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析

時間:2022-05-20 05:13:38

導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析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

對于就業能力的概念及構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LeeHarvey(2001)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人所具有的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以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和意愿。【3】我國首次明確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的是鄭曉明(2002),他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在內容上,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4】高揚文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畢業時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應具備的能力。有四類構成要素:專業能力、基礎能力、特殊能力、求職能力。【5】朱新秤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成功獲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轉換工作時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及各種個性特征的集合。【6】黃敬寶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并能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7】縱觀國內外學者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雖然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都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總和。包含了專業能力、基本技能、個人品質和求職能力等方面。【8】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技能;基本技能包含語言和表達能力、計算機、普通話和外語水平等在校期間學習所得的硬性知識條件;個人品質主要指誠信、責任心、敬業精神、抗壓抗挫等意志品質;求職能力包含求職技巧、自我推銷能力與面試能力、社交能力和處理人際溝通、協調、合作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

二、云南省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問題

在政府大力提倡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要求下,各高校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學生就業問題有了極大的重視,在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等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和嘗試,如成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積極大學生就業信息、舉辦校園招聘會、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但各地方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業知識的傳授,輕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還是教學方式上面,都存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輕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問題。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差、缺乏經驗等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性因素和問題。目前云南省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是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缺少實踐性的教學內容,致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脫節和滯后,難以做到學與致用。在教學方式上,學生的參與性不足,傳授知識多半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等方式,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突出,使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和提高。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地方高師院校的課程應該是實踐性要求很強,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教學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卻很薄弱,學生的教學實習環節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實習時間短,目前云南省各高師院校的實習時間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學年進行,一般是6-8周。但由于畢業季忙于畢業論文的寫作、找工作的壓力等方面的原因,實際的實習上課時間很少,致使學生參與實習的實踐課的課時量不足。對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教學實踐能力的效果差強人意。其次,實習的質量不高。許多學生進入中小學實習后,往往以見習為主,輔助教師做一些零散的工作,很少有從事課堂教學的機會。即使有上課的機會,得到的教師指導也很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實習學校的教師也不愿意過多的把教學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實習生,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實習的效果和質量都不高。教學實踐能力沒有多大的提升。此外,現行的高師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滯后性、與市場需求不符。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依然是“分科型”培養方式,數學系培養的是數學教師,中文系培養的是語文教師,化學系培養的是化學教師,導致培養出來的潛在師資綜合素質欠缺,這根本不適應也不能滿足我國目前中小學課程的綜合化改革對綜合型教師的需求。

(二)就業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性、全程性、專業性

就業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但是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師院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僅限于開設就業指導課、專題講座等短期性、臨時性的活動。而沒有把就業能力的培養當成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致使教育效果不明顯,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就業教育師資隊伍也缺乏專業性。不僅就業教育專職人員不足,而且專業化程度不夠、綜合素質不高,許多就業指導課的教師大多由就業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或院系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兼職,這些人雖然實踐經驗相當豐富,但理論知識相對缺乏,相應的培訓也很少,因此難以達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預期效果。

(三)就業教育內容過于簡單化

當前各地方高師院校的就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隨意性大,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而且過多注重就業信息的提供和就業技巧的指導,偏重于學生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簡歷和自我推銷、面試技巧等,較少關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素養。教學形式也缺乏多樣性和實踐性,理論闡述多,實踐教學少。教師主導的課堂講授方式多,案列教學、模擬招聘等教學方式少。而完整的就業教育內容應該將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策法規教育、心理健康與指導、就業技巧指導、創業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

(四)沒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許多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處于“被”培養、被提高的被動層面上。大學生個人作為就業的主體,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自我主動提升自己就業能力。但是現實中,許多大學生經過高考的壓力進入大學以后,課程任務負擔降低,精神全部放松,學習的主動性降低,有相當多一部分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四年間渾渾噩噩,黑白顛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沉迷于網絡游戲、談戀愛、玩搖滾、睡懶覺、晝夜生活顛倒、逃課等等。有的學生整個學期只上幾節課是常事,四年內的每個學期只是在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其結果自然是學習成績不能過關,綜合素質沒有得到提高。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認真學習,正常上課,但是對就業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也沒有在學業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就業能力。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也缺乏實踐能力的鍛煉。學校采取的任何措施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而言都只是外因,而只有通過大學生本身這一“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要積極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變“要學生學習”為學生主動“要學習”。

三、云南省高師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機制

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的豐富性和人才類型的多樣性決定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和長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及企業和學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應該采取的對策

