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

時間:2022-02-22 08:48:52

導語: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研究

【摘要】青年教師是新建本科院校師資的中堅力量,其教學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水平,關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內涵提升。因此,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存在提升機制不健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等問題,因此,需要建立與完善從培養、提升到評價三大主題及政府、高校和青年教師三位一體提升機制,從根本上實現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

高校青年教師是我國普通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2和2013年,40歲以下青年教師分別占我國普通高校教師總數的60.88%和57.91%,由此可見,“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關系著高校發展的未來,關系著人才培養的未來,關系著教育事業的未來”[1]。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對于高校教學質量保障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正因為此,《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高校普遍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教學咨詢等,提升中青年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2]。新建本科院校隨著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面臨著轉型發展與內涵提升的關鍵期,而其中的著力點就是教學質量的提升,如何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內涵

教學能力的內涵根據視角的不同所給出的界定也不同,如從心理學角度,教學能力是“以一般能力(智力)為依托,通過特殊能力表現出來的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結合。”[3]從知識社會多元化的角度認為教學能力是“為滿足知識社會中的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要而必然產生,是大學教師在解決大學教學問題與知識創新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并為一種或數種教學環境、知識生產模式所要求與重視的能力。”[4]從管理學角度認為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基礎教學組織能力和特殊教學組織能力的整合。本文從教師教學勝任力的角度將教學能力界定為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認知、調控、設計、創新、評價與運用等教學勝任能力,是個體性、創造性、實踐性和發展性教學的統一。根據對教學能力的概念界定,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作為其下位概念,可以定義為高校青年教師在大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能夠勝任教學認知、調控、設計、創新、評價與運用等能力,同樣具有個體性、創造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等特征。主要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調控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合作能力和教學工具運用能力等。

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結構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是指通過制度與互動來協調影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政府、高校和教師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并使之能夠協調運行發揮作用。這里的制度主要是指“我國政府層面要出臺并完善相關的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教學培訓和教學評價等政策法規,以及學校內部相關的規章制度等”。[5]這里的互動主要是指政府、高校和教師等主體之間能夠按照相應職責進行相互協調形成良性互動,這說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具有目的性、整體性、有序性和動態性等特點[6]。根據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過程,可以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培養機制。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機制是其教學能力提升的基礎,一般包括崗前培養和在職培養兩大部分。崗前培養一般是由新建本科院校所屬的教育廳崗前培訓教學點進行,側重從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教學科研方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等內容;在職培養主要是青年教師所在學校根據相關政策制定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來進行,最常見的是“師徒制”模式,即為青年教師配備有經驗的教師(一般為副教授以上職稱)作為教學導師,通過聽課、評課、教研等形式進行指導。2.激勵機制。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激勵機制是在培養過程中,通過正式制度或非正式的心理契約等多種形式提供其工作滿意度、激發教學熱情和實現自身目標,一般分為情感激勵、機會激勵、團隊合作激勵等三個方面。[7]情感激勵是指通過與青年教師構建良好的情感關系,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舉行青年教師公開課、青年教師教學發展論壇等形式激發其教學積極性和職業認同感,幫助與促進其對教學能力提升產生一種期望與動力;機會激勵是指通過建立獎勵制度對青年教師參加各類教學評比進行激勵;團隊合作激勵是通過建立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來提高青年教師的歸屬感,并通過團隊合作來促進教學能力共同提升。3.評價機制。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機制是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程度的一種綜合性判斷,具體內容可以包括教學理念與態度、職業道德與承諾、教學方法與策略、反思與自控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實踐教學與社會服務能力和教學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8]通過這種綜合性評價不僅能夠了解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現狀,同時也能夠對現行的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等社會支持機制進行評價,如果教學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則需要對現有機制進行反思,如果得到提升也應對存在的不足進行改進,以期實現更大提升。4.自我發展機制。青年教師自我發展機制是青年教師對于自我教學能力提升和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直接決定了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外部提升機制的成效與自身教學能力提升程度。其主要包括自我教育信念、自我規劃、教學實踐能力、教學反思能力與教學學術研究能力等。良好的自我發展機制是青年教師具有明確的自我規劃,堅定的教育信念、卓越的教學實踐、反思與研究能力。通過外部培養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與青年教師自我發展機制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三、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

