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拓展機制探析

時間:2022-12-27 03:44:43

導語:大學生就業拓展機制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拓展機制探析

一、導致目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弊端重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我國的教育多為應試型教育、工具型教育,教育模式以知識灌輸為主,很難形成科學系統的職業培訓與指導,在培養學生實踐拓展及能力提升方面仍有很大欠缺。

2.就業指導方面,就業指導的內容主要是就業政策講解、就業信息收集、就業形勢分析以及面試技巧傳授,這種教育缺乏對學生個人認知及就業理念的培養,忽視學生的長遠發展,對學生職業理想的樹立和職業目標的明確并無很大幫助。

3.創業教育方面,我國的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極其缺乏,創業教育僅僅作為經濟學領域的探索,還未能納入教育學領域,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不成熟。

(二)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性調整的缺失,是造成就業格局結構性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缺乏對教育結構的政策性調整,致使我國存在相當程度的“教育過度”現象。“教育過度”即教育水平超出實際工作需要,教育過度包括地域性過度和結構性過度。地域性過度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以及發達城市教育發達、人才過剩,而在我國的廣大農村以及中西部地區不僅教育水平低下而且人才短缺。結構性過度即專業結構不合理,部分專業人才過剩,出現“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差距拉大,比例失衡。

(三)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這也是造成就業格局結構性失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地區分化,南北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懸殊導致就業格局面臨嚴重失衡,大量高校畢業生選擇北京、上海、廣州等中東部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導致大量高學歷、低收入“蟻族”聚集,就業形勢嚴峻。與之相反,在中西部不發達地區以及廣大農村人才嚴重短缺,供不應求。就業格局失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高端技術崗位缺失,高素質人才被迫外流。其根源在于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高端產業發展不足也嚴重制約了高素質人才需求市場的發展。

(四)大學生本身就業能力不足

我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就業能力。除了學校教育資源不足之外,其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視。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對自身的認識,在自身發展定位上有所欠缺,主要表現為一次性就業成功率低,“跳槽”者搶占就業資源致使就業壓力加大。另外,受家庭教育影響,部分大學生缺乏自主擇業觀念,更加沒有自主創業理念。在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比例在20%至30%左右,而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不足畢業生人數的1%,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大學生就業方式具有單一性、傳統性特點。

二、就業渠道拓展機制的探索

與我國就業形勢相比,許多國家大學生數量雖然眾多,但就業矛盾并不突出,這主要得益于其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這也為我國大學生就業機制的拓展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針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困境,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就我國大學生就業渠道拓展機制提出一些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府應加大就業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和出臺

1.我國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對就業進行有效地規范和管理。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近五十年來,美國先后制訂了《就業法》《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法案》《緊急就業法》《瓦格勒》《勞動力投資法案》等法律法規,有效地規范了勞動力市場,有力地保障了大學生就業的實現。

2.政府應完善就業信息公布機制,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導向性的就業信息。很多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就業信息分析及公布機構,來力促就業信息的公開化。如日本的“工作信息網站”的建立和美國勞工部制定的《崗位需求手冊》。這些措施在我國一樣不可或缺,它不僅能使大學生獲取正確的市場需求信息,以便于其自身的職業定位,而且還可以有效避免就業格局結構性失衡,保障充分就業。

3.制定一系列就業優惠政策,以促進冷門行業和欠發達地區發展。在美國從事一些邊遠地區工作和社會冷門職業的學生可以享受國家減免貸款政策,此外一些為低收入人群服務的學生都有相應的減免學費貸款方面的優惠。這樣有力地刺激了大學生去邊遠地區工作和從事冷門職業的積極性。為保障人才結構合理化,和市場需求得到滿足,我國也應采取相應措施。

(二)學校應針對就業制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改革

1.學校應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實習計劃。英國推行的“國家見習計劃”鼓勵多家知名企業為大學生提供見習機會,一些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可以去見習,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率。此外,法國等國家通過組織企業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假期實習機會來促進大學生實踐,這些提早重視大學生實踐的措施提高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這些做法值得我國各高校積極效仿。

2.進行教育改革。高校應建立人才培養與就業服務緊密結合的大學生培養機制。一方面注重專業素質的教育,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改革教育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借鑒國外政府、學校、用人單位等密切合作的經驗,建立溝通學校與用人單位的橋梁,依據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加學生就業渠道;此外,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應在就業指導的基礎上注重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培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其次,針對教育過度的現象,高校應響應國家政策,合理調整招生規模。

3.以創業帶動就業,注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美國十分重視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創業教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且舉辦豐富多彩的創業競賽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我國也應進行創業教育,開設相關教育科目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

(三)企業應積極配合各方,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

1.企業積極與高校建立密切合作。企業應積極配合與高校的聯合,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以豐富學生實踐經驗,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在美國建立了許多非營利性就業組織來溝通大學與用人單位,其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協會”最為典型,其協會會員為高校和用人單位,每年能為100多萬的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地促進了就業。與之相似,加拿大的大學與學院協會則將高校與政府部門、用人單位三者結合,共同致力于大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有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保障大學生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值得我們借鑒。

2.企業應該響應國家政策。大學生就業渠道拓展機制也離不開用人單位的配合,企業應積極進行企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在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的同時還可以為更多高科技人才提供就業崗位。此外,應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提高員工素質,增強企業競爭力。

(四)大學生應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1.高校大學生應該注重自我認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應學會理性思考,面對現實,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就業形勢,樹立基層就業意識,正確看待求職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要注重單位就業前景,不能僅關注單位地理位置和薪金待遇,主動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崗位上去。

2.大學生應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提高就業能力。首先盡早做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面對現實主動適應就業形勢,樹立與現實相適應的就業理想。其次,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扎實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提高競爭能力。另外,針對就業現狀,大學生應樹立靈活的就業觀念,培養自主創業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就業力。

作者:杜媛媛李超單位:衡水學院就業與創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