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要點

時間:2022-04-03 09:28:58

導語: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要點

[摘要]國內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發展迅速,作為風險防范第三道防線的內部審計,應充分發揮審計優勢,保障普惠金融穩健有序發展。本文以6個重要審計項目為例,具體介紹如何開展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審計。

[關鍵詞]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策略研究

一、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原則

審計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階段和環境變化做相應調整。現階段,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普遍處于起步階段,但有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內部審計機構應明確以下審計原則,充分發揮正向建設和服務職能。(一)助力原則。內部審計要樹立大局意識,充當參與者、助力者。對普惠金融新戰略要從包容、扶持、呵護的角度促進其健康發展,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新業務中的困難和問題。(二)咨詢顧問原則。內審機構要利用自身的獨立性、專業專注性及信息、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建設服務職能,多為經營條線提供經營管理、產品設計、客戶營銷、內控分析、風險防范等方面的融智服務。(三)內外有別原則。通常情況下,內外檢查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內部審計應多關注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內部制度的遵循性、流程操作的規范性、軌跡記載的完整性、風險防范的健全性以及客戶信用風險、員工操作風險、公司聲譽風險等內容。(四)持續跟進原則普惠金融的實施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會催生許多新模式、新產品、新技術,這就要求內審機構建立普惠金融審計工作長效機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內審人員應加強業務管理模式、制度、流程、風險等的研究學習,與業務發展協同共進,為后續開展各類審計項目做好專業儲備。

二、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要點

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審計范圍應根據審計定位、目標和原則的不同,及時做出相應調整。現階段,根據“助力”等審計原則,應重點開展管理咨詢審計、外部欺詐風險審計、客戶精確營銷審計、合規經營審計等審計項目。(一)普惠金融經營管理狀況調查。1.關注政策理念傳導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將外部監管、總分行有關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新精神和新制度,及時、完整地傳達到基層機構;員工是否準確掌握全行戰略意圖和導向,對普惠金融認知是否存在偏差;員工士氣是否良好,是否對業務拓展存在“不愿貸”“不敢貸”等畏難情緒。2.關注營銷模式轉型是否到位。了解數字普惠金融核心是否確立,獲客渠道是否以平臺線上為主,線上線下融合是否恰當;總、分、支機構間營銷定位是否清晰、職責分工是否合理;部門間客戶資源共享是否充分,信息傳遞渠道是否通暢,聯動營銷機制是否建立;網點布局是否合理,營銷團隊建設是否滯后,客戶經理數量是否充足;目標客戶準入是否已將工商、法院等失信客戶剔除,是否已自動識別客戶關聯關系,滿足統一授信管理;大數據白名單客戶是否精準,重要信息有無缺失等。3.關注產品適配是否到位。了解普惠金融產品體系是否健全,能否覆蓋所有需求群體;產品靈活性如何,能否滿足不同客戶群體個性化需求;產品升級迭代是否迅速,能否滿足市場變化;大數據創新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同業間有無替代或功能趨同的產品;線上操作的是否便利快捷,產品資金價格是否合理等。4.關注激勵約束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及時調整KPI、等級行等考核方案,增加相關指標權重;對營業網點是否實施穿透式考核,能否做到任務到點、責任到點和激勵到點,相關獎勵費用是否存在被截留現象;是否根據不同區域市場環境、業務發展重點或風險控制能力等情況,對不同分行設置差異化的風險警戒水平,并對其授權進行動態調整;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貸款容忍率設置是否合理,員工盡職免責、責任認定相關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按照信貸作業模式的不同,分別對全流程線上、線上線下相結合、全流程線下三種業務模式制定不同的責任認定標準等。(二)新產品或新系統風險評估。內部審計對銀行新產品或新系統的風險評估一般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在新產品或新系統開發過程中,作為重要參與成員全程介入,同步提供專業建議;二是在新產品或新系統完成測試準備試點前,對關鍵風險點和配套內控措施完備性等內容提供預評估意見;三是在新產品或新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提供后評估優化建議。在實務中,由于受職責權限、人力資源等因素限制,內審部門通常僅提供后評估優化建議。1.從產品定位、操作流程、規章制度等入手,了解產品關鍵環節和關鍵風險點,探究新業務模式下的風險管控方法,為產品的制度完善提出專業意見,從源頭上構建完善的內控體系,防范后續因設計缺陷導致的系統性風險。2.對業務系統的邏輯設計、主要功能及運行反饋等進行研究分析,必要時可進行穿行測試,檢驗系統控制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提出優化建議。該類審計咨詢與IT專項審計側重于信息技術查證有明顯區別。3.提供常態化監測服務。發揮內部審計優勢,跨條線、跨系統、跨層級整合資源,編制非現場模型,監測普惠金融產品的關鍵風險點,定期反饋結果,作為經營管理部門風險防控的重要補充。(三)客戶外部欺詐風險防范。鑒于現階段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在此以防范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欺詐為例。審計查證要點見表1。(四)數據挖掘助力精確營銷。內審機構可嘗試研究客戶群體行為特征,識別風險因素,總結歸納客戶群體批量挖掘與風險識別方法,將目標客戶“白名單”提供給經營部門參考。1.內部數據挖掘目標客戶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技術工具和計算機語言,將商業銀行內部各業務部門間的不同業務系統數據,通過關鍵字段進行關聯,取得信息完整的數據表,再經過篩選、計算、排序、去重等方式加工處理后,獲取結果記錄。內部數據挖掘舉例見表2。2.外部數據挖掘目標客戶的方法。主要是指從商業銀行已定期批量引入或線下個別獲取的外部數據(如工商、法院、海關、人行征信、萬得Wind、樓盤大數據等)出發,通過關鍵字段與銀行內部業務數據搭建“橋梁”,建立客戶或業務與外部數據的對應關系,從而起到補充相關信息的作用。外部數據挖掘舉例見表3。(五)業務指標真實性檢查。部分銀行機構為滿足外部監管要求或內部考核需要,采取弄虛作假方式,虛增客戶和交易總量,以完成經營指標或套取獎勵費用。1.外部監管指標驅動方面。2018年銀保監會對普惠金融提出“兩個不低于”的監管要求,審計查證可篩選信貸客戶規模屬性由“大”變“小”或發生多次調整的審計樣本,重點審查客戶屬性變更事項是否經過審批,有無超權限審批,變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等。2.內部考核任務驅動方面。在了解審計對象具體考核方式的前提下,重點審查基層機構是否存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突擊完任務情況,關注是否存在批量客戶關鍵時點前后短借短還;是否存在利用員工、親屬等控制賬戶虛增交易量;關注是否存在多個借款人取得貸款后并不使用,停滯一段時間后直接歸還銀行貸款本息的異常現象,查證其貸款利息還款來源是否合理、是否來自銀行控制賬戶等。(六)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內部審計應重點審查以下方面:商業銀行是否盡到真實、全面披露所提供金融產品或服務相關信息的義務,是否存在夸大收益、掩飾產品風險,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現象;是否違背消費者意愿搭售產品和服務,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限制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貸款質量和資金價格是否滿足監管“兩控”要求;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服務歧視或霸王條款等問題,影響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是否健全,能否切實保障消費者的依法求償權;與第三方合作機構進行合作時,信息的采集、使用與交互是否存在侵害消費者個人隱私或信息安全隱患等。

總而言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在支持與服務普惠金融事業發展中大有可為。應堅持“揭示風險、服務發展”的理念,既充分發揮審計監督職能,防微杜漸,為業務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又要積極踐行服務理念,為促進實施普惠金融戰略添磚加瓦、建言獻策,彰顯審計價值。

作者:范曉陽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總審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