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應對微博的網絡輿情

時間:2022-05-03 05:07:56

導語:學校如何應對微博的網絡輿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如何應對微博的網絡輿情

微博時代的網絡輿情對高校的影響

微博成為網絡輿情新陣地,其兩面性是顯而易見的。網絡的開放性,有時會凸顯或放大某些矛盾,使局部問題變成全局問題,把一般問題變成社會問題,把地區性問題變成全國性甚至國際性問題,釀成危機事件,威脅社會穩定。微博獨特而富于吸引力的傳播特征,帶來了公民表達的泉涌,同時也使不實信息和偏激情緒有了滋生的機會,有時甚至成為突發事件和熱點事件的輿論中心,給社會安全和穩定帶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新浪微博47%的用戶是22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校大學生是微博的主力軍”[3]。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和應用為大學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捷的條件,目前3000萬左右在校大學生,70%左右是微博用戶。微博為大學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臺,微博上的海量信息,滿足了大學生的探求欲,微博的新媒體特性與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從眾心理相契合,大學生通過微博參與媒體事件彰顯其單純、理想、有活力、熱血的青春個性,與此同時,網絡表達的情緒化、非理性等特點在大學生用戶中也很明顯。因此,微博時代的網絡輿情對高校的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1.網絡輿論多元化的影響微博主體的平民化導致微博輿論的多元化。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近3億的微博用戶中不乏素質低下、圍觀看熱鬧、甚至趁機搗亂者。微博用戶身份、狀態的虛擬性使其可以匿名信息,這種狀況會膨脹正處于心理不穩定時期的大學生的不健康情緒。分析眾多微博事件可以發現,拋開當事者,廣大粉絲群體在微博熱點話題的參與上僅僅是為了滿足強烈的現場體驗,展示出一種獵奇心態與傳播欲望,導致在微博的平臺上,真相與流言難以分辨。2.信息表達不完整的影響微博140字的內容有時不能完整表達信息,更無法呈現事實完整真相。一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深度解讀無法用它來完成。一些想說的話、想表達的觀點也說不清楚。瞬間爆發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正確引導,一旦別有用心的人通過微博傳播惡意信息,不但會制造大量的網絡垃圾,浪費網絡資源,同時也對網絡安全帶來更多挑戰。比之其他群體,大學生的熱情好奇使其更易受碎片化信息的影響。3.信息傳播高速度的影響微博的簡便性和手機等設備的移動性、實時性相結合,讓信息的變得不費吹灰之力,因而微博在大學生群體中很受歡迎。與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不同,微博病毒式傳播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假如一個人擁有1萬個粉絲,每個粉絲再有100個關注者,僅僅兩次傳播,影響就能達到百萬量級。微博影響力如此之大,無論正面效應還是負面效應,都會呈幾何級數放大,瞬間聚集起巨大的輿論能量。微博在高速度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正在成為虛假信息滋生和泛濫的溫床。4.自媒體把關人缺失的影響微博是一種“自媒體”。微博用戶都具有記者、編輯和讀者的多重身份。這個遍布全國的擁有近3億人的自媒體采編團隊,特別是其中近2億的手機用戶,幾乎可以不眠不休,隨時隨地上傳各種形式及內容的“報道”,他們可以讓信息在幾個小時之內傳遍全國甚至全球每一個角落。但是,這種擁有極速傳播力量的自媒體有一種非常獨特且無法改變的特性,那就是沒有統一的傳播標準,更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傳統媒體有版面負責人,網站、論壇有管理員,微博什么也沒有,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和對輿論的控制格局被徹底打破。微博對網絡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種自由而無序的傳播狀態下,其時而閃現出的破壞力就像颶風,往往讓遭遇者措手不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美美事件”,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在網上實名炫富的行為,幾乎給幾十年來受人尊崇的中國紅十字會帶來了滅頂之災。正如全國政協委員翟惠生同志所說:“管理得好,微博就是‘威博’,在聯系政府和群眾中發揮巨大威力,管理不好,微博就變成‘危博’,在政府和群眾中埋下危險的種子。”[4]總之,微博給高校安全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用好微博加強宣傳,避免微博上的不實信息、非理性情緒走向極端和蔓延到網下,是高校安全維穩工作的重要課題。