1.給高校更多辦學自主權,放寬高校專業設置權限

應該使高校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目前各地方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與其他高校具有很高的雷同性,難以體現地方特色性。所以政府應放寬對高校的控制,在專業設置等方面給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使地方高校能夠因地制宜,增設一些能夠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專業和課程,使地方高校能夠真正的服務于地方并辦出自己的特色。

2.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為地方高師院畢業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平臺

堅決反對各種就業歧視問題,使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生具有其他高校畢業生相同的就業競爭機會。與“211”“985”等名牌高校的畢業生不同,地方高校的畢業生面臨的就業歧視更多,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因此,加大對就業市場的規范力度,給地方高師院校畢業生一個公平、公正的就業競爭機會對地方高師院校畢業生的就業也尤為重要。

(二)高校應該采取的對策

1.明確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應該有的放矢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作為地方高師院校而言,要明確“地方性”和“師范性”兩大特點,不盲目與其他研究型大學攀比,一味的求高求全,而是要立足于地方,辦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樹立為中小學教育系統培養師資力量為主、其他各類型人才為輔的觀念,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

2.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程結構,全面提高師范生教學技能

努力培養高水平的師范生。在計算機普及的信息化時代,大多數學生的鋼筆字、粉筆字越來越差,因此,各地方高師院校有必要把師范生必備的技能強化訓練,使學生的“三字一話”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使師范院校畢業生在教師職業領域更具有競爭性。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教學實習的比例

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關鍵能力,也是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的過程中考查的重點。當前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很不夠,教學實習的時間也不足,因此要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多采用學生模擬課堂教學、說課、發現學習等學生參與性的方法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并細化到每一堂課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的中,在教學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4.完善創新就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全程,而且要走向專業化、系統化、科學化。從就業教育的機構設置、到就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學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制度性建設和創新性改革。要改變目前形式化、走過場的現狀,把就業教育從過去單純的服務性職能發展為集思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擇業指導、就業技巧指導、創業教育、畢業生就業服務等多項職能于一身的專業化機構。【9】教育過程要從新生入學開始,分階段、有步驟地安排實施就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配備專職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同時要加強他們的理論及業務學習,使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科學化和專業化,也要聘職業培訓師、企業名人、往屆畢業生等優秀力量參與到就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中來。此外,還要與時俱進,創新就業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利用微博、微信等現代化通信方式及時快捷的各種就業信息。

(三)用人單位應該采取的對策

1.轉變觀念、提高參與意識,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校企合作辦學、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頂崗實習支教等都是用人單位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對用人單位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而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長遠利益出發,通過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共建實驗室、實踐基地、派遣著名創業成功者、優秀企業家、職業訓練師到校授課、模擬招聘等各種途徑參與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來。甚至參與到高校的課程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才的各種素質需求和培訓放到高校中來,服務學生,幫助他們發展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培養優秀人才。積極配合學校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大學建立互動的“雙贏”合作關系。2.把員工培訓與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相結合與其專門花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員工培訓,不如把這一環節的工作放到高校中進行,這樣既能為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也能為企業節約成本,選拔到自己企業所需的優秀人才。為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時也可以把這一過程當成、選拔、考察和培養公司未來力量的過程。這樣既能招到企業所需的人才,還能夠節約成本,代替專門的員工的培訓時間,提高企業的效率。

(四)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1.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地方高師院校的大學生要從進校伊始就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目的的做好職業生涯設計,有意識、有計劃、分步驟的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提前為將來的升學和就業做好準備,而不是等到畢業時才臨時抱佛腳,投機取巧。

2.轉變觀念、拓寬就業領域和行業,多渠道多地區就業

作為高校畢業生中的弱勢群體,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跳出只在本地就業、只在教育系統就業的圈子,樹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業觀,準備多渠道就業。先就業,再擇業,不妨把基層作為自己初次就業選擇地和二次擇業的跳板,積極參加“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農村特崗教師”等計劃。這樣既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積累工作經驗,為以后的二次擇業增加成功的籌碼。

3.積極利用國家和高校扶持創業和鼓勵創業的政策、大膽嘗試,積極創業

自從1999年開始,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支持和資助大學生自主創業,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免息貸款、減免稅收、提供創業基金支持等條件。但我省大學生參與創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云南省2012年的127899名畢業生中,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也只有1119名,只占畢業生人數的0.88%。可見,大多數學生對于自主創業還認識不足,不敢輕舉妄動。【10】作為時代的生力軍的大學生要敢于創新,革新自己的就業觀念,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從小事做起。積極利用國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大膽嘗試,在就業市場中創出自己的一番事業。這樣既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能為其他同學提供就業機會。

作者:徐艷萍工作單位:楚雄師范學院