論:(一)基本情況差異不大。男女比例仍是女生略高;本次調查的學生年級及專業分布相較于一季度更加均勻;生活費主要經濟來源仍是家庭;消費中伙食費仍是主要消費項目。(二)消費狀況差異不大。大學生平時生活費主要存放載體仍然主要是“微信零錢”、儲蓄卡,同時也有同學將生活費的一部分選擇存放在“余額寶”中;選擇最多的購物方式是“網購”也有同學選擇“到實體店購買”;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是“手機支付”。(三)金融工具使用情況方面。選擇經常透支以及偶爾透支的學生比例高于一季度調查,通過在與大學生交談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大學生對于什么是透支行為仍不了解,他們對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會用到的金融工具不甚了解,比例低的原因也與選取的樣本差異有關,一季度調查選取大一年級占比較多,低年級同學進行透支的比例會略低于高年級學生。常用的透支方式仍然是花唄,其次是信用卡。

五、提出建議

(一)謹慎開發大學生消費市場。每到新學年,都會有大量的商家到大學校園去推薦商品。主要有電信、銀行、保險。我們認為,剛經過高考沖刺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其資金來源的局限性于家庭,消費的獨立性、成熟的理財觀念還沒有形成,應謹慎推薦大額消費品,要根據其消費水平來推出產品,以避免失控并給今后的生活留下陷阱。(二)加強對金融工具、金融知識的宣傳。大學生對于常用的金融工具了解不深,對于征信和利息支付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因此要大力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讓大學生更好地樹立使用金融工具的意識,這將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潛力的挖掘與釋放。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互聯網實現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網絡平臺與大學生之間的融合。(三)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大學生要理性地處理自己的消費,合理使用金融工具,作為一個青年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是依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一定要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態、父母的承受能力,要有自制能力,不可為了追求享樂,沉迷于誘惑,墜入消費誤區。同時,在充分了解自己還款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適度使用必要的透支工具,這既是為未來的發展做知識準備,也是對自己信用的一種積累。

作者:李東霞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呂梁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