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分析
時間:2022-11-12 03:05:43
導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結構性失業等一直是重大民生問題,創業帶動就業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之一,在政府的多方推動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不斷增加,創業實踐活動豐富多樣,基于對10多所省內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此了解高校的創業實踐項目、創新創業競賽和學生創業實踐的環境支持情況,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性教育;創業競賽
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34萬,2020年將畢業的大學生人數突破840萬,加之30萬海歸和社會未就業人士,估計競爭就業崗位的就業大軍將有千萬人之多,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變緩,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減弱。社會每年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與日益擴大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需求間的矛盾,新興產業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與大學專業結構調整滯后間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凸顯,創業帶動就業成為解決矛盾的有效措施。2017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加大了對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鼓勵、支持力度。2018年9月《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出臺,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雙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推動教育機制與科技體制創新,協同各戰略合作伙伴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積極搭建雙創教育、創業孵化機制和眾創平臺,搭建城鄉協同雙創系統平臺,產教融合雙創系統平臺等。2018年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建設星創天地。由此可知,大學生創新創業已成為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種趨勢,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各地政府和部分高校為增加就業率以及增加對外人才吸引力提升自身競爭力,出臺了一系列專項優惠政策以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
一、文獻綜述
學者們從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政策、創業面臨的困境、創業實踐、創業方向選擇、鄉村創業和公益創業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地闡述。李亞員(2017)基于對全國16個典型城市4935名大學生創業者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者創辦的企業規模較小,但有一定的盈利;創業政策良好,面臨的創業困境主要是經驗能力不足、資金缺乏和創業團隊合作不暢;創業教育方面,大多數創業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認為有效的教育形式包括企業實習實踐、創業園實訓、沙盤教學等實踐性形式等[1]。潘虹等(2016)指出大學生就業壓力急劇增加,創業緩解就業成為一劑良方,我國大學生創業開展時間不長,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有較高創業意向,但真正實踐相對較少;創業者眼光局限,涉及行業狹窄;創業成功率較低,難以持續或盲目創業等。從學生自身、高校和社會支持三方面剖析根源,并給出對策建議[2]。林愛菊等(2016)在已有的理論基礎上,深入研究我國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如認知和參與度欠缺、動因理性不足等,探究面臨的創業環境以及影響因素,并探索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培養路徑和支撐體系[3]。謝佳奇等(2016)提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既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途徑,也是彌補農村建設人才匱乏的一種方式,分析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現狀,包括興趣及準備、自我認知、到農村創業的動機和基本認知、到農村創業風險認知等,并提出提升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的培育策略和措施[4]。陳瓊秋等(2017)以浙江省杭州市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為樣本,總結大學生創業能力構成要素,并研究創業能力與創業績效間的關聯性,從創業教育模式、創業團隊培育、保障創業資源等四個方面闡述相關政策建議[5]。李森等(2019)指出大學創業者創業方向選擇是關鍵,尤其是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為主的科創項目,探討了基于不充分均衡概念的“互聯網+”創業方向選擇策略[6]。一以貫之,關于高校全面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和創新創業項目等的策略研究、知識型創業生態系統內外部環境營造、政策支持等方面均需要深入探討。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權威機構提供的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2019年麥克斯研究院就業藍皮書指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比例是2.7%,略低于2017屆、2016屆(分別為2.9%、3.0%),大學生畢業3年后創業比例增長為6.2%(低于上一年的6.3%),創業積極性稍有回落。2018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自主創業最集中的前五位行業類分別是教育業(占21.1%),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13.8%),零售業(占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6.5%),建筑業(占5.7%)。