微博時代高校如何應對

加強網絡宣傳,避免微博上的不實信息、非理性情緒走向極端和蔓延到網下,是高校安全維穩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可能使美國得克薩斯州產生一場龍卷風。如果一只蝴蝶的一次拍打能夠產生一場龍卷風,它應該同樣也能抑制一場龍卷風。在極具“蝴蝶效應”的微博傳播中,能否規避微博新社群幾近放縱的“震驚體驗”,能否找到抑制一場龍卷風的那一只“蝴蝶翅膀”,并恰到好處輕輕一拍,平息一場網絡風暴?微博時代做好高校網絡安全工作,關鍵在于正確引導網上輿論,快速應對網絡輿情,及時有效處理網絡危機。1.理性面對,建立高校官方微博當今社會,很多事件發生后,管理者還不知道,就已經傳開了。如果通過傳統手段去關注,難度很大。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時獲得相關有效信息,就不利于危機處理。只有及時關注,了解情況,才能在關鍵時刻引導輿論。因此,信息時代,高校必須學會走網上群眾路線,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地做好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通過微博通達民意、匯集民智。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截止2011年11月初,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經達到19104個,其中政府機構微博10271個,在地域上已經全面覆蓋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這些官方微博,一開通便以實用、公開、快速、親切給網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重要的功能———權威、遏制謠言,則在危機發生時更加凸顯。在2010年的霸王洗發水事件中,霸王集團開通了“官方微博”,在近4個小時內,連續17條微博,極大地化解了輿情危機壓力[5]。可見,用微博應對微博輿情,不失為一條捷徑。目前,很多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211高校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第一時間信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積極引導網絡輿論。微博成為師生情緒的減壓閥,干群關系的潤滑劑。但是,到目前為止,開通官方微博的高校仍是少數。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有些問題,師生中已傳得沸沸揚揚,管理者卻一無所知,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導致矛盾升級,釀成危機事件,影響學校安全。高校網絡輿情是高校安全的晴雨表。學校是一個小社會,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輿論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學校的管理,傳統的一味封堵,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由于無端的猜測帶來更大程度的不穩定。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梅珍院長在其微博上說,對于網絡輿情,“與其做把頭埋在沙里的鴕鳥,不如主動引導,適時疏導”[6]。2.認真維護,用好高校官方微博與高校官方微博不斷增加相呼應的,是學生對學校官方微博的積極關注。但是,與學生的關注熱情不相適應的是,不少高校雖然開通了微博,但運行狀況并不樂觀。據了解,目前開通的不少高校官方微博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更新不規律、缺少鮮明的個性、缺乏足夠的互動、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等問題。微博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即時性是微博最大的特點,如果開通了微博不能即時更新維護,微博的功能就無法發揮。開通微博是第一步,用好微博更重要,要注意打造好幾個平臺。一是打造信息傳播和形象展示平臺。定時、高質量地更新微博,學校動態、校園生活等,占領輿論高地,掌握話語權,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提升學校的形象。校園的第一手新聞、緊急通知等,除了在官網,還應通過微博,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覆蓋率。二是打造民意收集和溝通服務平臺。利用微博提供師生發表言論、表達意見、釋放情緒的便利通道。學生對學校有什么意見、建議,甚至抱怨、不滿,都可以通過微博向學校進行反映。負責微博的人可以定時收集學生的意見,集中反映,學校各部門可以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處。還可以通過微博評論回復及時解答師生反映的問題,為師生服務。三是打造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平臺。通過微博了解師生思想動態、校園熱點問題,監測校園網絡輿情。在學校遇到輿論炒作、謠言攻擊的時候,第一時間權威信息,用客觀公正的信息引導學校輿論。3.積極引導,培養高校“意見領袖”網絡輿情是網絡傳播的結果。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二級傳播理論”告訴我們,在傳播的過程中,有少數人是消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這部分人頻繁接觸媒體,比一般人更留心媒體信息,對有關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們在一般網民中發表一些信息和表達看法,能影響其他人,這就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往往是網絡世界中的輿論主宰和引導者,在網絡輿論表達中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7]。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和影響力非常明顯。要發揮高校官方微博在高校安全中的作用,就要注重培養高校自己的“意見領袖”。微博中的意見領袖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在現實社會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憑借已有的名氣可在微博上擁有大量粉絲;二是處于信息源上端,能最快捷、最權威的信息。因此要注重培養高校自己的“意見領袖”,可以邀請權威機構、相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及學生中的草根名人,在微博上設置議程,發表權威性言論,引導微博輿論。同時要要團結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在應對重大的突發輿情時,即時向意見領袖提供信息,共同設置公共輿論議題,做好輿論的引導工作。對于高校來講,網絡環境的和諧、網絡文化的健康、網絡輿論的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

本文作者:陳正群工作單位:鹽城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