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的應用

時間:2022-07-08 08:27:33

導語: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的應用

摘要:民族音樂是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一個分支,因其具有絢麗多彩的藝術魅力而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伴隨著我國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民族音樂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民族音樂的創作離不開作曲技術理論的支撐,作曲家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水平,在民族音樂的創作中科學運用各種作曲技術理論,才能促使民族音樂的延續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應用;音樂藝術

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反映民族地域與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風情與民族特色。[1]民族音樂是以民族特色為基礎的音樂作品,蘊含著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內涵,其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運用和升華,充分展現了我國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精神狀態。在創作民族音樂時,作曲技術理論不可或缺,研究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中的相關應用能夠更好的推動民族音樂的長遠發展。

一、簡述何為民族音樂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延續幾千年的民族音樂文化不斷融合相生。[2]我國民族音樂是中華各民族從古至今創作的各種具有民族色彩的音樂,簡單來說,分為民間戲曲、民族器樂、民間歌曲、民間歌舞以及說唱音樂等等。民族音樂來自民間,在民間流傳和發展,主要以表現勞動生產、風土人情、民間故事為主,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音樂不斷地加工改造、篩選提煉,流傳至今的民間音樂集結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不同身份的人民大眾的情感體驗和集體智慧。我們在了解民族音樂時,僅僅會哼唱中國民間歌曲或是會幾門民族樂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考察民族音樂,探究其創作的過程和基本內涵,并深入了解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中的價值和影響。我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主要來源有以下幾種。首先,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命脈。[3]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促使他國與中國加強往來和溝通,其中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也變得密切。例如,隋唐時期中國與亞洲鄰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日本、天竺、高麗、緬甸等國,往來使者,不絕于途,尤其是日本,隋唐時期近三百年間,共有23次派送使節,對兩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和橋梁的作用,基于此,民族音樂文化創作素材得到了極大地豐富。第二,中原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起源之一,尤其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地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漢族音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殷商、西周的音樂。第三,四域音樂,主要是黃河流域之外的其它中國音樂文化,主要包括各種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戲曲音樂以及說唱音樂等等。

二、何為作曲技術理論

作為一門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課程,作曲技術理論課程對音樂實踐能力和基本理論知識都有所要求。[4]作曲技術理論為民族音樂的創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其運用是否科學和準確直接關系到聽眾的感受,只有合理運用各種作曲技術理論才能創作出美妙的樂曲,才能以樂曲為媒介和聽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直擊人心,展現音樂的價值。總的來說,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涵蓋以下四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和聲,它是表現音樂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多聲部音樂的基本形態,從廣義上來講,一個頻率組合以上的聲音都屬于和聲;從狹義上來講,和聲是不同和弦之間組合搭配產生的音響。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和聲是基本要素之一,運用和聲處理音樂不僅可以準確表現音樂內容,還可以實現各聲部之間的有機組合,進而科學構造音樂結構。第二是復調,它可以對多個聲部進行融合,復調中的各聲部是獨立的,但又彼此作用,相互依存,在創作曲調時,對位法是常用的方式,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旋律不同,在合適的時間點相互融合,是具有對比特征的復調。二是具有相同的旋律,旋律在不同的聲部總是錯開出現,形成一種模仿特征的復調。民族音樂創作中復調的運用可以清晰地展現作者創作的意圖,同時也可提升作品的聲部特征,促使觀眾能夠感受音樂中不同層次的魅力,以及各聲部的有機聯系。第三是曲式方面,曲式指的是音樂的框架、框架之中各部分所運用的創作法以及創作的內容,民族音樂作曲技術理論中的曲式學能夠為優秀民族音樂的產生提供保障,在對民族音樂作品進行曲式分析時,必須從音樂史、創作流派以及個性化、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第四是配器,從字面意思就可知,配器就是指各聲部分別配上樂器。而在配器之前,應該基本確立主要聲部或是結構因素,在各聲部不同樂器的配合中展現樂器的性能、音色以及配合演奏的聲效,在科學搭配中統一作用于樂曲,以此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我國民族音樂中常運用各種形式多樣化的配置各種民族樂器,所產生的音樂效果也是各具特色,仿佛能夠用音樂將人帶到創作的時代背景中去,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音樂中的相關應用