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創公司較少,主要是服務業方向創業者聚集。創業教育的有效性方面,2018屆本科畢業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創業教學課程(占41%)、創業輔導活動(占38%),其有效性分別為57%、63%[7],其他還有創業實踐活動、創業競賽活動,驗證了創業教育需要多學科融合,實踐體驗深化理論學習。在“互聯網+”、“一帶一路”、“鄉村振興”等戰略下,有更多適合創業的契機和商業模式,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大概為2%,遠低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這也說明我國大學生創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每年真正投入其中的大學生比例依舊很低。大學生創業的支撐體系、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創業政策方面還不完善。(二)問卷調查及結論。對全省10多所本科院校的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337份,其中包括我校的300多份問卷,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5是非常同意,4是比較同意,3是一般,2是比較不同意,1是非常不同意),調查對象為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的本科生以及畢業五年內的本科生,調查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創業競賽和創業實踐項目、實踐環境支持情況等。關于創業競賽項目與學生專業的結合度方面,44.3%的學生認為項目與專業相關性較密切,而11.8%的學生則持不同意見。43.9%的學生表明專業知識在項目中的應用率一般。41.8%的學生認為參加的創業競賽項目還是較容易落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操性,11.8%的學生則不樂觀,項目落地的市場前景需要考量;46.4%的學生則對參加的競賽項目是否能落地持中立態度。在問及參加創業競賽項目是否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時,56%的學生持肯定意見,認為參與創業實踐、創業競賽項目確實能幫助提升創新創業方面能力;僅有7.7%的學生認為收益不大,36.3%的學生認為項目在提升能力方面一般。同時,多數學生(占66.1%)認為創新創業競賽很好地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僅有4.6%的學生持否定意見。由此可知,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類競賽項目,能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包括創新創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尤其是實踐項目與專業相關的大學生,還能使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好地運用于技術創新和衍生,市場運營等各個方面,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凸顯創業效果。創業實踐內外部環境方面,學生被問及創業實踐時高校是否有獨立的大學生創業園,眾數為4,有58.8%的學生指出學校有獨立的大學生創業園,而僅有7.3%的學生指出學校還沒有大學生創業園。校外實踐基地方面,眾數為3,顯然與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相比,專門的校外實踐基地還有待增加和擴展,有39.9%的學生指出校外實踐基地一般,18.1%的學生完全認可學生的校外創業實踐基地。在提問創業實踐指導教師是否具有創業經歷時,眾數為3,45.3%的學生認為他們的創業實踐指導教師具有相關創業經歷,42.9%的學生認為創業經歷一般,11.8%的學生認為他們的教師沒有從事創業活動,不具有創業實踐經歷。由以上調查可知,無論是實踐教學的師資還是平臺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雖然很多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還無法滿足學生迫切需要提升實踐能力,創新項目落地的需求,需要高校進一步規劃發展,鼓勵創新型實驗室、眾創空間等的建設。由表1可知,大學生在校期間有無創業實踐與其家庭環境呈顯著相關性,父母或其他直系親屬有創辦企業的經歷對他的機會型創業意向和動機有明顯促進作用;大學生所學的專業也與在校期間有無創業實踐經歷呈顯著相關性,不少學生會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創業項目或實踐活動,如設計類、服務咨詢類、軟件類、營銷類等,發揮專業特長;而父母或直系親屬的創辦企業經歷對于大學生選擇專業沒有呈現明顯的相關性。在問及創業政策對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促進更多的機會型創業方面,調查數據眾數為4,即62.2%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區域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和落地開創企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能提升個人的創業意愿,且都以機會型創業為主,包括國家減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企業稅、區域政府簡化大學生企業注冊流程等有益措施,表明創業政策對學生有效實施創業活動和項目具有一定的幫助。由表2可知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實效性總體較滿意,無論是對教育質量的滿意度,還是其在能力素質培養、創業意向促進等方面都有一定效果,但學生評價數值的離散程度較大,說明也有一些學生對目前的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在競賽、項目實訓、實習、實戰等各個環節對外部支持的需求頗高,還無法得到滿足,在校內外導師指導、創新創業團隊構建、創業項目的聚焦和凝練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獲得學校的幫助。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相應對策
