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外語項目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1-17 10:55:13
導語:大學外語項目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大學外語項目教學改革過程中,可打破固有的教材體系,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語言學習、專業學習、通識教育三者并重,培養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并結合其專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開擴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才是項目教學應用于大學外語的最終目的所在。
關鍵詞:大學外語;項目教學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也無法使“個性化”發展成為現實。多年來,我校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分類培養、分級教學,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大學外語”課程進行了多次多輪分級教學改革,現分類為:大學英語(經管、信息、機運學院A班、B班;生命能源整體教學;藝術類;高職高專;專升本);大學韓語、日語(小語種零基礎);大學日語、俄語(中級)。起初我校雖然對于所有層級教學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但使用了同一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考核方法,而筆者團隊經過近幾年積極不斷的改革探索和數據分析,發現其中基礎較薄弱、更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藝術類、高職高專、專升本)及大學韓語、日語(小語種零基礎:為英語基礎較薄弱、對小語種感興趣、有去日韓留學或在日韓企工作打算的學生)的教學總體來看比較薄弱,教學效果不容樂觀。上述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大多處于中下,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高,且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語言學習缺乏熱情。這些特點要求在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打破固有的教材體系,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具體改革內容
(1)藝術學院的學生多數具有情感豐富、創造性強、追求自由和個性等特點,但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普遍較弱。為了更好地開展對藝術學院的英語教學,使英語為專業做好服務,使同學們愿意接受并學有所得,本項目組成員一直在探索藝術學院學生的英語教學改革途徑。自2015年藝術類大學英語進行項目教學改革后,項目組成員不斷搜集教學資料、整合教學資源、調整教學板塊、革新教學內容。已進行三輪教學,通過調查問卷、課堂教學效果及考試成績分析,可以看出項目教學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及效果。目前,對于2017級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以基礎、生活、文化、專業項目為依托,分別選取素材。針對每一個項目,由教師設計項目主題、講解重點內容、布置課外任務,學生設計具體實施步驟,如收集資料、實施方案,最后接受考核。教師根據每個項目不同的學習成果要求設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閉卷測試、小組競賽、小組PPT任務展示、小組拍攝英文視頻短片等,并根據每一個項目的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分階段考核,包括教師評價、小組自評、互評等。并附有詳細的評價量表。教學活動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教學過程有序進行,教學質量有所保證。目前,共有藝術類八個大學英語項目教學班級。教學內容安排為:基礎知識,20學時;生活情景,28學時;中國文化,24學時;專業英語,28學時;復習、測試、機動,12學時。結合語言學習、專業英語、通識教育為一體。(2)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大學英語》項目教學在2018級新生中進行,目前,我校共有五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班級。教學內容安排為:理論課+實踐課模式。其中理論課48學時,包括基礎知識,6學時;生活情景,18學時;中西方文化,18學時;專業英語,6學時。另外實踐課32學時,包括聽力、口語各16學時。結合語言學習、專業英語、通識教育為一體。(3)課題組自2016級起,對大學韓語、日語(小語種零基礎)進行了項目教學。現已完整開展了兩輪,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項目教學的八個主題分別是基礎知識元輔音模塊、收音及音變模塊、常用短對話模塊、自我介紹模塊、大學生活模塊、介紹家人模塊、點餐模塊、描述計劃,前兩個模塊是基礎知識的培養,后幾個模塊由淺入深,均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主題,以這些主題為依托,圍繞主題,展開單詞語法的學習。采取項目教學進行授課后,更加強調了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小語種進行基本信息溝通的能力。結合語言學習、專業英語、通識教育為一體。
二、改革目標
(1)項目總目標:通過打好語言“基礎”、應用實際“生活”、傳播中國“文化”,最終服務應用“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2)四個子項目的目標及關聯:1)根據藝術類、高職高專、小語種零基礎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習慣,首要任務是打好語言基礎,即進行“基礎知識”項目,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此項目包括字母、音標、發音規則、詞性、時態、數字、時間、日期、國家、百科、節日、自我介紹等內容,使其愛上英語,重拾信心。2)在積累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第二個子項目的學習,即“生活情景”項目,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語言是應用于生活中的工具,離不開生活應用,包括常見日常情景會話、校園生活、移動生活等。3)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尤其是將來從事文化藝術類工作的學生,肩負著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神圣使命。因此,加入“中西方文化”項目學習,使學生既可以感受西方文化,又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4)在開展了基礎、生活和文化項目后,學生已有一定知識積累,應結合專業學習,開展“專業英語”項目,這既可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英語學習的連續性,又可使他們所學的英語知識得到實際的應用。此項目包括舞臺劇、歌唱、繪畫等專業英語文章學習(藝術類),汽配、汽服、機電和會計等專業英語文章學習(高職高專)以及專業英語詞匯、英文簡歷寫作、面試基本問答等與未來職業相關的內容。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將建構主義理論與多元智能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找出其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不斷探索與完善適合我校藝術類、高職高專英語、日韓小語種零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要求的新模式。(1)通過教材改革,優化教材的使用,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建議選擇更加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材,這樣的教材應該新穎、難度適中,循序漸進,實用性強,既包括基本的語言知識,又需涵蓋豐富的文化知識背景,同時也要跟上時展的步伐,基礎性與實用性兼顧,科學性與趣味性并存。目前,在沒有特別合適教材的情況下,項目組成員教師應科學地對現有教材進行刪減和補充,用自己的講義和課外資料去豐富教案。(2)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發展對應的第二課堂活動,不拘泥于課上的學習時間,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合作式完成項目的團隊精神。(3)通過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鑒先進教學理念來充實英語教學課堂。項目教學、分組作業、學生自我展示、參與體驗式教學等都是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的有效方法。另外,強化通識教育,增加中國文化部分的內容及分值比重,引起學生的重視,加強日常積累和學習,提升文化素養。(4)通過考試改革,強調項目成績,強化過程形成性評價,多方評價給出學生綜合考評。(5)通過師資培訓,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三能”型教師,利用假期深入企業實踐,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外語能力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合專業的外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冷艷麗.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探析[J].亞太教育,2015.
[2]禹四明.論地方本科院校技能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6.
[3]張慧玲.關于《單片機應用技術》項目教學示范課的研究[J].數碼世界,2016.
[4]李夏.淺談高職高專項目化改革中英語口語的教學轉變[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3.
作者:馬海旭 韓芳 單位:沈陽工學
- 上一篇: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分析
- 下一篇:整合資源提升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