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財務重組上市解析

時間:2022-04-03 09:12:00

導語:交通銀行財務重組上市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通銀行財務重組上市解析

“財務重組-引進外資-公開上市”是中央政府對商業銀行改革的基本思路。2004年6月30日,交通銀行順利完成前期財務重組工作;2004年8月6日,交通銀行引入匯豐銀行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交易。

一、交通銀行財務重組前后指標狀況對比

從財務狀況看,重組前的交通銀行面臨巨額不良資產、巨大撥備缺口及日趨緊張的資本三大主要問題,交行的重組引資過程緊緊圍繞如何解決這三大問題漸次展開,并最終達到監管要求和上市目標。

注:1、信貸資產專項撥備充足率=信貸資產實際計提專項準備/信貸資產應提專項準備×100%,應提專項準備按照關注類貸款余額的2%、次級類25%、可疑類50%、損失類100%的比例計算。非信貸資產撥備充足率=非信貸資產實際計提準備/非信貸資產應提準備×100%。交行在重組過程中先提足專項準備,因此上表用專項撥備充足率作對比。

2、各項監管指標比例主要參照銀監會《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征求意見稿)》的要求。

從表一看出,交通銀行重組前不良貸款、撥備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均不達標。通過重組,交行相關核心指標達到監管要求,不良貸款率下降到2.91%;信貸資產專項撥備充足率提高到102.03%,非信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充足。資本充足率在重組前按舊辦法計算為7.41%,按新辦法計算僅有3~4%,重組引資后提高到9.72%,高于監管要求,同口徑相比大幅提高。

二、交通銀行財務重組過程分析

交通銀行的重組過程從財務角度看,主要是集中核銷和處置不良貸款,化解包袱,提足專項撥備,使不良貸款率和專項撥備充足率達標;境內機構增資擴股,發行次級定期債務,使資本充足率達標;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優化資本結構,進一步提高資本充足率,做好上市準備。

(一)一次性集中核銷和處置不良貸款

2004年6月,交通銀行對不良貸款進行了集中核銷和處置,一次性集中核銷損失類不良貸款116.05億元;以賬面價值的50%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可疑類不良貸款414億元,回收資金207億元。2004年下半年,交行再核銷損失類貸款22.66億元,不良余額進一步下降。

對不良貸款進行一次性集中核銷和處置是交行財務重組的關鍵步驟,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使不良貸款率達標;二是使賬面應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大幅減少;三是使風險加權資產總額減少,并因準備缺口的消失而提高了監管資本,從分子、分母兩方面改善了資本充足率。在不良貸款集中核銷和處置過程中,有以下兩點值得關注:

①央行為支持交行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貸款定向發行了5年期、年利1.89%、金額為207億元的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實質是交行將不良貸款置換為央行票據。

②信達公司按414億元可疑類貸款的50%支付購買不良貸款對價,但其實際從交行承接的資產和權益共計931億元。

(二)提足各類資產專項準備

根據《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的要求,交行若對信貸資產按貸款余額1%計提一般準備,按關注類貸款的2%、次級類的25%、可疑類的50%及損失類的100%計提專項準備,則2003年底應計提一般準備52.21億元、專項準備384.12億元,合計436.33億元。而2003年年報顯示交行賬面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94.04億元,其中專項準備僅13.43億元,專項撥備充足率僅為3.50%,缺口370.69億元。

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銀行應對投資、應收賬款、固定資產、待處理抵債資產等非信貸資產計提減值準備。2003年底交通銀行賬面非信貸資產總額3951.67億元,但僅有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619萬元,其余非信貸資產未計提減值準備。

交行在財務重組審計過程中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對不良貸款進行逐筆撥備,對以前年度各專項準備數據進行了追溯調整。2004年年報顯示,2003年貸款損失專項準備金額調整為388.63億元,專項撥備覆蓋率達到100.14%;非信貸資產損失準備調整為43.72億元。2004年不良貸款集中核銷和處置后,大部分貸款專項準備沖銷對應損失,增加計提后年末貸款專項撥備充足率達到102.03%;非信貸資產損失撥備充足率達到100%。