(一)加強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系統化培育。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就是要有良好的創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創業成立的公司五年內存活的只有不到30%,其中能夠實現盈利的只有不到17%[8]。究其原因,市場同行競爭、創業環境、前期承擔融資能力不足等都會影響創業的成功與否,教育評估院的大數據顯示創業的主要風險因素為缺乏企業管理經驗(27%),其后是缺少資金(25%)、市場推廣困難(25%)。眾多大學生空有創業激情,缺乏必要的創業知識能力和創業素養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高校單獨開設或在專業教學中融入了一些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然而開設的效果和專創融合的力度有待提升,創新創業課程對學生自主創業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加強創新創業的系統化教育刻不容緩。高校的光譜式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以創業理論課程體系為主,一些研究表明,創新創業實踐和活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影響效應顯著高于創新創業課程及相關支持,所以在資源配置、合理規劃、系統培育方面要有的放矢。(二)加強宣傳引導力度,降低大學生注冊公司難度。在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背景下,最終選擇加入創業大潮的人數比例依舊非常低,且有回落趨勢。創業是極具風險的就業方式,在當前社會輿論、家庭影響下,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在面臨就業時偏向于國企、央企、事業單位、公務員、老師、醫生等收入高工作穩定的工作。政府部門需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宣傳引導力度,在社會上促成鼓勵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做好對創業者失敗的保障制度,嘗試適度放寬對大學生創業的要求,降低市場準入的成本以及難度,推廣創業政策,為創業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保障大學生創業者的根本利益,將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創新創業工作的發展,也能促使大學生在高校學習和社會實踐期間能積累知識能力和人力資本,不斷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業意識。(三)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性教育,實現全程式培育。僅掌握創新創業相關理論知識對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是不足的,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必須包含創業前期創辦公司所需的相關金融財務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國家地區創業政策、創業相關法律等內容。實踐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搭建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平臺,通過創業大賽、創業實訓,掌握創業機會把握和資源整合的能力;搭建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平臺,為大學生創業者創建企業提供實踐演練機會,提升實戰能力。為鼓勵大學生創業,社會及高校利用自身平臺舉辦相應創新創業比賽提升學生能力,然而這其中選擇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為主的創業項目比例占了很大的部分。一旦學生脫離學校的理論和新型設備支持,學生在創業前期所要面臨的技術以及資金壓力非常大,僅憑個人創辦相關企業實現技術轉移和研發的難度非常大。所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尤為重要[6]。大學生創業不需要一味追求科技創業項目,應根據團隊資源、自身實力等選擇市場需要的可行性強的項目,包括公益創業項目、咨詢服務類項目、文創項目等。(四)加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打通融資渠道。教育評估院近期的大數據顯示,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方面,主要依靠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和個人積蓄(78%),而來自政府資助(4%)、商業性風險投資(3%)的比例均較小。我們的調查顯示,學校提供創業啟動基金或政府提供無息貸款方面,眾數為3,39.1%的學生認為政府和學校開展的資金支持力度還是一般,有19.4%的高校學生認為支持力度頗大,34.3%的學生則認為相關資金支持力度較大,7.1%的學生則持相反觀點。資金是否充足將決定一個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情況,融資能力不足、融資渠道單一化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打通多種融資渠道,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減稅降費,無論是國家及各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專項資金補助還是學校的創業基金,無論是向社會尋求天使投資還是風險投資,都可以根據創業項目、創業者實際情況嘗試為大學生創業者組合提供,緩解融資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李亞員.當代大學生創業現狀調查及教育引導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02):65-72.
[2]潘紅,李國章.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6(03):37-39.
[3]林愛菊,朱秀微,王占仁.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99-104.
[4]謝佳奇,李瀟瀟.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的現狀及培育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6(01):31-33.
[5]陳瓊秋,鄭天翔.大學生創業能力構成與創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高教學刊,2017(10):3-5.
[6]李森,陸庭中,戴健男,等.基于不充分均衡概念的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方向選擇策略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40):50-52.
[7]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41-143.
[8]王麗卿,趙凌飛.大學生創業現狀、問題及對策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9(24):42-43.
作者:柯玉荷 沈陸娟 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工作
- 下一篇:大學生電商創業熱點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