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探討

時間:2022-05-04 09:36:29

導語: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方法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該院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結合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單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分析兩組患者干預效果以及中心靜脈導管栓塞發生情況;對比兩組置管前、置管后3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及D-二聚體(D-D)水平。結果研究組感染、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置管前APTT、PT、TT及D-D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后3d,研究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P<0.05),D-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使用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對患者實施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栓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

關鍵詞: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風險評估表;血栓;感染;滿意度

血液透析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挽救或延長患者生命,但是隨著該治療方案的不斷應用,也逐漸暴露其應用弊端[1]。血管通路的成功建立是保證血液透析治療成功的關鍵,但是會受到患者年齡以及血管鈣化程度的影響,導致動靜脈內瘺建立難度增加[2]。中心靜脈留置導管可以有效避開多種影響因素,從而為患者建立良好的動靜脈通路[3]。但是在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期間極易導致血栓、感染等情況發生,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產生影響[4]。本次研究通過制訂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并結合風險評估表內容為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分析其對患者感染、血栓發生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6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35~68歲,平均(54.4±2.3)歲;體質量指數(BMI)18~27kg/m2,平均(23.4±2.3)kg/m2;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高血壓腎病7例,狼瘡腎炎3例,糖尿病腎病9例,多囊腎7例,其他2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36~68歲,平均(54.5±2.1)歲;BMI18~29kg/m2,平均(23.5±2.3)kg/m2;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4例,高血壓腎病8例,狼瘡腎炎2例,糖尿病腎病10例,多囊腎7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BMI及原發疾病情況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入組患者均為慢性腎臟病患者,且均需接受持續血液透析治療;(2)患者年齡在18~70歲;(3)患者認知情況正常;(4)患者的肝、心、肺功能正常;(5)患者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血液透析禁忌證;(2)患者伴有較為嚴重的系統功能障礙;(3)患者伴有惡性腫瘤;(4)患者伴有嚴重的貧血或出血性疾病;(5)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6)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障礙:(7)患者病情不穩定,隨時出現進行性發展。本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如下:告訴患者應保證低脂、低鹽飲食,對于存在糖尿病情況的患者應當做好血糖控制,禁止食用含高鉀、高磷的食物,控制水攝入量,增加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入量,根據患者情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從而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配合度。對患者深靜脈導管置管出口以及導管周圍在上機前應當進行碘伏消毒,去除皮膚表面以及導管周圍血痂,覆蓋敷料或無菌紗布,在每次透析結束后使用肝素鹽水進行封管,并對導管末端進行無菌包扎。在各項護理操作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當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應當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遵醫囑進行干預。1.2.2風險評估表的內容(1)個體因素:年齡≥60歲記1分,BMI≥35kg/m2記1分;(2)血常規:血小板計數>300×109/L記1分,血紅蛋白水平<100g/L記1分;(3)凝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PT)<9s記1分,血漿纖維蛋白水平>4g/L記1分,D-二聚體(D-D)水平>500μg/L記2分;(4)血栓史:有血栓家族史記2分,有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史記2分;(5)內科合并癥:有各種遺傳或血栓獲得性血栓形成傾向記2分,合并糖尿病記2分,合并腎病綜合征記2分,合并炎性腸病記2分,大量嘔吐或腹瀉至脫水記2分,敗血癥記2分;(6)外科合并癥:急性脊髓損傷(1月內)記1分,有大手術史(手術時間≥45min)記2分;(7)產科:妊娠期或產后1個月記2分;(8)醫源性因素:有置管史記1分;(9)置管部位:股靜脈記2分,頸內靜脈記1分;(10)尖端位置:上腔靜脈中上部記2分。評分總計1~2分為血液透析導管血栓低風險;3~4分血液透析導管血栓中風險;≥5分為血液透析導管血栓高風險。1.2.3研究組研究組患者結合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單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1.2.3.1風險評估表的應用評估對象:選擇來本院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評估內容:手術時間、年齡、相關危險因素等。評估時間:為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當日;對于中風險及高風險的患者,為其建立相應的風險隨訪單,在床邊進行警示標識,發現異常時及時上報;所有患者在出院前1d實施終末評估,對于中危風險及高危患者做好出院指導,建立出院記錄本,在患者出院后的3個月內進行隨訪。1.2.3.2基于風險評估表的針對性護理措施(1)低風險者:暫時不進行干預及預防措施。(2)中風險者:給予基本的預防干預措施,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早期、有效地識別中心靜脈導管栓塞;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比如高鹽高脂飲食、飲酒及抽煙等;告知患者對中心靜脈插管進行評估的必要性,需注意保護靜脈血管。(3)高風險者:給予針對性的重點護理方案。