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化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時間:2022-08-07 10:27:31

導語:生態化循環經濟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化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一、循環經濟對企業生態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將循環經濟應用于企業生態建設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很大,可是人均占有量低。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上升。這種形勢表明我們不能再用資源消耗來支撐GDP增長,必須大力推行循環經濟在企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的目標。

(二)將循環經濟應用于企業生態建設是融入國際生產的必要條件

一方面,通過創建和發展企業的生態化建設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另一方面,面對國際競爭中的“綠色壁壘”,企業實現清潔生產推行循環經濟是順應了國際趨勢,也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必由之路。

(三)將循環經濟應用于企業生態建設是實現“五位一體”的必然規律

在我黨的十八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新布局。將循環經濟應用于企業生態建設中是“五位一體”當中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同步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僅能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更能極大地提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改善。

二、我國企業生態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生態化建設積極性不足

我國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生產技術、工藝仍相對落后,多采用單向的“資源消耗—產品—廢物排放”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消耗量大,生產效率低下,且會產生大量廢物排放,對環境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盡管我國政府早已開始注意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提倡企業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并在現階段取得了諸多積極效果,但從全國企業情況來看,企業生態化建設多為政府推動,企業自身進行生態化建設的意愿并不強烈,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趨勢并未出現實質改變。

(二)企業資源利用率低,產業分布不合理

目前,我國對公共資源的產權劃分仍不明確,這就導致部分企業在利用公共資源是享有低價甚至是免費。如此也就使得企業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開發使用這些資源來獲取利益。同時,也就不可避免的降低了企業對資源利用率的重視。這種狀態若不及時改變,我國生態環境勢必進一步惡化。此外,我國傳統企業在產業分布上存在產業分布不均衡的現象。我國傳統企業數量較大,但規模均較小,且多為資源型企業,從事諸如建材、機械、紡織等高污染行業。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極大地消耗著國家的寶貴資源,使得國家資源正面臨著枯竭的危險。

(三)企業產品質量不符合國際生態化要求

如今,國際貿易已進入綠色時代,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將環保作為貿易中產品質量的新要求。而我國企業多長期處于粗放型經營,對產品質量的生態化要求缺乏重視,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多受到其他國家的質疑。例如,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紡織品、瓜果蔬菜等產品就曾多次因未能通過生態測驗而受阻。因此,我們在反對國際貿易間不合理的貿易壁壘時,也應重視提升我國企業的生態化。

三、我國企業生態化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

“循環經濟要將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我國企業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經營方式,環境保護意識淡薄,以追求企業自身利益為單一目標,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企業經營者多將保護環境的投資視為負擔,認為承擔生態發展的成本太大,而且生態發展短期內無法增加經濟效益。再加之環保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循環經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且國內綠色產品的價格較高,市場消費群體有限,這極大制約了企業經營者推廣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二)企業資金投入不足,理論和技術研發有待加強

對于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要進行企業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和設備改良。這就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毋庸諱言,企業在面對如此巨大的投資額度時,必定缺乏積極動力。再者從企業效益來看,近年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企業效益也遭受嚴重打擊,諸多中小型企業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倒閉破產。所以企業用于轉型發展的資金有限。而為了規避風險,銀行對企業的信貸支持也頗為不足。同時,政府眼下也無力給予生態化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企業資金投入不足也直接影響了企業生態化發展所需的理論和技術研發。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包括了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相關法律研究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究。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都急需加強研發。

(三)環保法規體系有待完善,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懲治力度不夠

企業的生態化發展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若想在生產實踐中獲得推廣和發展,就離不開政府和全社會的支持,尤其是法律規范方面的完善。盡管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方面也進行過一系列的努力,但環保法律體系仍有待完善。同時,我國在鼓勵資源綜合利用的一些優惠政策也不太健全,主要表現在對企業、科技人員和消費者的激勵政策滯后。這些就直接導致了政府無法從宏觀上有力調控生態企業發展開展清潔生產,進而制約了生態企業的發展。與政府環保法規不完善相對應的就是法律實踐中對企業污染行為的放縱。雖然當前我國對企業損害環境的行為,已經有過一些處理辦法和規范,但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懲治的力度還遠遠達不到規范企業行為的作用。由于對排污企業的懲治力度不大,企業普遍寧愿支付違規罰款也不肯分配資金投入到環保項目中。這不僅降低了政府在企業中的威信,也不利于在企業間推廣循環經濟模式。

