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金融危機應對策略

時間:2022-04-04 10:36:37

導語:持續性金融危機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持續性金融危機應對策略

1金融危機的產生、爆發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是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泰國、印尼、韓國、日本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股市大幅下跌,極大地沖擊了亞洲外貿企業,許多大型企業紛紛歇業倒閉,工人失業現象普遍存在,社會經濟呈現出大蕭條的悲觀局面。簡單來看,是喬治•索羅斯的資本集團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直接原因,而實際上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監管不力、國家項目赤字過高、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及對外國旅游資本的過分依賴等諸多原因才是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根本原因所在。許多國家經濟進入衰退,全球經濟增長節奏放慢,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只達上一年的一半左右。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區域性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緩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風暴席卷全世界,許多金融機構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全球經濟危機重重。首先,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直接原因是由次貸危機、過度消費和過度投機直接引發的,根本原因則是由信貸關系破裂和美元貶值引發的信用危機。其次,是由美國虛擬經濟的虛假繁榮和信用的惡性膨脹,嚴重偏離實體經濟而導致虛擬經濟泡沫破裂引發的,致使美國銀行體系受到重創,信用貶值、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劇擴散,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進入普遍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人民對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走向預測悲觀,貨幣出現大幅度貶值,全球實體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全球經濟衰退,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這對我國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第一,直接造成持有美國相關金融資產的金融機構蒙受損失;第二,巨額外匯儲備縮水;第三,受危機影響的外國金融機構,其變現已持有我國的各類資產對我國經濟造成極大沖擊;第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導致我國出口率急劇下降,外需下降帶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急劇下滑壓力。

2當前金融危機的特點

(1)在世界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前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全球性特點。由于世界市場經濟的特點,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一體化趨勢。不僅是與美國聯系緊密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而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受到牽連。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危機的形成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點。(2)資本主義向金融市場逐步轉變,社會上大量募集資金,商業銀行業務轉向投資銀行業務,逃避監管、到處投機,導致實體經濟和投機經濟嚴重脫節。(3)金融市場虛擬資本不斷膨脹,最終脫離于實體資本,導致虛擬資本出現信用危機。各種衍生工具的應運而生滿足了利潤最大化需求,它將多種金融工具緊密關聯在一起,虛擬資本的信用鏈條于是越來越大,一旦惡化,便會引發信用危機,延伸成金融危機。(4)金融危機具有超周期性,也具有超前性的特點,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表現特別明顯。正如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中指出,經濟周期性引發的金融危機是伴隨著經濟周期出現長波谷底、長波浪頂、高原的穩定幾個階段。當前金融危機所表現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看似已經脫離了經濟周期的軌道,而是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導致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先在金融領域爆發,使得當前金融危機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5)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二戰以前波及較廣的金融危機僅有1929年的“大蕭條”,據Lind-gren、Garcia和Saal統計,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個相關成員國發生過銀行部門的嚴重問題和危機。20世紀后期至今發生金融危機的頻度和規模,還屬先例。

3當前持續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連鎖反應

3.1持續性金融危機概念界定

19世紀60年代,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指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從緩和到激化、再趨向緩和的規律,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生。一般兩次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隔大約為10年,必將經歷經濟危機、經濟蕭條、經濟復蘇、經濟高漲這四個階段。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發表《經濟生活中的長波》,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長波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歷時140年,不僅存在著像馬克思所說的那種10年為一個長度的短周期,更存在著平均長度約為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波動,每個周期又分為長波谷底、長波浪頂、高原的穩定幾個階段。經濟長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不是生產技術的變革、戰爭和革命、新市場的開發這些因素所造成,而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別和資本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持續性金融危機,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并無緩和趨勢,甚至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形成一種周期性現象,簡而言之就是金融危機的蔓延。金融危機爆發后歷經大蕭條、發展、持續穩定,形成持續循環,不可預測其未來延續時間。

3.2當前對我國的連鎖反應

在當前大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各行各業仍表現出極其嚴峻的形勢。大量企業由于虧損、倒閉,不得不裁員、減薪。貿易行業特別明顯,出口率急劇下降,外需下降帶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急劇下滑壓力。多種現象導致我國就業崗位急劇下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尤其凸顯,供過于求,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所需的就業崗位數量多。通貨膨脹現象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人民幣匯率不穩,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等等都體現了當前我國的經濟趨勢,這正是凸顯出持續性金融危機持續性、超周期性。

4應對策略

(1)大規模的財政投入、減稅。投資用于基礎建設一方面保證了增長,另一方面又增加就業。同時大幅度減免稅費,使企業恢復活力。2008年底政府有過4萬億元投資計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社會事業方面、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等方面。對緩解持續性金融危機具有實際性效果。(2)保民生,大范圍地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民生繼續穩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加大對保障房的投入,穩定物價,加大對人民社會福利的保障,以擴大內需,穩定當前環境。(3)保出口,調整各行業關稅,穩定匯率預期,吸取亞洲金融風暴經驗與教訓,保持對外匯的管制。(4)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振興規劃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銀行放寬投資性貸款限制,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保障中小企業渡過持續性金融危機,使企業恢復活力,以便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我國就業難題,穩定發展。(5)用科學發展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持續性金融危機,統籌兼顧,堅持不懈抓好農業,大力發展農業,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用實際方法抓住金融危機的機遇以及應對其挑戰。

5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國際貨幣體系的不足對我國造成不利影響,周小川指出次貸危機的爆發并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反映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美元仍然是世界多數國家的主要儲備貨幣,美元的“特里芬難題”仍未消除。周小川指出“當一國貨幣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后,該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國家貨幣都以該國貨幣為參照。我國經濟發展至今,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元出現貶值、威脅其貨幣霸主地位,這使得我國巨額外匯受到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監管及國家宏觀調控,市場調節不是全能的,它存在許多缺陷,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正是國家放松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機構不斷獲取超額利潤,忽視超額利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金融市場的運行中,應當注意金融風險從量的積累導致質的變化,適當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及國家的宏觀調控能有效地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這也是值得今后研究的問題。

作者:歐陽芳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