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論文
時間:2022-06-11 10:44:00
導語:應對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進行闡述。其中,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從失業加劇、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城鄉調查失業率遠高于登記失業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收入差距問題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沖突加劇、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從而導致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進行論述。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從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就業乃民生之本,是關系國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就一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是正相關的、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使社會發展進入良好循環的社會穩定機制的調節機制進行論述。本文對金融危機引發社會問題解決有著參考指導的意義。
一、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
(一)失業加劇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城鄉調查失業率遠高于登記失業率。中國社科院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稱我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中西部地區的失業率超過10%,其中大中城市失業率約10.1%。而在這龐大的失業大軍中,又以農民工和大學生最為嚴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隊伍的農民,今年共有2500萬農民工就業面臨很大壓力。除了農民工就業面臨困難之外,大學畢業生等新進入勞動者群體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據教育部的統計,從需求方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有明顯下降,就業崗位嚴重不足。
(二)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收入差距問題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打破平均主義的大鍋飯體制之后,由于社會勞動力流動性提高,經濟社會越來越融入全球體系,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興起,高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低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導致勞動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而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城鄉差距。中國社科院最近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指出,過去的17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絕對額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數據顯示,1978-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降為36.3%,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個百分點;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差高達近萬元。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大量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失業,必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沖突加劇
2009年3月9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中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和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會更加凸顯??梢?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下行,而經濟下行則會使中國長期積累的矛盾浮出水面,隱性矛盾顯性化,顯性矛盾更加尖銳。在前面已經提到,金融危機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從而導致失業人數大量增加。而當失業潮和土地糾紛、勞動糾紛等各種糾紛集結在一起的時候,一旦哪個環節沒有處置得當,社會沖突就存在加劇的可能。可見,金融危機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多發時期。
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方面,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
就業問題是當前我國一個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影響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就業乃民生之本,是關系國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是解決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關鍵所在。但是,當前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卻造就了大量的失業群體的產生。這些規模龐大的失業群體喪失了基本的生活來源,發生矛盾沖突的風險急速升高,并有可能由經濟危機影響社會穩定。為此,必須把解決就業問題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就一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是正相關的。經濟的較快增長會推動就業的相應增加,因此在經濟增長目標中本身就包含就業目標。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事實證明,經濟增長并不必然或自動地促進就業增長。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3%,而年均就業增長率為3.0%,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為0.323;90年代,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4%,就業增長率為1.1%,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為0.106,即經濟增長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僅能帶動0.106個百分點的就業增長,比80年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了2/3。[1]這表明,經濟高增長并不一定必然帶來相應的就業高增長。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要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關鍵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扭轉經濟增長和投資對就業拉動作用日益減弱的現狀和趨勢。為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優先為原則,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以此來實現就業結構的改善和就業崗位的增加。
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對社會成員在生、老、病、死、傷、殘、喪失勞動力或因自然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給予的物質幫助,以此來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建立的一種制度。它的作用就在于通過救助、扶貧和扶持經濟開發等措施,調節收入的過大差距,以緩和社會成員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因此說,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使社會發展進入良好循環的社會穩定機制的調節機制。享有統一的社會保障,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平等權利。但是,從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實行,而農民卻始終處在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甚至可以說,廣大的農民是游離于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據有關調查顯示,占總人口20%的城鎮居民享受著89%的國家社會保障資源;而占人口80%的農村居民,僅享受11%的社會保障投入。[2]這一現狀如果不打破,不僅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而且還會進一步加深城鄉矛盾,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此,其一,要切實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重點擴大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其二,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基于公民人權的需要,對特困居民實施的一種無償救助,它體現的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權利、國家的當然責任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大量的工廠破產倒閉,造成了大量的失業人群的存在,當他們基本生活難以為繼時,國家有義務對其進行救助。為此,必須切實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有了這種保底措施,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焦方輝《解決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期就業問題的對策》,《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19頁
[2]李君如《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第57-58頁
- 上一篇:商行運營風險管理水平提高論文
- 下一篇:海外投資戰略協調缺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