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引導在中職德育的研究
時間:2022-05-04 10:53:15
導語:行為引導在中職德育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知識爆發的時代,教師要不斷挖掘學生潛能,教授各種知識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學會團隊合作交流。行為引導教學方式能很好地達到上述教學目的。
2.行為引導教學方式
行為引導教學方式具有幾個顯著特征:(1)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2)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3)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備課;(4)培養總結和評價學習任務;(5)注重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養。
2.1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均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課堂教學,營造的是一種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氛圍。但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師教授知識給學生。如果整個教學課堂均由教師控制,學生只能全盤接受,那么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單方面的知識灌輸。這樣的教學方式,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其教學效率將會越來越低,學生的厭學情緒也越來越嚴重,對于中職生而言,他們本身的自覺性就差,文化基礎也薄弱,就更不喜歡學習,無法達到教學要求。行為引導教學方式,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才是整個課堂的主題。教師通過全面了解學生個體的特點和需求,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運用課程資源,以現代教育技術組織一些活躍的教學活動,因材、因人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更多地與教師進行交流,彼此共享知識、經驗,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教學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2]。
2.2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不能快速吸收新知識,跟上時代,很容易被時代淘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傳授知識給學生,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敝新毶捎谄涮厥庑?,相比一般學生,具有較差的自覺性和自學能力。傳統教學方式,由于教師較少或幾乎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自學,學生沒有得到這方面的訓練,故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差。行為引導教學方式,通過大膽放權,主張學生進行自學,僅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必需的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素養,讓學生受益終生,更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2.3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備課
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往往都是獨自備課。通過這種備課方式,固然教師能夠準備充足的材料,并且寫出詳細的教案,但是忽略了學生的課前準備。這樣很容易形成一種教師教與學生學脫節的情況,不利于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差。行為引導教學法,充分重視教師與學生共同備課。例如,如果下堂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組織討論會或者模擬新聞會等,教師應指導和組織學生利用網上資源和書刊信息,準備相應的稿件和資料,完成備課過程。這樣在下堂課開始時,教師和學生都有了充足的準備,進行討論會或者模擬新聞會時,雙方均能根據手頭充足的材料進行辯論,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的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提高,教學效率就得到提高。
2.4注重總結和評價學習任務
由前文分析可知,行為引導教學法注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因此,當給學生分配好任務,對相應的任務進行總結和評價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生對布置的任務進行總結評價,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教師對學習任務進行合適的評價,鼓勵學生,給予學生信心,引導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2.5注重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良
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活躍的、積極的。交流合作往往是一種十分融洽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一般為不超過6人的小組學習形式。在行為引導教學法中,引入合作學習方式。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成績差異,盡可能地讓學優生、后進生進行組合,營造一種學優生帶動后進生學習的氛圍。一般,合作學習是以辯論、調研、節目主持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可以組織合適的合作學習形式。例如,當需要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中的“談判”、“審判”、“管理”等的理解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交流合作,了解有關這些角色的信息,在了解的基礎上充分融入角色,從而強化學生對這些信息的領會,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學生在交流合作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
3.結語
針對中職生自覺性和自學能力差的特點,在中職教學中,引入行為引導性教學法,能夠充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尊重學生,給予他們自由的學習空間。通過以學生為中心地進行教學,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受益終生;注重教師和學生共同備課,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培養總結和評價學習任務,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樹立自信心;注重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本文作者:梅加艷工作單位:江蘇省宜興市丁蜀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情感教育在生物教學的應用探究
- 下一篇:中西醫科學教學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