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建設分析
時間:2022-09-08 09:07:39
導語: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村鎮改變了過去落后的面貌,各項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使得人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了更多期望。文章將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點及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行介紹,探究新型城鎮化對城鄉規劃的要求以及城鄉規劃的要點及內容,為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城鄉規劃;特點
當前,城鎮化發展已經從原來單純的人口轉移過渡到大量人口遷移的時期,并伴隨著結構轉型與升級,因此,科學開展城鄉規劃就顯得非常有必要。相關研究顯示,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城鎮化,就會逐步朝著郊區化方向發展,在郊區發展到相應階段以后,會大大推進城鎮化發展及建設。城市、縣城及鄉鎮的規劃與管理是城鎮化建設的三個部分,而村莊的規劃與管理則是鄉村建設的重點,總的來說,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相輔相成,有著緊密聯系。
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特點
1.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對于城鎮化的內涵,國內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①小城市+建制鎮=小城鎮;②小城市+建制鎮+集鎮=小城鎮。從以上兩種觀念可以看出,國內普遍認為小城市與建制鎮的合稱就是小城鎮。還有兩種觀點分別為:建制鎮+集鎮=小城鎮、小城鎮=建制鎮。從廣義來說,小城鎮是指20萬人口以下的、沒有設置鎮建制的集鎮與純屬集市貿易的集鎮。經過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的,由集市發展而來的非建制鎮就是指集鎮,并作為農村的文化、經濟及生活服務中心,并且是生產活動中心,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從狹義來說,縣城以下的建制鎮、集鎮就是小城鎮,比起鄉、鎮有著更多人口、更大規模、工商化更為發達。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將小城鎮總體概況為:城鄉之間的由鄉村向現代化城市轉型的過渡性社區。在以上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之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鎮化”要求,從而確立了新時期新型城鎮化概念,即具備產城互動、節約集約利用、城鄉統籌發展及生態宜居為一體的新城鎮,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民群益的維護,強調城鎮與農村發展質量。新型城鎮化,對原有的城鎮各項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標準,要真正從產業、人口、環保、交通、建設等方面實現由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的過渡與轉型。1.2新型城鎮化的特點?;谝陨蠈Τ擎偦拍畹姆治?,可以總結出新型城鎮化的特點:①城鎮布局科學規劃。從單純的注重數量增加過渡到質量及水平的提升,要力爭形成城市與小城鎮、城市群三者間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增強內部發展實力,并注重各區域協調、和諧發展;②注重城鄉協調。提升城鎮內在承載力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撐,以人為本,將農民及農村各項生產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切實維護農民群益,加快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將二元結構打破;③鑒于我國各地區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及地域特色,為此,可將不同地區文化差異作為手段,提升城鎮內涵,塑造特色化、個性化的新型城鎮;④將產業形態轉型推進。積極轉變招商引資模式,注重產業緊密銜接與結合,注重新型產業的培育與扶持,特色突出、功能互補,形成新的產業發展格局;⑤注重戶籍土地制度調整。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民工市民化轉化機制,在社保、上學等方面保證農民工子女與其他城鎮居民待遇一致,科學改革征地制度,將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提高;⑥增強城鎮聚集效益,增加輻射能力,全面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與水平。
2城鄉規劃建設管理
