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德育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05 10:44:48

導語:小學品德與德育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品德與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完整人格的重要階段。小學課程中的品德與生活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中,立足于教材,從教材引申到生活,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意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努力創設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修養。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德育滲透

眾所周知,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已經成為當下小學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教學大綱的基本任務。學生在素質教育下獲得全面發展,不僅提升了專業知識水平,還促進了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教書的同時更要育人,育真人。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出學習情景,使得學生接受德育。

一、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德育引導的不足

1.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小學品德與生活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是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和體驗,如果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學脫離了生活這一環境,課堂就會顯得蒼白、單一。在研究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發現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中都沒有給足學生實踐的機會,而是把學生限制在思想的籠子里。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完全不讓學生外出實踐。這種德育的教學方式僅局限在課堂中,無法真正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2.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的德育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的目的性也不強,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德育教學的發展。可以說,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參與教學環節才能活躍課堂氣氛,點燃學習的熱情。在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將學生的差異與其知識相結合。這種方式使得教與學脫離了實際,所產生的效果微乎其微。除此之外,學生對品德與生活這一課程并沒有充分地了解,學習目標也不夠明確。許多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而且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3.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單一。德育教學最主要的評價方式是激勵性的評價,教師的激勵對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自信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在評價的時候,重視結果忽視過程,會導致學生缺乏參與的主動性。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中,教師往往忽略對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也停留在總結性的評價中。其實,重量化的評價模式使評價變得單一,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積極表現,他們也容易對德育評價產生抵觸的心理。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

1.教師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質。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要想將學生教育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師自身也應該具備這一素質,以便為學生做好榜樣,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熏陶。首先,教師應該在課堂、校園中展示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優秀的行為和語言,為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具有強大力量的教師形象,以此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公信力。教師在教學中所展現的優良的道德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名學生。教師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的過程中會迸發出強烈的責任感,更加堅定自己的教學信念,對學生也更加有耐心。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地激發自身的教學靈感和才華,進而正確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2.營造教學氛圍,落實德育的有效性。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應該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重要教育資源,以此導入到課堂情境中,從而不斷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與此同時,教材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將教材引申到生活中,以鍛煉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這兩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激活教學過程,以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營造教學氛圍主要從三個方面落實。首先,教師應該建立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和師生關系。這一關系是落實德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德育的基礎。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也能夠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教師都應該和學生成為伙伴和朋友,這種關系是德育發揮效果的具體體現。這種關系的建立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和平相處。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人格,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溫暖。特別是對于班級上的學困生和“問題學生”,教師更應該以理解、寬容、和藹的態度對待他們。其次,在教學氛圍上教師還應該貫徹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注重教學的多樣性。在平時的課堂中,努力讓學生在動態的環境中實踐,增強他們的體驗感,這樣的德育活動才更加有說服力。最后,教師還應該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課堂上,多組織學生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引入到課本中的道德觀點上。比如:在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逐漸陷入深思,開始回憶來自家人的愛。當學生開始討論時,他們的思路也會漸漸展開,想到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這種思考的過程是學生逐漸產生對親人感恩的過程,學生會明白親情的偉大之處。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要懂得感恩家人,這樣就達到了德育的目的。3.在愛心教育中滲透德育。沒有情感和愛的德育,是蒼白和空洞的,所產生的張力也是不夠的,對學生的影響更是不足的。因此,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的課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熱愛身邊人的思想,增強他們的社會服務意識。在與學生相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找好切入點,恰當地進行愛心教育。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再比如:教師參照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的知識,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綠色的教育。這種從課堂延伸到校園再到家庭最后到生活的過程實際上是教育學生做人的過程。4.注重學生的課堂的實踐性。道德情感的教學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倡導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不管是在生活的某角落中,還是在班級的主題活動中,學生都會感受到真、善、美,同時也會感知生活中的假、惡、丑。學生在現實社會中會產生愛憎分明的情感,也會在這種落差感中找到真正的、值得繼承的品質。教師可以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的現象,組織學生辨析這種真、善、美,通過對異常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學會對癥下藥,提出解決辦法。學生在辯論中,會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應該如何做。最主要的是,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弘揚正氣,以此幫助學生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三、總結

總之,德育就是對學生知、情、行、德的教育,也是規范學生行為的教育。在小學品德與生活這一大課堂中,是展示教師優秀品德的場所,也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品質的場所。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應該意識到育人遠遠比教人更重要,也應該清楚自己所承擔的德育重任。在課堂中,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對德育的認識,發揮自身的優勢,以教材為依據,恰如其分地進行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1]全小鳳.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東方教育,2015(08).

[2]劉榮連.簡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華夏教師,2015(11).

[3]徐甜甜.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讀書文摘,2017(02).

作者:孫安娜 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