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小班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18 02:51:12

導語:構造地質學小班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造地質學小班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高校不僅僅有傳統教學的功能,還肩負著向社會和國家輸出優秀人才的使命。高等院校教學改革一直是我們當代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如何把高校式教學在中學式教學的基礎上合理地升級是我們所重點討論的內容。本文對高校課堂改革方式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在《構造地質學》改革上已經實施的措施,最后提出對于小班教學在高校實施課堂改革的探討。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育內容;《構造地質學》;小班教學改革

一、實施課堂改革的必要性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高等院校改革一直都是大家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但是高校改革的路途卻尤為漫長。1.國內高校教育體制形成時間較短,運行模式并不是十分成熟,中學教學模式在高校并不能夠適應高校教學的需求;在社會公共環境方面,當今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們的教育改革必須和時代匹配,應該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應該全面改革和轉變教育模式與學習模式。一切教育改革都面臨這一重要的機遇和挑戰,能否抓準時機、迎接挑戰從而提升自我,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1]。2.受到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對于學生的就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在高等院校的自由配置中體現出積極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社會、企業、學校以及學生等各個主體對就業模式的理性觀念,使得我們必須轉變現有的教學模式[2]。3.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度;同時,社會各界也對高等教育予以高度的認可和評價。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四十年里,我們的課堂教育模式仍保留著中學學堂式的大班教學模式。面對社會對人才越來越高的標準和條件,以及國際大環境和市場經濟運作的重要影響,實施有機的課堂改革勢在必行[3]。四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的規模空前壯觀,這種快速擴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培養人才的速度,彌補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缺口。然而,規模的壯大卻影響到了課堂教學質量。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已經普遍走出了精英教育的大學模式,而走向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即追求培養大學生的數量。對于課堂改革這一話題,很多高校也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很難看到改革的亮點,不同學科之間的兼容性并不強,課堂改革在我國的道路還很漫長。4.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地殼或巖石圈中巖石的構造形態、空間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和演化過程。簡單來說,構造地質學是一門研究地質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學科。同時《構造地質學》課程是地質學專業最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一門重視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專業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學生學習《構造地質學》課程時,我們應要求他們觀其形態、思其形變、究其成因,只有這樣才能夠熟悉并熟練運用構造地質學的相關知識技能。《構造地質學》是一門具有許多基礎概念的學科,對這些基本概念,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理解它們真正的含義,并加強對其形態、邏輯關系的理解,僅僅靠單一的死記硬背是不能夠掌握這一學科的知識的。由于《構造地質學》課程的特點,所以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很多學生反映,《構造地質學》是一門學習起來非常困難的專業基礎課,他們也缺乏信心和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和課程本身的特點有關,另一方面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關。

二、實施改革的具體措施

1.實施高等院校的課堂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來展開,在我們進行課堂改革的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上。在掌握《構造地質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之后,適當調整課程的教學順序,以適應教學要求,是我們改革的第一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后,我們發現有些概念和內容在邏輯上是脫節的,有些概念在提出之后并不能夠及時介紹相關的構造現象。例如,在以往的教學進程安排中,劈理和線理兩個章節在教學內容上非常靠前,在教學關聯性之間較為孤立。由此,在我們的課堂改革中,將劈理和線理的有關內容放在了褶皺構造、節理構造、斷層構造等內容之后,和韌性剪切帶一起講授。適當地改變教學順序,增強章節之間的連貫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2.修改并完善適用于《構造地質學》課堂的“小班化教學”的教學模式。自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班級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的高校大班授課方式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實行小班教學模式刻不容緩。在小班教學的模式下,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科研的興趣;同時因為減少了學生數量,教師更容易注意到每個學生的情況,從而靈活調控教學進度,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到《構造地質學》的學習中來。在小班教學中,教師的身份從導師轉變為引導者,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經過近四年來的小班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主觀評價反映《構造地質學》課程不再是一門“難懂”的課程,在課程學習中收獲巨大。在學校和學院的聽課調查中,小班教學模式均獲得好評,采用小班教學的《構造地質學》課程也在2015年通過合格課評估;同時,全校的學生評教結果顯示,近四年以來,評教結果的排名穩步大幅提升,從2015年的47.6%提升到2018年的5%。可見,在《構造地質學》的課堂上運用小班教學模式,成果頗豐。3.采用野外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上課的同時,利用周末的時間,在北京周邊一些標志性的地方進行深入地觀察研究,將課本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構造地質學》課程具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格外注重學生對于復雜概念的理解程度,采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掌握和運用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同時,地質野外實習是構造地質相關專業必不可少的野外實踐教學環節,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采用更科學、更合理的評估機制。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更應該加強教學過程的建設與考核,我們應當改革學生成績的考核方法,野外實習評價準則應該由野外調查表現、野簿及照片整理、報告編寫、PPT制作及匯報等多個部分組成;課堂成績也應該從出勤率、上課表現、課下作業完成度和考試卷面成績等多個方面組成;打分人員也應該擴大為教師及其小組成員共同打分。完整的教學體系和重視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評價是教學模式改革的保證和基礎。5.依托網絡課程教學平臺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新時代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被普遍運用于高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高度融合改變著高校課堂的發展方式,也對我們的課堂改革造成一定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課程平臺必將成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式,以全新的方式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便捷。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及時上傳更新教學課件及相關資料,布置預習作業和課后思考題,充分利用課下時間,開展互動、討論、答疑等教學環節,能夠及時高效地解決學生疑問,并隨時檢驗教學效果。6.建立構造地質教學實驗室。在4年的實踐時間里,我們建設了構造地質學教學實驗室,設計并購置構造地質模型200余件,構造標本400余塊,構造掛圖100余幅。現已投入使用,年平均500課時以上。同時,擁有專門的教學實驗室也可以放大小班教學模式的優勢,靈活排座,有利于學生自由分組完成作業。《構造地質學》的教學要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視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理念,擁有專業的實驗教學教室,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保障。

三、結語

無論是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還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或是構造地質學的不斷向前發展,這些都對高等院校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可以說我們現在發展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當下面臨的最正確選擇,也是必然選擇。同時,我們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高校課堂教育改革隸屬于教育改革,因此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共同的努力,如何尋找一條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學方法,如何與構造地質學的特性相結合走出不一樣的道路,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曹益晨.轉動課堂———新時期大學課程改革的新可能[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1):57-61.

[2]韓世文.推進課堂改革的八大策略[N].中國教師報,2019-01-02(005).

[3]裴娣娜.課堂教學改革40年實踐探索[N].中國教師報,2018-12-26(005).

作者:陳石 賈梓瑄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