2.1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概念。1)城鄉規劃工作。將城鎮的人文條件、經濟發展狀況、地理環境等客觀條件作為依據,將符合城鎮整體發展的格局與方向確定,將城鎮發展定位確定,對空間布局、城鎮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協調組織,保障新型城鎮建設具備戰略性、政策性。2)城鄉建設工作。對城鎮各種要素創立或者組合,營造新型城鎮化發展環境并設置、改造區域內城鎮體系,對城鎮各種要素科學組合,順利推進城鎮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將政府作為主導,依據政策及規范,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基礎及公共設施建設,包括水利、交通、通訊、綠化等,落實上級對城鎮規劃的相關部署。3)城鄉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等手段開展城鎮管理工作,借助政府、市場及社會三者相互作用,將完整的城鎮管理規范制定出來,科學引導城鎮投資,規范、協調及管理各部門及各級人員的行為。2.2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之間的關系。1)規劃是龍頭。城鎮建設與管理的基礎是科學的規劃,需要對城鎮空間布局、組織管理及土地利用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與協調,在規劃過程中要體現安全、美學與經濟的兼顧。有序對各項建設及管理工作進行安排,減少隨意性及盲目性??茖W的管理行為不僅可以指導城鎮建設工作有序開展,還能體現城鎮規劃的權威性及專業性,不斷深化各級部門及管理人員對規劃工作的重視度。2)建設是過程。建設是規劃得以實現的基礎,要依據規劃安排,對能源、交通運輸、通訊、市政管網、園林綠化等市政與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有安排地部署并執行,并要將科學的政策法規制定出來,明確規劃原則與控制指標,合理引導各項投資行為,保證各項建設的規范、有序開展。3)管理是保障。城鎮建設涉及到眾多內容及部門,存在較大的管理難度,并且要想達到預期的建設效果,科學、高效的管理不可或缺。一旦缺乏有效管理,正常的規劃及建設安排將難以順利實施,難以獲得預期的建設成果。并且城鎮化管理工作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較大,管理體制機制、管理隊伍、管理資金是主觀上的限制因素;而人們的文明程度、素質、文化氛圍則是客觀限制因素。需要相關部門將更多精力投放在城鎮管理工作中,明確城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新型城鎮化對城鄉規劃的要求
3.1從局限于傳統的城市區內規劃轉向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規劃。對城市在區域空間的布局充分考慮,將科學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精神體現出來,為構建人與自然、經濟和諧發展創造條件。需要將建設力度放在城鎮及農村建設上,對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機制加快構建,不斷向農村延伸城市工程設施,并引導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引入,向農村輻射城市現代文明,將城鄉一體化工程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立。3.2從無序蔓延規劃走向緊湊型規劃。當前,城鎮正處于加速轉型期,各種新的矛盾也隨之產生,比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的緊缺,農民工群體日益龐大、失調的流向分布等,這些均是城鎮化加速及轉型期面臨的挑戰??梢猿浞纸梃b國外的相關模式,比如,歐盟為代表的緊湊型模式,布置較高密度的產業與人口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最大限度的對城市建設用地進行節約,將土地配置率提升;另一種是松散型模式,以美國為代表,雖然人口密度降低了,但是卻消耗了更多能源。針對以上國外城鎮化建設模式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遵循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原則,探索出適宜我國國情的城鎮發展模式,從目前來看,緊湊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更加適合我國。3.3從注重物質形態規劃走向政策型規劃。在謹遵科學發展觀這一基本原則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城鄉規劃準則,促使城鄉規劃從注重大城市建設轉變為對小城鎮的關注,從關注經濟效益轉變為關注公共利益,從關注高端服務業轉變為基本公共服務的規劃。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要點及內容
要想保證編制的城鄉規劃方案順利實施,就要保證新型城鎮化規劃要點與城鄉規劃體系的一致性,將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融入到新型城鎮化理論中,將新型城鎮化的城鄉規劃要點與內容提煉出來。下面對具體要求及內容進行介紹。4.1區域發展方向、交通路網的一致與銜接。區域是任何一個城市、鄉鎮發展都離不開的基礎,需要將過去城鎮化建設急功近利的做法徹底改掉,尋求長期穩定發展,在區域的大框架內,城鄉規劃要將宏觀層面的分析與布局作為主要手段。4.2鄉鎮與所在城市的協調發展。保證鄉鎮發展適應所在城市的發展方向與要求。新型城鎮化,“新”要體現在管理方法的新、發展模式的新、產業的新,依托各項資源打造特色化發展模式。4.3鄉鎮功能的提升。轉變傳統鄉鎮發展模式,要始終將鄉鎮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增強與城市的聯系,可以適當負擔城市的一部分功能。確立發展目標、明確自身優勢及主要功能,并通過各種途徑實現這一目標。對于鄉鎮功能,無論是提煉、挖掘還是統籌都要發揮城鄉規劃師的職責與使命。4.4產業轉型發展。傳統工業化推動下,過去的城鎮化發展走的是粗放型發展道路,將消耗能源、資源、破壞環境作為代價,而新興城鎮化建設,則將高新技術與信息化作為依托,將其作為推動城鎮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可以將新型工業化發展動力大大提升。城鄉規劃人員需要結合鄉鎮產業現狀,明確鄉鎮產業發展方向,在規劃中,合理分工,針對產業方向提供合理建議。4.5配套設施完善。“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所在。