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生產力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6 05:47:00

導語:和諧生產力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生產力試析論文

1和諧是新時期生產力自身的內在要求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界,獲取生活、生產資料的客觀物質力量,它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狀態和水平。人類初期生產力對自然的影響和干預水平和規模還十分有限,還不足以改變或者影響自然界自我演進的方向。進入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在科學知識的武裝下,對自然規律和對社會規律認識和把握水平逐步深化,人們開始自覺地把科學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強大的自然力和社會力量開始被自覺地并入生產過程。生產力結構-功能的組織和優化水平逐步由勞動者的力量和技巧轉移到科學的物化——生產工具的創新和發展上。如果宜人的人——自關系和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自然界自我凈化和平衡過程一再被強制中斷,那必然導致人——自然關系的非宜人的演化,會給人類自身的發展和延續帶來災難性后果。所以,恩格斯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我們。”[1]人與自然的矛盾之所以在我們人類進入21世紀尖銳和凸現出來,主要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的結果,是完全被忽略的。”[2]所以,“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

2和諧是優化生產力結構——功能系統的內在要求

2.1生產力結構-功能內部系統的和諧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系統的性質雖然首先取決于要素……但是,更取決于要素的結構,在一個動態結構的系統中,這種結構的功能是直接由要素之間的協調作用體現出來的。”[4]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有一系列實體要素和非實體要素按一定的生產方式有機構成的系統。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勢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兩者在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他們結合起來。”[5]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題,是首要的生產力,是構成生產力諸要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馬克思說,“動物遺骸的結構對于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于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也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6]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物質要素的一項內容,是人類勞動加與其上并形成適合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的物質條件。人類社會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勞動資料運用的提高上,而且更表現在勞動對象適應人類的程度上。因此,我們要在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勞動工具的同時保持我們的勞動對象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生產力各要素的和諧。

2.2生產力外部關系和諧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外部條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積極促進作用主要取決于生產關系內部的協調一致相互配合上。恩格斯指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7]合理配置的不同所有制是適應不同生產力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不同層次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環節。

3構建和諧生產力要處理好的兩個基本關系

構建和諧生產力不僅僅是其內部要素之間的協調與相互共存,而且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即保持與生產力有關的各方面關系的和諧共存。因此,要創建和諧的生產力就需要我們認真的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3.1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構建生態生產力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不僅提供了我們活動的時空,也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了自然界對我們人類活動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人類自己是自然屬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毀滅人類,但我們人類決不能毀滅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只把自然界看成實現人類需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這種自覺不自覺的割裂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和認識,結果勢必導致自然界作為自組織系統為維持自身的和諧和平衡而強制發生作用和影響,在重建自然界的平衡中,由于宜人的生態一再遭到人類的破壞,必然采取不宜人的方式來構建自然界的平衡系統其積累過程達到一定程度便出現自然界對人類的無情報復過程,甚至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所以恩格斯告誡我們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它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8]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先進生產力必須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先進生產力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

3.2社會關系和諧共享——構建“社會”生產力社會關系是人類特有的本質聯系,它既是勞動的產物又是勞動的必要形式。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的日益深入和擴展,歷史的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多層次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社會關系之間存在著從屬包含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各自居于一定的地位,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社會階級,階層的融洽相處體現的不僅是社會的祥和,同時更是社會各個人的向心力的凝聚,是生產力發展的首要條件。因而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就意味著生產力要素的和諧因此,社會關系的和諧是思想的社會關系對物資的社會關系的有力促進,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有力促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158頁.

[2]同上.第160頁.

[3]同上.第159頁.

[4]黃順基科學技術哲學引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43頁.

[5]馬恩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44頁.

[6]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204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8頁.

[8]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158頁.

摘要:和諧是人類永久的話題,和諧應該有多方面的內容,本文主要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論述和諧,從生產力的內部結構來剖析和諧的作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之間的協調一致,不僅可以大大的提高生產的效率,而且可以合理利用資源,節約資源,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和諧也是生產力。

關鍵詞:和諧生產力生產力要素和諧是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