1.注重教學能力而忽視職業道德提升。教學是高校最重要的職能,教學能力是青年教師必備能力之一,而“師德為先”的教師專業發展理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雖重視但很少提及,特別是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和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與提升計劃中過多注重教學能力提升,但對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多只是在進行崗前培訓時進行講授,并沒有在整個教學能力提升機制中始終貫徹執行,“現在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師對教師的職責缺乏深刻的認識,工作責任心不強,主要表現在課前不認真備課,授課時蜻蜓點水,敷衍了事,或是只注重傳授書本知識,不關心學生德育方面的成長等,職業道德觀念十分淡薄,沒有對學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9]2.注重專業知識而忽視實踐技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被認為是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也不同于研究型高校,要求教師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但在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過程中,實踐教學能力并沒有作為重要內容,這與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辦學定位不相符,不利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不利于相關課程教學效果的實現與學生應具備實踐技能的培養。3.注重科研評價而忽視教研評價。現行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具有“重科研輕教研”的傾向,這使得高校教師往往更加注重科研論文、科研課題等科研成果的申報與產出,而對于課堂教學、教學研究、教研論文等教研成果并不是特別重視,這種傾向也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評價產生影響,對于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提高、學生課外輔導等很少納入到評價中,現行的教學評價更多依賴于學生評教,而對于學生評教的科學性與可信度仍沒有定論。

四、建立與完善“三位一體”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

1.政府以政策為導向建立與完善相關政策。第一,政府針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問題應給予重視。出臺相關提升政策以引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相關制度保障與政策導向。2011年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制定的《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在制定內容上明確提出了“引導高等學校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的需要”,并“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首批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已經開始建設,但針對新建本科院校的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目前還沒有,這對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針對性可能出現偏差,對此國家可以按照高等院校分類指導的原則制定相關新建本科院校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等政策,實現政策導向。此外,在重視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應注重其職業道德的提升。第二,政府應制定與落實國家相關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與提升的政策細則。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于2013年5月印發了《廣西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計劃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明確指出該實施辦法的目的是“進一步提升我區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建設一支職業素養好、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教師隊伍”;政策內容主要為“幫助新進高校的青年教師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年教師教學基本技能,培養青年教師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教學研究、教學創新的能力”,以此“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實施方式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并對導師資格與遴選方式進行了詳細規定。考核評估辦法以“三個一”材料為主要考核內容,即“一個教學單元課件;一個公開課視頻;一篇教學論文(或教學反思)”。針對性的提升政策能夠調動青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自身教學能力提升。2.高校以培養為平臺為青年教師提升提供條件。第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引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在貫徹執行國家、地方政府關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相關政策法規基礎上,針對本校發展需要和青年教師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本校和青年教師發展的培訓體系、提升體系、評價體系與激勵體系,并以制度化形式進行落實。第二,建立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相對于學界強調建立應對學術資本主義的青年教師學術共同體對于青年教師發展的重要性而言[10],強調應對教學學術運動的青年教師教學學術共同體也應該被新建本科院校提上日程,雖然很多高校已經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但其針對于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建立專門的青年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3.青年教師以實踐為主體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第一,結合教學實際與要求,樹立教學能力提升理念。教師的最重要職責就是教書育人,隨著教學學術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教學日漸擺在重要的位置,青年教師應根據相關教學政策與教學實際,牢固樹立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信念,并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這種信念,終身學習理念對于青年教師尤為如此,不能顧科研而失教學,這樣才能不斷更新教學知識,提升教學能力。第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積極開展教學自我反思。理念的樹立只是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基礎,最終成效還是需要教學實踐進行檢驗,而反思對于青年教師提升教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反思一般是指“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對教學行為及其背后的理論和后果進行反復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從而賦予教學實踐以意義,尋求改善實踐的可能方案的過程”。[11]由此可以看出,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簡單反饋,更是對自我教學理論與未來教學實踐的復雜性思考,因此,青年教師應重視教學反思并經常應用教學反思。第三,促進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積極開展教學學術研究。教學學術是厄內斯特•博耶提出,他認為“教學作為一門學術性事業,是從自己所懂得的東西開始的。當教師的一定要消息靈通,沉浸在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之中。教授只有廣泛涉獵并在智力上不斷深化,其教學才能得到好評。”[12]這也更加說明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研究工作,其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具有生成教學實踐知識和能力、促進青年教師樹立教學信念和終身發展等重要作用,因此,開展教學學術研究可以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作者:劉雨 張曉旭 單位:滁州學院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12-9-20.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4/201212/xxgk_14568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2-3-16www.moe.gov.cn/html.

[3]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64-71.

[4]于豐園.知識社會大學教師多元教學能力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56-160.

[5][6]秦福利,羅秋蘭,韋蘭用,等.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機制探析[J].紡織服裝教育,2014,(6):482-487.

[7]周楊,石青.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探析———基于職業滿意度的調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6):54-57.

[8]黃穎.應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的實證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2)35-39.

[9]李輝,劉婧,韓利華.試論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與提升[J].教育與職業,2005,(4):66-67.

[10]劉雨.學術資本主義視域下的高校青年教師發展困境[J].高等農業教育,2014,(3):60-62.

[11]張忠華,李婷婷.論大學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與發展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4):51-55.

[12]E•L•博耶.學術水平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A]//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第三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