值得注意的是,重組后的交行因剛剛填平賬面累計虧損,稅后未分配利潤為0,并未計提一般準備。交行未來還應通過增強盈利來加大準備計提力度,使準備全面覆蓋全口徑各項資產風險。

(三)增資擴股和引進外資,增強資本實力,提高資本充足率

交通銀行重組前按新辦法計算的資本充足率與8%的監管要求差距較大。2004年6~8月增資擴股和引進外資后,交行資本充足率穩步提高。

①國內機構增資擴股,補充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311.36億元。2004年6~7月,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及原有老股東共出,資191.36億元持股交行141.87億;交行發行次級定期債務120億元增加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5.89%,資本充足率達到8.82%。

②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募集資金144.61億元。2004年8月,匯豐以144.61億元人民幣(合17.47億美元)獲得交通銀行19.9%、總計77.75億的股權。核心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高到8.43%,資本充足率提高到11.62%。

2004年下半年,交通銀行進一步整合財務資源,對獲得的各項優惠政策進行了量化及賬務處理,填補了賬面累計虧損,對準備計提及資本充足率等關鍵指標進行了優化。到2004年底,交行核心指標達到監管要求。

三、交通銀行財務重組啟示

(一)自身努力是財務重組成功的基礎

為保證重組順利進行,交行2001年就成立了“引資辦”,專司重組引資工作。自2002年起交行聘請美國高盛公司擔任重組顧問;聘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財務審計;進行組織架構設計調整和業務流程再造等。在重組過程中,交行通過自身盈利消化財務包袱92.81億元。交行未雨綢繆,所采取的從機制變革到財務狀況改善的各項積極措施既是2004年財務重組成功的基礎,也是未來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

(二)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是財務重組成功的關鍵

交行在短短一年內使財務狀況和核心監管指標得到大幅改善,達到監管要求并使重組上市獲得成功,關鍵在于得到了各方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主導了本次重組。財政部在重組前后始終是交行第一大股東,中央政府及國有部門對交行直接或間接給予的資金支持達到482.07億元,占所獲資金支持總量的66.94%;其他原有股東放棄的股東權益和資金支持達到145.26億元。

(三)引進外資,除了補充資本,更重要的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

匯豐入股交通銀行后派駐兩名董事,其他新股東也分別委派董事,外部獨立董事人數增加。同時,匯豐委派一位副行長參與重要經營與決策。董事和高管人員的結構變化為交行完善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為主體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奠定了良好基礎。

除了簽訂投資協議外,交行與匯豐還簽署了一系列業務及其他合作協議。一是在信用卡業務上展開策略性合作,以匯豐及交行品牌推出雙幣信用卡。二是匯豐向交行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內容涉及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財務管理、資產負債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六個主要方面。三是匯豐向交行授予許可權,部分業務單元可使用匯豐擁有的商標??梢哉f,匯豐作為戰略投資者的核心意義在于幫助交行全面建立長效發展機制,使其具備健康、高素質的自我發展能力,以達到一榮俱榮的“多贏”效果。

(四)核心指標漸次達標,動用當前和未來財務資源,逐步改善報表狀況

交行在重組過程中對不良貸款率和資本充足率一次達標。在撥備覆蓋率的達標上則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先提足按國際會計準則確認的專項撥備,未來再視盈利狀況提取一般準備,逐步覆蓋全面資產風險。圍繞核心問題,在財務資源的安排上,交行先動用當前現實的可用資金,如2004年經營創效、賬面可用的盈余公積和資本公積、財政部和社保基金及匯金公司的入股資金;在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國家給予的稅收減免政策也量化為可用的財務資源作為補充。從資產負債表來看,既通過增資擴股增加資產和所有者權益,也通過發行次級定期債務增加負債;通過追溯調整先將所有者權益中的未分配利潤調整為負數(累計虧損),再利用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和當年盈利來彌補累計虧損,使報表得到逐步改善。

(五)先人一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交行財務重組的目標之一是實現國內外上市,具備國際資質的會計師出具的審計意見對海外上市至關重要。交行聘請普華永道進行連續三年財務審計,采用新的準備計提方式,利用現金流貼現模型對不良貸款進行逐筆撥備,使貸款損失撥備率先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獲得了海外市場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