需要在各項建設工作中,將人的地位突出,并對人的精神及物質需求充分考慮。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使得城鄉規劃從以物質形態為主導轉變為政策型為主導。4.6配套體制改革。鑒于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與傳統發展模式有著諸多不同,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然要面臨一些經濟上的及市場運轉機制上的阻礙,同時也會涉及到戶籍管理、土地利用、財稅機制、創新開發等諸多問題。僅依靠編制城鄉規劃將難以一一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城鄉規劃編制中提高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度,規劃中的各項內容要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將一些基本可行的解決方案提出。通過立法及其他手段,將這些方案轉變為更具影響力的法律、法規。從過去的注重單項問題的解決轉變為戶籍、保障、土地、就業等多種問題的集中解決,開展綜合配套的體制改革。4.7發展模式轉變。為了避免新型城鎮化建設重蹈過去城鎮化建設的高耗能、高污染弊端,改變原有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就必須積極轉變發展模式。應當將新型城鎮化理念作為規劃編制的指導,遵循綠色低碳化的城市建設發展理念。
5新型城鎮化在X鎮總體規劃中的落實
5.1落實區域協調發展。1)宏觀區域協調發展。X鎮在總體規劃工作中,對該鎮如何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中進行了認真分析與思考,明確了該鎮的地理位置優勢及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這對于城鎮性質、職能及規劃的確定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進城鎮快速發展。2)宏觀區域協調發展。該鎮位于沿海地區,緊鄰經濟特區,并且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需要按照城鄉一體化標準設計,在總體規劃工作中,推進公共服務與政策制度的一體化。3)微觀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立體交通構架,使得該鎮的發展必須將區域作為立足點,與周邊的城鎮更好的協調。該鎮總體規劃中,重點考慮的內容是與相鄰鎮在城鎮產業職能、綜合交通、公共配套設施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協調發展的問題,以實現與相鄰鎮的產業互補,推進各鎮間經濟往來及交流,形成具備一定發展實力的城鎮區域。4)城鄉統籌思考落實。為了將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打破,該鎮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城鄉的統籌發展重點凸顯了出來,將建設目標確立為城市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這一目標的確立參考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相關內容,即“以大帶小、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推動小城鎮協調發展”。該鎮所在城市發展空間不斷縮小,市政府通過“四高”要求推進周邊新城區建設,即高層次、高水平、高起點。借助這一機遇,X鎮將大力加快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步伐,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構建出來,城市工程向該鎮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該鎮推進,并向農村輻射城市現代文明。5.2功能提升思考。遵循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對城鎮基本功能不斷完善,對城鎮特色進一步強化,將城鎮主導功能突出。功能優化是該鎮城鎮化進程需要做到的內容,以城市化標準進行該鎮總體規劃,并且在未來,需要將小城鎮向城區轉型的速度加快。對于城鎮職能,則是將小城鎮依托當地資源,轉變為生態型、旅游型城鎮或者建設成產業基地。保證在規劃期內,將X鎮打造成一個功能齊全、布局合理且環境優美、產業多樣的現代化城區。5.3產業發展思考。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有著特定聯系,呈現出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關系。城鎮化得以長久發展、始終呈現出發展活力的基礎是工業化,可以說,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基及經濟支撐,而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形態。新型城鎮化進程不能脫離現代工業化。1)X鎮現存的工業問題。X鎮現存許多工業問題,比如,產業集群缺乏優勢及核心競爭價值鏈,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缺失;尚沒有形成特色產業,產業價值不高,發展潛力不大;急需要改善投資環境,有著較低的政務現代化與信息化程度;有著較低水平的現代服務產業;不成熟的旅游業。2)X鎮產業發展規劃。針對以上工業現狀及發展問題,可以落實以下三個定位:①產業定位。建設工業強鎮,以新型產業為主導,以生物醫藥、光電電子產業為發展對象;將東部沿海地區作為物流基地;②用地布局??傮w按照“兩大產業區、六組團”的開發格局進行產業空間布局,在2011-2030年間,對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對空間載體拓展,將經濟要素聚集起來,從而將現代工業化區域打造出來。5.4人及其配套設施問題。