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移民區沙地整治規劃與實踐

時間:2022-07-01 03:30:41

導語:生態移民區沙地整治規劃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移民區沙地整治規劃與實踐

治理區的立地條件

該區土壤類型為砂壤土與湘黃土,植被類型為草甸植被,海拔1630~1960m,且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化類型為中度。整地方式包括魚鱗坑、帶子田、節水槽整地,地形破碎的地段采用魚鱗坑整地:口徑為80cm×60cm,在魚鱗坑中間挖寬30cm、長40cm、深40cm的溝,將挖出的死土培埂,活土回填溝內,反坡15°,坑間密度2m×2m,生態林栽植密度2505株/hm2,沿水平線呈“品”字形排列。在地形整齊平緩的地段采用帶子田整地造林:沿水平線挖寬1.2m的反坡帶子田,里低外高呈反坡狀,其間距為3~4m。種苗規格。為了確保工程質量,苗木必須選用Ⅰ、Ⅱ級根系完整、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危害的優質壯苗。具體為:檸條:籽粒飽滿、無病蟲害危害的種子。山桃:二年生,地徑≥1.5cm,具有3個以上的分枝。紅梅杏:二年生嫁接苗,苗高≥70cm,地徑≥1cm。刺槐:二至三年生,地徑≥1cm,苗高≥50cm。文冠果:二年生苗,地徑≥1cm,苗高≥50cm。種苗的用量及來源。按照規劃設計方案,治理區共需檸條種子2.5t,需苗80.8萬株。其中,文冠果5萬株,紅梅杏6萬株,刺槐55.3萬株,山桃14.5萬株。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苗木成本,根據治理區的土壤、氣候條件,造林苗木以招標方式在當地采購,起苗前灌足水,待土壤墑情適合時起苗,用泥漿蘸根,塑料薄膜包裝,開溝假植灌水,及時栽植,減少長途運輸過程中苗木失水、灼燒等因素造成的損失。

造林技術

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通過喬灌搭配,加大混交林營造比例,充分發揮造林地的潛力,采用植苗造林和播種造林相結合的方式造林。生態林種植密度2505株/hm2,株行距為1m×4m或2m×2m;生態經濟林栽植密度1665株/hm2,株行距為2m×3m。植苗造林時,用塑料膜護頂,ABT生根粉、泥漿蘸根,置于栽植穴,確保根系舒展、樹體直立、排列整齊自然,且要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截桿深栽,栽后樹盤覆膜,刷漆、涂白、在苗木根莖處圍土堆防鼠兔危害;檸條在6—7月雨后或墑情較好時進行播種,先在坑外沿挖長20cm、寬10cm的播種穴,每穴點種10~15粒,覆土2~3cm厚,3~5d后出苗整齊[1-2]。幼林撫育。造林當年,對整個造林工程進行檢查驗收。第2年,根據驗收結果,對造林成活率達不到85%的地塊,或雖達到85%以上而成塊狀死亡的,都應在造林后的1年內進行補植。補植時要經過局部整地,選用同齡、同級大苗精心栽植,確保造林成活率達到85%以上,保存率達到80%以上。加強病蟲鼠害防治及人畜危害。要采用生物、物理、化學相結合的措施,加強林木病蟲害防治,采用人工捕打措施加強林區鼢鼠的防治。特別要加強封山禁牧力度,嚴禁放牧、開墾林區的毀林行為發生。加強護林防火力度。聘任專職護林人員嚴格管護,簽定管護責任書,劃定區域落實到人,明確責任,實行管護責任與工資掛鉤。加強林區的護林防火工作,做到死看死守;在作業區各主要出入口和居民區設護林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護林防火標語,謹防林區火災發生[3-4]。

產生的效果

根據實地調查,科學論證,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呂套村沙地治理示范項目增強了植被固土能力,遏制了土地沙化程度,控制了黃土丘陵區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良好。

本文作者:鮮亮工作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紅莊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