四、構建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對策分析

通過以上對我國企業生態化發展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企業生態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利益多元化格局,再加上我國對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已使得企業生態化發展陷入到某種“路徑依賴”中。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肆無忌憚的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要打破這種久已成習的發展模式,需要系統的對生態企業進行構建研究。”我國企業若要基于循環經濟走上生態化發展的道路,需要進行系統的體系分析。其中包含政府引導體系,經濟政策體系,法律保障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

(一)構建企業生態化發展的政府引導體系

1.營造良好的循環經濟發展環境,建立企業科學管理體系

若要在循環經濟理論體系下,推動企業生態化發展,就需要政府積極行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針對各級干部進行循環經濟理論培訓。通過干部對循環經濟理論的學習,使其充分認識到當前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力爭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中貫徹發展循環經濟。第二,引導企業樹立生態經營理念,發展循環經濟。針對企業需要加強宣傳環保意識和循環經濟意識,通過宣傳和引導,使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到總體的經營戰略中,實施清潔生產。最后,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政府可以借助諸多的宣傳媒體,在全社會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在對干部、企業和民眾進行循環經濟和環保理念的宣傳教育過程中,尤為關鍵的還是需要企業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在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時,必須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來負責有關企業清潔生產的監管和污染預防計劃的組織實施,具體由資源環境管理部門和主管工業的部門來共同負責,并吸收相關專家和群眾代表參與監督。

2.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區域產業布局

企業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生態化發展,需要國家制定出整體規劃,轉變過往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我國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就需要政府對資源分配和全國經濟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限制發展資源消耗高,環境破壞大的企業。同時在允許發展的企業中也要積極調整經濟結構,以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采用宏觀調控手段,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鼓勵發展低耗、無污染的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產業,同時還要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通過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加快企業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同時緩解生態壓力,改善生態環境。

(二)構建利于企業生態化發展的經濟政策體系

在我國要發展生態化企業除了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外,還需努力構建利于企業生態化發展的經濟政策。首先,發展循環經需要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與政策上的優惠,鼓勵企業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我國對于環保產業的發展晚于發達國家,因而需要加大對其的財政補貼,促使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在企業貸款政策方面,政府也需對發展循環經濟產業的企業提供優惠,以促進該類型企業可以迅速成長,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轉向循環經濟的方向。對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項目,也需要政府在審批程序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例如,對于推行清潔生產的企業,銀行可以給予低息的優惠貸款,并鼓勵銀行給予清潔生產的企業融資方面的扶持。在稅收方面,政府也可以給予清潔生產企業減免稅收的優惠,同時加大對企業的排污收費,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設備自覺推行清潔生產。其次,實施資源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在資源使用方面,逐步使企業合理負擔資源成本,同時在環境方面推進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將環境成本納入到企業生產成本之中,實現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社會成本企業化。最后,逐步健全對企業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一方面通過政策調整,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管,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另一方面,健全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機制。在增加資源使用稅、環境污染排放稅的同時,可以對企業用于生態環保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政策。并通過市場機制努力使社會建立起節約資源、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環經濟。

(三)健全企業生態化發展的法制體系

加快循環經濟的立法工作,可以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盡管我國的循環經濟立法早已起步,但至今還沒有出現完善的法律法規框架。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保障就是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制體系。通過立法,既可以讓政府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也可以明確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我國也應該在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完善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還要完善監督制度,在執法方面,建立健全環境執法機構,加強環境執法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任意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

(四)增加科技投入,健全企業生態化科技支撐體系

增加綠色科技投入,進行知識創新,促進技術進步,這是環保型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國整個綠色技術創新投資規模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要結合我國的實際,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健全企業生態化科技支撐體系。為此相關部門要制定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規劃,集中解決制約資源節約的關鍵技術,對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專門技術,政府要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力度。此外,在科技研發方面,企業可以直接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努力開發一批自己的技術和產品,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五)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從公眾方面來講,需要樹立同生態環保相協調的一種價值觀和消費觀,選擇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政府可以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開展環保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認識。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效應,對企業生態化發展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和制止企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為。

作者:陶曉娟 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