城鎮化的主體與核心是人,“人口”是城鄉規劃編制過程中采用的術語,其中包含了本地居民、村民、外來人員。也稱為“常住人口”,在對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時,統計對象就是常住人口,對城市人口、農村人口及外來人口的需求要充分考慮。1)人的物質需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是基本,也是營造城鎮居民幸福感的保障。物質需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滿足:①該鎮早期的人口已完成“村改居”。這部分人口大部分都是原來村莊人口,在拆遷安置過程中得到了就業及居住房屋的補償。進入到工業區內的部分居民,成為工人,另一部分在產業區開展一些商業活動,為商業服務;②總體規劃要解決的問題是X鎮的農村人口。鑒于該鎮發展空間有限,該鎮為了拓展空間,以實現進一步發展,就對部分村莊進行了拆遷,總體規劃的重要部分就是拆遷安置規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整個規劃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為此,該鎮依據新的發展形勢,提出將環境整治、整體搬遷相結合的拆遷模式并加以推行。保留的村莊作為環境整治型村莊,僅對農村內部的服務設施、工程設施及道路網進行優化及梳理。村民可以做為股東分紅,也可以到工廠上班當工人,從事的產業包括餐飲業、運輸業等。在總體規劃中明確整體搬遷村莊的安置用地,核實安置建筑面積。安置過程中,不僅要提供給村民住房與社保,還要對創業及就業問題提供指導及支持;③可以將外來人口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工人或者管理者,另一類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前者對居住條件及落戶需求較高,鑒于距離城市上班較遠,對于在該鎮購房來說,成為剛性需求。后者對居住條件要求不高,并且大部分為臨時租戶。正確引導第一類人群,可以推進該鎮房地產產業良性發展。在規劃中按照規模可以布局相應的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賃房等,對于在鎮建成區內有穩定職業的人來說,可通過政策指引,申報城鎮居民戶口。對于第二類人群,大力發展公共租賃房或者建設外來人口公寓,提高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力度,并能增加拆遷村莊人員的財產性收入。2)精神需求。注重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充分考慮外來人口與老齡人口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推進適度普惠性公共設施建設,將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多元主體參與公共設施運營進行鼓勵及支持。充分運用并發揮當地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廣場或者文化長廊,實現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提升人們的人文素養。
6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且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考慮到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產業、人口等諸多內容,規劃布局一旦確定,后期將很難改變,并且我國不同地區的城鎮發展存在顯著差異。為此,城鄉規劃的難度較大,需要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政策引導下,結合城鎮具體情況,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城鄉規劃編制,打造出特色、完整、功能齊全、具備發展潛力的新型城鎮。
參考文獻:
[1]羅小龍,唐蜜,姚鑫.新型智庫建設背景下城鄉規劃行業轉型發展的思考[J].規劃師,2018(3):5-10.
[2]汪旭飛.分析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建設[J].建設科技,2018(4):78.
[3]趙先超,譚書佳,周躍云,等.面向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城鄉規劃本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鄭州師范教育,2017,6(6):81-85,96.
[4]高相鐸,陳天,胡志良.城鄉統籌規劃編制體系的轉型探索———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思考[J].建筑與文化,2016(12):200-202.
[5]魏戰剛.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承德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6):42-45,59.
[6]毛蔣興,王辛宇,鄭雄彬,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人口老齡化的城鄉規劃轉型應對[J].規劃師,2014,30(8):104-108.
[7]李曦,彭品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8):27-31.
[8]劉國斌,王軒.基于信息化建設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情報科學,2014,32(4):50-53.
作者:古遠萍 單位:惠州市惠城區城鄉規劃建設局
- 上一篇:鄉鎮規劃建設管理原則及建議
- 下一篇: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建設分析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