(一)和聲的運用。民族音樂中的和聲賦予了音樂濃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和聲是民族音樂最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有了和聲,音樂便有了靈魂。我國民族音樂常使用五聲音階,通常都是交替使用三度和弦和非三度的疊置和弦,在進行創作時,多聲部民族音樂中的高聲部音樂要合理協調,如此才能體現各聲部優美的和聲,產生具有獨特色彩的音樂。在進行作曲實踐時,和聲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發揮作用。首先,作曲者優化組合各聲部的音樂,這樣能夠體現完整的音樂內涵和主體,能夠清晰表達音樂的核心思想,人們通常將這一過程稱作組合和聲;第二,在和聲的作用下,音樂的框架和布局將更加科學,音樂結構也更加完整有序;第三,科學的和聲表達能體現作者創作時的真情實感,引領聽者進入作者所創造的音樂世界,促使聽眾更好的理解音樂的文化和內涵,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同時,富有感情的和聲音響還能豐富表演者對音樂的想象,進而提升音樂展現的整體質量。(二)復調的運用。復調技術運用于民族音樂中,其特征是各聲部能夠單獨存在,又能彼此作用成為和諧的整體,在不斷地模仿、對比中產生完美的音效。復調技術中最為常用的是對位法技術,音樂創作中對位法是在一定規則下將各音合理調配,同時結合成不同的旋律,橫向上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縱向上又能產生和諧的音響。民族音樂作品中,復調大多采用模仿和對比的手段表現,模仿主要涵蓋嚴格模仿和變化模仿等方式,對比則反映在旋律、節奏、調性等方面。在創作民族音樂時,常采用多種復調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可以增進音樂的靈活性和豐富性,給音樂注入更多活力和新鮮感。同時,復調的運用可以對各聲部做細微改變,適當偏離規律的旋律走向,以此增加音樂色彩,豐富音樂的表現力,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此外,作曲者常常通過復調技術深化音樂內容,使音樂具有強烈的聲勢,優化聽眾的視聽感受??偟膩碚f,民族音樂與人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展現了我國各民族地區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面貌,作曲者在創作時需深入民間,在社會實踐中尋找靈感,了解民間各地生活的真實狀況,感受各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淳樸自然的風俗習慣,這樣才能創作出貼近現實的作品。(三)曲式的運用。曲式技術理論運用于民族音樂創作,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運用方式,分別為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同時又是空間的藝術,在創作時可以根據這一特征運用相對固定的結構和章法,有效提升創作效率。就目前的傳統民族音樂而言,其曲式類型有多種,一是小型曲式,例如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等等,結構比較短??;二是大型曲式,主要有奏鳴曲和變奏曲等等,常常表現強烈的音樂情感,給人振奮人心之感?,F階段,很多作曲人員在創作民族音樂時會選用對比、重復和變奏的手法,借助不斷交替的章法來構建曲式結構。(四)配器的運用。很多民族音樂都是通過器樂演奏的形式展現的,合理的配器可以增強音樂的表現效果,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夠大力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未來發展,確保民族音樂的科學傳承。值得一提的是,配器在作曲技術理論中屬于難度系數較高的內容,作曲人員要基于整體對各聲部配器,根據頻率和音色特征選取適當的民族樂器來豐富音樂的色彩,這其實也是對音樂的二次創作,對民族音樂的音響效果和舞臺效果有直接影響,作曲者要充分了解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特征,不斷嘗試和調配,以創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理想音樂。

四、結語

綜上可知,將作曲技術理論運用于民族音樂之中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創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促使民族音樂的良好可持續發展。在實際創作時,離不開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相關理論,將這些技術理論與民族音樂有機結合能夠啟發作曲者的靈感,幫助作曲者創作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我國各民族音樂經歷的漫長的發展歷程,滲透著具有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深厚內涵,是廣大音樂人對人民生活的記錄和總結,體現了人民的智慧和意志品格,作曲者要結合相關實際,運用作曲技術理論,不斷探索和創新,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梁瑩.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新[J].當代音樂,2016,09:41-43.

[2]曹紅英.關于中國民族音樂推廣與普及的思考[J].當代音樂,2017,01:43-44.

[3]姜毅.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探索[J].當代音樂,2016,01:89-90.

[4]張月月.關于高師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建設構想[J].當代音樂,2015,11:31-32.

作者:楊一倫 韓晴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