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契機分析

時間:2022-08-26 02:56:28

導語: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契機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契機分析

摘要:大學生村官”是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將成為主力軍。以面源數據為基礎,運用SWOT分析法對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進行系統分析,認為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優勢與劣勢共在。并從扶持政策和高等院校定向培養2個方面,提出了推進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鄉村人才外流情況愈發嚴重。而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人力資源將發揮著主體性作用,有效引進和吸引優秀人力資源投入到鄉村建設和發展中來,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的關鍵因素。大學生“村官”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將成為主力軍[1]。趙海娟[2]認為,在目前雙創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村官”作為學校與鄉村的連接點,更應該在鄉村創新創業,帶動鄉村發展。宋亞飛[3]提出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培養應該納入學校的創業教育體系,高校需要實施“大學生創業導師行動”計劃,聘請行業精英和企業家,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以提高大學生村官創業成功率。袁媛[4]認為大學生村官在鄉村創新創業,能更好的服務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但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還略顯不足。大多數學者圍繞培養大學生“村官”雙創能力進行了系統研究,缺乏對其進行現實情況的分析。基于此,以《2016-2017年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的面源數據為基礎,采用SWOT分析法對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內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挖掘制約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關鍵因素,提出對策建議旨為促進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提高理論依據。

1大學生“村官”的現狀概況

1.1大學生“村官”流動情況。通過對我國大學生“村官”流動情況進行統計顯示,2016年大學生“村官”的流動數量為5.9萬人,43.3%的“村官”進入事業單位,36.6%的“村官”考入公務員;20.1%的“村官”選擇自主創業或另行擇業。其中,2016年自主創業的人數較2015年減少了3.2個百分點(表1);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項目為農民提供的就業崗位較2015年大幅度減少(表2)。對目前在農村就職的大學生“村官”調查顯示,65.27%的大學生“村官”明確表示準備離開農村,11.23%的大學生“村官”決定留在鄉村,33.5%的大學生“村官”沒有下定決心。數據顯示,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積極性進一步萎縮。

2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SWOT分析

2.1自身優勢(S)。2.1.1受過高等專業化教育。大學生“村官”在大學期間均接受過創新創業規劃的專業化課程學習,并且大多數學校開設了有關創業的公選課程,圖書館提供創業相關的圖書[5],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了的理論基礎。2.1.2具有現代化思維。大學生“村官”擁有較強的創新的思維與學習能力、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儲備,同時具備先進的技術或管理理念,為留鄉創業提供了技術保障[6]。2.1.3對農村有初步的了解。大學生“村官”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與當地村民熟識,并且對所在村的資源稟賦、風土人情、特色產品有深入的了解,能夠更好地開發農村資源[7]。2.1.4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強。大學生“村官”能夠通過網絡等工具快速的獲取信息,同時大學生“村官”利用計算機等高科技產品,在創業過程中也能更便利的對市場數據進行分析,減少時間、人力等方面的成本[8]。2.2自身不足(W)。2.2.1缺乏創業激情。大多數大學生“村官”將“村官”作為跳板。想“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僅停留在想的階段,缺乏創業的激情和動力。2.2.2匱乏創業資金。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多數來源于自己積蓄和家庭長輩存款,資金匱乏成為制約大學生“村官”創業的主要原因之一[9]。2.2.3專業涉農方面比例低。數據顯示,大學生“村官”大學期間所學專業涉及農業及農業相關專業的人數比例僅5.9%。83.5%的大學生“村官”大學專業是社會科學類和理工類,不利于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2.3外部機會(O)。2.3.1政府政策支持。《關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的通知》指出,通過增強大學生“村官”實踐本領,創建現代化產業園區,增加提高大學生“村官”創業本領的培訓,擴大創業資金籌集渠道,引導創業成功人士帶動新創業的大學生“村官”[10]。與此同時,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地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扶持政策仍在繼續出臺。2.3.2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目前我國已經將包括大學生“村官”在內的所有返鄉下鄉人員關于開展規模經營的貸款項目都納入中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國家、個地方政府也增加了創業資金的扶持力度。為大學生“村官”留鄉創業的提高資金保障[11]。2.4外部威脅(T)。2.4.1家庭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醫療保障系統等發展之后,大多數的家長極力反對自己的孩子留在農村發展[12]。2.4.2環境較差。農村經濟與基礎設施建設遠不如城市;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空心村、“3860”現象嚴重,勞動力缺失;村“兩委”干部對大學生“村官”創業認識不足,顧慮重重;農村的經濟利益關系復雜;使大學生“村官”創業困難重重[13]。2.4.3社會協調合作功能差。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各種社會力量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存在各方的協調配合能力較差[14],限制了社會資源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有效支持,無法發揮最大效用。

3對策建議

3.1應多角度、全方位的支持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政府相關部門在繼續保持大力關注和強有力的公共政策支持的同時,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進行針對性的扶持手段。(1)建立創業評估、審計和監督的體系。在大學生“村官”申請創業項目時,應最好對項目的前景評估中期審計和長久監督的制度體系,有助于提高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和生命力[15]。(2)建立有效的交流機制。定期組織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者的交流會,并且要求成功典范介紹和分享成功經驗,在建立良性的交流機制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創業者之間的合作。(3)基層干部要解放思想,支持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組織培訓基層干部,解放思想,積極支持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全稱參與,營造和諧、共進的創業環境[16]。(4)輔助完善創業保障體系。探索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的保險機制,有效減低創業風險[17],激發創業積極性。3.2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育人機制。(1)注重觀念的引導。通過高校的理論課以及各種校園集體活動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等,讓大學生了解農村創業的意義,消除其功利思想,激勵其投身到農村創業中來[18]。(2)強化實踐本領。高等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聯合企業、社會組織搭建涉農實踐平臺,是在校大學生在讀期間能夠親身參與、感受鄉村建設中[19]。(3)提供“后勤保障”。高校應高度關注考取大學生“村官”的畢業生的后期發展,深入了解其中創業者在具體工作當中取得的成績或者遇到的一些問題或挫折,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支持,讓其得到更好的發展[20]。

作者:劉偉安 房建恩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