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建設路徑選擇

時間:2022-02-05 09:57:59

導語:生態安全建設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安全建設路徑選擇

摘要:生態安全隸屬于國家安全體系范疇,它受到國家安全其他內容或方面的制約與影響,但其始終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與載體。生態安全關乎著人民福祉、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現階段必須切實加強我國的生態安全建設

關鍵詞:生態安全建設;路徑選擇;包容性

民主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以來,我國“五位一體”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為世界所矚目的重大成就。但必須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和正視的是,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物銳減、耕地萎縮、霧霾肆虐、城鄉缺水或水嚴重染污等現象依然普遍和嚴重。由此可見,生態安全已成為關乎人民福祉、國家昌盛和民族復興的大事。所謂生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處于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冷戰結束后,西方國際關系或國際政治學者率先使用“生態安全”一詞,又稱之為“環境安全”。我國學界對生態安全的研討還很不充分,其概念的界定或內涵的描述、闡釋也不盡一致,但公認生態安全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鮮明特點:一是整體性。由于“大”的生態系統是由若干“中”和“小”的生態子系統構成,因此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與破壞,都會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乃至不堪設想的后果。二是不可逆性。生態學、環境學的常識告訴人們,生態環境或生態系統都具有“天然”的支撐力與修復力,但這種支持力、修復力一旦超出其“閥值”便是不可逆的。三是成本性。對諸多生態不安全問題進行診治須花費巨大的社會及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上的成本。生態不安全,談不上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安全,更談不上國家非傳統安全方面的安全,如社會、經濟、文化和信息、能源等。

正因為如此,習指出,我們必須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體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秉h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有序有度利用自然,建構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泵鞔_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是我黨在正確、科學把握國家安全形勢重大變化出現的新特點新趨勢基礎之上所作出的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這對于推進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以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具有決定性的重大意義。近些年來學術、理論及思想界,積極響應關于國家總體安全觀及生態安全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的號召,對其進行多學科、多領域、多方法和多維度的考量與研討,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不過從業已發表的文獻來看,的確鮮見從包容性視角關注生態安全和研討其建設路徑的學術作品。不言而喻,解決準確描述或正確闡釋“包容性民主”一詞的重要含義乃至明晰這一概念問題,是回答本文主旨的邏輯前提。海內外學術文獻表明,學界率先使用包容性民主一詞的是西班牙塔基斯•D•福托鮑洛斯。應指出的是,塔斯基并未給包容性民主進行學理概念上的界定,但他對包容性民主的主要含義作了如下描述:在他看來,包容性民主即生態民主(塔斯基亦未對此界定),而所謂生態民主的基本要求是公共權力部門制定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時必須解決“民主化”問題,更應當注重環境NGO和公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塔斯基強調緩解或消除全球生態危機的危險,應改造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放棄其流行的技術、價值觀念可以應對環境危機挑戰的思維模式并與之匹配的一切公共政策活動;全球應對包括氣候在內的問題都應當以包容性民主的運行機制為基礎。那么包容性民主的內涵和形式是什么?它對我國生態安全建設路徑選擇提供何種主要原則遵從?我們以下逐一述之。關于包含包容性民主的內涵與形式。其一,是指民主的包容性狀態,即行為主客體間在運用民主的方式維護和保護其利益,除非是最根本的利益與原則不可妥協與退讓外,不必每每均要“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彼此間相互寬容、理解或一定退讓妥協。其二,包容性民主(屬政治的范疇)涵義也須從包容性增長(屬經濟的范疇)背后的底蘊理解和把握?!鞍菪栽鲩L”這一概念,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于2007年提出:“新亞行關注的重點要從應對嚴重的貧困挑戰,轉向支持更高和更為包容性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強調公平正義。對我國而言,它是指縮減貧富差距、消除貧困,確保人人享有同等機會融入經濟發展中,分享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其三,包容性民主亦即生態民主。西班牙學者塔基斯•D•福托鮑洛斯較為深刻的闡述了包容性民主的問題,在他看來,生態危機是市場經濟持續發展導致環境持續惡化的結果。要準確地理解這一危機,既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盛行的價值觀念和相應的技術,也不能僅僅歸因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是應該歸結于人類主宰自然世界的觀念上。因而,要真正克服這一危機,則需要通過“包容性民主”或“生態民主”變革來實現權力的平等分配。由上不難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塔斯基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及其觀念予以一定程度的批判,具有積極意義,但其深刻性遠不及馬克思主義和一些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和生態社會主義者。二是以學術視野而言,他率先提出的“包容性民主”覺有創新性,對于啟發人們的思維和推進一些相關的學術建構大有裨益。第三,最為重要的是,塔斯基提出的包容性民主理論于價值或工具定義對于全球環境治理都具有重大的“正能量”作用。解決產生環境污染與破壞、實現生態安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與系統復雜工程。此處僅擬把“生態民主”或“包容性民主”,作為“路徑依賴”進行嘗試性研討。

生態民主就是政府、個人、非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企業以生態利益為最大訴求,以民主多元的參與,在對話溝通中達到利益共識,形成最終滿足大多數人生態利益的決策。第一,政治路徑。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保障了協商民主的實施,協商民主的實施則與生態民主緊密相關。只有實現政治民主,廣大生態環境的參與者們才會積極加入生態建設。制度上,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在應對環境危機時代表的選舉及退出等制度,確保選舉出真正代表廣大生態利益相關者的公民。同時,建立信息公開制度,擴展公眾監督渠道,打通政務公開的“最后一公里”。第二,經濟路徑。我們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堅決取締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提倡綠色GDP。政府部門作為管理的主體應將公權力使用在彌補市場失靈上,使各方生態利益達到公平。第三,社會化路徑。生態社會民主就是指公民在享有環境權力的同時,也有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首先,確保公民享有的環境權力不受侵害。作為最重要的生態利益相關群體,公民在涉及公共決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公民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發言權,既能促進決策的公開化、科學化,又能避免權力尋租或決策失敗,同時還能避免因生態利益受損引發的社會動蕩,促進社會和諧。其次,著重宣傳綠色生態觀、綠色消費觀,提升公民的環保意識。通過環境標志制度積極引導生態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從生態產品的生產到銷售一個完整周期都能做到環境友好。第四,全球化路徑。經濟全球化必然促使生態全球化,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集團主體能單一地解決生態問題,這就需要在國家以外的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民主合作。積極發揮聯合國的重要作用,加強在聯合國框架內的團結合作。

總之,生態民主是我國生態安全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不但能減少解決生態問題時的爭議,更容易獲得廣泛共識,還極易推廣。

參考文獻:

[1]丹尼爾•A•科爾曼[M].生態整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林毅夫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3]賀培育,楊暢.中國生態安全報告[J].北京:紅旗出版社,2008

[4]陳星,周成虎.生態安全—國內外研究綜述.地理科學進展,2005

作者:張隆 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