①血液透析前護理,在進行血液透析前應當觀察患者有無黏膜、皮膚出血情況,患者在進行血液透析前所需要的肝素量應當結合患者體質量以及凝血譜進行計算。②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應檢測動靜脈壓力,觀察透析器,確保透析期間無凝血情況;觀察患者黏膜、皮膚情況,確定其在透析期間無出血情況,并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③在患者完成血液透析后,對導管腔內血液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然后將尿激酶20萬U稀釋成4mL或肝素原液,分別按照導管標記的量注入動靜脈,將肝素帽蓋上,從而有效預防在管腔內形成血栓[5]。若患者在透析中存在出血情況,可以使用魚精蛋白進行肝素中和。為患者講解黏膜、皮膚出血的觀察要點。及時測定患者凝血譜,根據測定結果調整肝素劑量,同時調整患者阿司匹林、華法林以及尿激酶等用藥劑量,確保患者凝血時間不超過正常值1倍,但是又不出現高凝現象。④嚴格按照無菌要求進行操作,保證患者敷料干燥,一般每周至少兩次敷料更換,當出現滲液、滲血等情況時應當立即更換;血液透析前嚴格消毒,注意觀察患者穿刺部位皮膚,如存在熱、紅、腫、痛等情況時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1.3觀察指標(1)對兩組患者血液透析期間血栓、感染以及出血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2)采用本院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進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該問卷主要涉及護理態度、護理及時性、護理針對性以及健康宣教幾個方面,分值設置為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證明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認可度越高,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根據統計結果進行滿意度計算。總滿意度=(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對比兩組置管前、置管后3d相關凝血指標水平。在兩組置管前、置管后3d,抽取兩組的靜脈血標本5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PT、凝血酶時間(TT)及D-D水平。1.4統計學處理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血栓發生情況研究組感染、血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出血的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置管前、置管后3d部分凝血指標比較兩組置管前APTT、PT、TT及D-D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后3d,研究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P<0.05),D-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為避免反復穿刺,常采用中心靜脈導管留置的方式降低患者穿刺次數,但是在導管留置期間患者極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其中導管栓塞、感染等最為常見[6]。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優質的護理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風險,延長留置導管的使用時間,而護理人員在護理實施期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7]。在血液透析期間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巡視,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感,協助患者進行翻身,以免患者自行活動導致導管脫落[8]。在留置導管后應當對患者進行相關注意事項宣教,告知患者導致導管栓塞、感染等并發癥的常見危險因素,提高患者自護能力[9]。護理人員在對長期靜脈留置管道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嚴格遵照無菌操作流程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并及時為患者進行敷料更換[10]。應告知患者不要用手觸碰隧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隧道清潔、干燥,從而有效延長導管使用壽命[11]。在對患者進行透析時應當隨時監測患者凝血功能,合理調整抗凝藥物使用劑量;在護理實施期間可以針對導致中心靜脈栓塞、感染等并發癥的相關危險因素,為患者實施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有效降低患者感染、血栓等情況發生率。本研究中通過制訂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對護理人員實施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且通過護理方案記錄,更有利于及時發現患者異常變化,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感染、血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認可也明顯提高。進一步說明結合血液透析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單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具有更好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提示,兩組置管前APTT、PT、TT及D-D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置管后3d,研究組APTT、PT、TT均短于對照組(P<0.05),D-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這結果充分提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前使用栓塞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估,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預防患者發生血栓,改善血液循環。有研究指出,對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患者使用栓塞風險評估與處置表進行評估,并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患者發生血栓的比例顯著低于常規性護理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2]。分析其可能的原因:通過栓塞風險評估表可以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使得臨床醫護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實際情況,并分析患者發生血栓的相關風險及影響因素,使得醫護人員在對患者護理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意識明顯提高,使患者得到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從而有效預防血栓的發生。綜上所述,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使用中心靜脈導管栓塞風險評估表,對患者實施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栓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

作者:李新 單位: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